小圩里,大不同——党建执笔奏响乡村振兴“三重奏”
“以前羡慕城里,现在朋友都羡慕我!”小圩里村民顾老伯一边打理着他的菜园子,一边忍不住感慨。何出此言?走在北桥街道新北村小圩里,三面环水、粉墙黛瓦、稻田绵延,耳边不时传来嘿嘿哈哈的练拳声。这片仅0.6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正是以党建为笔、田园为卷,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写下了“组织强、产业兴、文化润”的答卷。
组织扎根连民心,党群同心焕乡村
基层治理千头万绪,党组织是关键核心。几年前仍是普通城郊村的小圩里,正是牢牢抓住党建这个“牛鼻子”,以“解题党建”思维破题开路,开启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蝶变之路。
锚定“组织体系建到田埂上”的建设目标,新北村党委构建“1+3+N”的组织体系,以1名党支部书记牵头,3名党员负责政策解读、方案协调,N名村民参与议事、监督,切实将党组织的“根”牢牢扎进治理网格的最末梢。
从特色田园乡村的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到村民动员、产业导入,每一个关键环节都有党组织的统筹调度,每一项具体工作都有党员的身影。身为新北村黄泾党支部的党员尤建平、尤特立父子俩,在推动小圩里建设过程中,不仅带头响应农房翻建政策,更主动承担起政策宣传员、民意收集员、矛盾调解员的角色——逐户上门讲解翻建细则、记录村民诉求,自家院落也成了村民随时能坐下议事、难题能及时化解的议事点。
为了更快推进小圩里农房翻建,新北村搭建党群议事协商平台,将每月15日设为“党群议事日”,农房怎么建、环境怎么改,不再是干部“拍板”,而是党员带着村民一起商量、共同决策。在大家的推动下,1800平方米道路新建、4400平方米绿化新增、弱电入地、雨污分流、天然气入户等民生工程一一落地,村容村貌实现“脱胎换骨”。
技术攻坚强产业,富民增收促振兴
“看,这就是松江鲈!15公分长了,我们可是全省首个突破它人工繁育技术的!”在地处小圩里北部的未来水产养殖场,相城区优秀共产党员、负责人张利德指着池中灵动的“江南第一名鱼”,话语里满是自豪。这份自豪,既源于技术突破的荣光,更源于身为党员践行“科技兴农、带富乡亲”的使命。
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产学研平台,张利德携手团队以“啃硬骨头”的劲头攻克松江鲈鱼人工繁育难题,养殖场年育苗能力现达20亿尾。“党员不仅要自己干得好,更要带着群众一起富。”这是张利德常挂在嘴边的话。依托养殖场的产业基础,他不仅带动周边30余名村民季节性就业,还通过开展公益科普、技术培训等方式,带动周边养殖户提升科学养殖水平、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新北村锚定“强农业、富农户”的目标,发挥党组织“点多线长、资源聚合”的优势,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动对接街道农建办党支部,推动技术员与辖区农户开展技术结对帮扶。周平家庭农场就是在党组织指导下成功实践稻虾、稻鸭生态套养模式的典型。
“亩均收益提升了20%以上,农场还成了网红打卡点,这离不开党组织的引导和支持。”周平笑着说。帮助引进种养技术、拓展休闲农业功能,在守住“粮袋子”的同时,鼓起“钱袋子”,更擦亮乡村振兴的“金招牌”,让小圩里这片田野既充满乡土气息,又涌动发展热潮。
从水产养殖技术突破到农田丰产、农场转型,党组织始终是背后的“坚强后盾”,以党建赋能农业产业链升级,让乡村振兴的路子越走越宽。
能人回归润乡土,文化赋能兴乡村
产业富口袋,文化润人心。让小圩里骄傲的是,走出去的能人们,回来了!
近年来,新北村以党建引领“海棠红・幸福里”建设为抓手,主动搭建“乡贤归巢、文化兴村”平台,吸引文化能人扎根乡村、反哺乡邻。一方面牵头开展“能人回归”工程,组织党员干部逐户摸排乡贤能人资源,带着乡村文化发展规划上门恳谈;另一方面推进“艺术建乡”行动,把非遗传承人、艺术名家等吸纳为“幸福合伙人”,满足小圩里自然村“一老一小”的文娱需求。
中国美协会员、相城区美协主席钱卫军回乡开设艺术工作室,定期品诗作画、艺术交流、美育研学,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接受艺术启蒙、提升审美素养。“回到家乡,是想把根扎得更深。”钱卫军说。“幸福合伙人”的回归,不仅带来了艺术和文化,更让村民在文化滋养中提升了获得感、幸福感,更在参与中增强了归属感和自豪感——艺术不再遥远,文化就在身边。
非遗传承人吴林根扎根小圩里船拳馆,积极开展非遗传承教学,开设青少年船拳公益班、成人体验课等,让省级非遗“开口船拳”走进百姓日常。这样的文化熏陶,在小圩里随处可享。
如今,在党组织的引导下,新北村小圩里已建成船拳体验、街巷艺术等10余个文化场景,吸纳3位“幸福合伙人”,每年服务群众超2000人次。
党建引领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融入肌理的组织力、动员力、执行力。一片鱼塘、一座拳馆、一群乡贤……点点滴滴汇聚成乡村善治的“幸福河”,流淌出的是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乡村振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只是开了个头。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锚定‘组织强、产业兴、文化润’的目标,让更多的梦想在这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新北村党委书记陆江表示。
当“党建红”与“田园绿”交相辉映,小圩里正走出一条具有苏州基因、相城韵味、北桥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通讯员:尤婷、王亮)
声明:本网站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电话:0512-65733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