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吴中区传统村落何以入选“国字号”?

发布:2022-04-08 14:28    来源:长三角时讯

3月28日,经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专家评审,综合考虑文化内涵、民族特色和地方差异,将2022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市、区)名单予以公示,全国共40个县(市、区)上榜,苏州市吴中区为江苏省唯一上榜的示范区。此前,在住建部公布的五批共计6819个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里,苏州吴中区有12个村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

入选“国字号”,守住乡愁、振兴乡村,苏州吴中区的这些传统村落好几年前就在探路子。

早在2017年,江苏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江苏省传统村落保护办法》,以省政府规章形式对传统村落进行立法保护,苏州吴中区一直把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发展大局中进行系统谋划,并通过村庄环境改善提升行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示范带动其它地区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

费孝通曾在《乡土中国》的开篇,留下这样的语句,“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里的乡土性,并非庙堂之上居高临下的俯瞰视角,恰恰是平视和重新审视“乡土”。苏州吴中区的乡村积蓄着一种自我觉醒的力量,平视和重审的内生向上动能破土而出,将衰落的乡村引向一个希望的原野。

核雕小镇里的“吴中样本”

位于环太湖沿线的舟山村,早在明清时期就聚集了雕刻类手工艺,在民国时期一度兴盛,是中国近代苏作雕刻的发源地。新中国成立后,因村落整体布局,核雕产业受到市场冲击,陷入衰败。

据舟山村党委副书记殷人杰回忆:“之前村民出行,三轮车和电瓶车出行都比较困难,原本出村的主干道是连接孙武路的泥路,快递员进不来,”下了大功夫修路,修路让村民生活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和改造,原来做核雕的基本都是本村的原住民有108户,因为路通了,再次成为了核雕产业集聚地,是环太湖农村公路上的一张靓丽的名片。舟山村用一种独特的魅力诠释着乡村振兴,是通过“先修路 后致富”的产业路径从内释放潜力的。

其发展与繁荣,走出独特的复兴之路,从中印证了传统村落想要发展,要在动态的变革之中,新与旧、传统与更新、发展与保护中做出平衡。

核雕产业不断做大做优,核雕文化品牌不断打响做强,以“舟山核雕”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工艺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完整的产业链。手工艺的转型升级、“四好农村路”的运营建设、农村电商的生态体系建设,用设施互通、资源共享、文化共融、产业共振的方式,证明着中国农村电商发展的无限可能性。

 然而,舟山村仅仅只是吴中区的一个“样本”。传统村落一向被视作我国基本国情的主要表现地。诚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所言,“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乡村振兴的生活缩影,在吴中区的一座座传统村落快速点亮,促进整个区域的全面发展。

明月湾以“人”筑“魂”

人是村落保护、发展的灵魂,有人,村子才能“见人、见物、见生活”。

吴中区金庭镇明月湾周边遍植茶树,是碧螺春茶叶的主产地,传承有传统的采制工艺,这种古法工艺传承千年,堪称智慧结晶。

村民张女士本在市区从事设计工作,最初因为生孩子坐月子的缘故重新回到明月湾,后期留在村内,目前帮着家里采茶,她表示:在明月湾村图景中,碧螺春茶的故事就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现在村里发展情况非常好,有离家近的选择就不会想要再出去谋求机遇,这从某种程度上也解决了就业”,张女士另经营一家民宿,村落的人情网络、村落的灵魂与核心,融入主人翁的深度参与,在城乡融合的大背景下,原住民怡然自得地生活在其中。

在全国传统村落的梳理中可以发现,走向新型城镇化的村庄,所涵盖的产业辐射一、二、三产以及很多融合产业,所需的人才会涉及到各相关行业数量可观的专业。在我国已有6819个传统村落,虽然部分通过建设延续乡村的风貌,但大部分村落在“改头换面”后,虽有秀美的景色,却变成没有人气儿的空心村。

而吴中区的明月湾不同寻常的在于,村落周边遍植茶树,一到清明前的采茶季,融入人情味道的经拣剔去杂、杀青、揉捻、搓团、炒干,融入骨血的手工要点“手不离茶、茶不离锅”,随后热络的朋友圈或熟人间推广,在城乡联动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原住民”,场景促成了这才是真正“活”着的村落,才是弥漫着人间烟火气息的令人向往的传统村落。以茶文化兴村,在苏州吴中区政府的宣传支持下,江南水乡农耕文明时代传承再次显现。

政府引领   “传统村落”的吴中棋

从网络的一些春节返乡的“乡愁”日记中,经常看到面对城市无坚不摧的凌厉攻势,没有任何防御体系的古老村落只能任凭蹂躏、摧残,在城市化坐标中被有计划、粗暴地删除,一片杂乱的房屋,破旧的街道,墙上涂满杂乱的商业广告标语等满目疮痍的灰色调面貌示人。乡村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支离破碎,面目全非。

而在走访苏州吴中区的传统村落中,却是凭借清新自然的环境、历史价值、人文积淀,在历经沧桑中,保留空间格局,使乡村文化旅游得到蓬勃发展的盎然景象。这似乎完全颠覆了群众原本对乡村的认识。仿佛,一切都是浑然天成的。

事实上,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大跃进,那些大量富有特色的传统村庄的非正常毁灭,是现代文明对自然生态造成严重破坏,割断了文化的根脉,并且牺牲大批农民的利益,造成严重的社会不公。苏州吴中区的传统村落的涅而不缁,完全取决于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的高瞻远瞩,为了打造“天堂苏州 最美吴中”的区域品牌,政府借力于顶级专家团队和专业力量,不断在加强规划引领,对古村落的保护和治理提出了挑战。

比如,2020年以来吴中区开展了环太湖农村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项目,在古村落里吹响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冲锋号”,厘清农户污水排出口位置、数量等情况。以古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和区域污水专项规划为基础,邀请专家“把脉”,合理选择适宜的处理技术,优化管道平面布局与高程设计方案。据了解,吴中区相关部门统一部署各司其职,区水务局则围绕“计划统筹协调、技术方案指导”,直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顺利完成,圆满实现“太湖沿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100%”的工作目标。

此外,吴中区区委书记丁立新在《群众杂志》发文,其中提到:强化"生态+"。其具象表现是“依托全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树立大景区理念,以离岛、悠游、慢生活为主题,推动旅游供给从风景和产品向环境与服务全链条拓展。推进“环太湖1号公路”建设,整合古镇古村、茶林果乡、原生稻田、主题农庄、登山路跑、越野户外等特色要素,发展乡村旅游、体育休闲等新业态,拉长文旅消费链,提升文旅价值链。”

在丁立新指出的“生态+”带动“乡村游”的模式发展下,吴中区全域旅游新布局轮廓日渐成形,休闲氛围日渐浓郁。水系绕田,稻浪起伏,村居民舍粉墙黛瓦,乡土匠人文脉绵长……游客在吴中体验茶香、果乡、米香的同时,还能望得见湖泊、听得见乡音、吃得到湖鲜……从全方位、多维度领略吴中悠久的历史、人文、风情。吴中区的传统村落成为人们休闲静心的乐园,也成为长三角周边城市上班族于周末寄托抒发原乡梦、故乡情、排解乡愁的精神庙堂。

“天堂苏州 最美吴中”生动蓬勃

党的十九大以来,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与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顺势而生,是近年来出现的高频词汇。其总要求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2021年6月8日上午,苏州市吴中区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成立,新成立的吴中区乡村振兴局将以推动实现吴中区全面乡村振兴为己任,更好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以更饱满的热情、更有力的举措、更务实的作风推动吴中区乡村振兴工作开创新局面。

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吴中区新增高标准农田5100亩,建成省级园艺作物标准示范园2个。成立苏州市首家家庭农场联盟,南环桥市场入选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洞庭山碧螺春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名单,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入选全国县域特色产业,吴中获评全国茶业百强县。其表现无一不以聚焦全面乡村振兴和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任务。

乡村振兴实则是一个系统性事业,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事业的物质基础,贯穿乡村振兴的全过程。吴中区用“地方经验”实践了乡村振兴不是“就地城镇化”,不能简单复制成功经验,而是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等重要因素,建立健全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既维护好村落的自然生态环境,也要保护它赖以生存环境;一言以蔽之:既要见物,也要见人。

“吴中实践”足以证明,不是所有的传统村落都要选择旅游来作为赖以长存的支柱,在传统手工业、特色生态资源充沛的情况下,采以现代设计和营销手段突出本地特色与优势,更能提升传统附加值。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起跑映照全程,开局启示未来,以传统村落为代表的“天堂苏州 最美吴中”生动蓬勃,绘就“十四五”中国乡村振兴地图上的盎然生机。(仲夏)


声明:本网站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电话:0512-65733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