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校长聚姑苏把脉百年老校传承与发展
一所百年老校,就如一颗百年参天大树,扎根泥土,守望家园,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学子。一百年的薪火相承,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情感。
10月27日--29日,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苏州市教育局、姑苏区教育体育和文化旅游委员会、姑苏区教师发展中心等单位支持下,为期三天的“面向教育现代化2035的学校治理变革”高级研修班在苏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校长,走进姑苏百年老校----平江实验学校,共同为百年老校的传承与发展把脉。
传承与保护百年老校 苏州走在前列
据统计,目前苏州1911年以前的百年老校有134所,1913年以前的百年老校有175所,1916年以前的百年老校有184所。这些百年老校经历了几个世纪跌宕的社会变迁和文化洗礼后,每所学校都形成了独特的教育革新、治学风格和人文精神,演绎着百年来苏州教育的文化脉络。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一些百年老校的办学遗迹不断遭受破坏,传统优秀教育文化面临断层危险,百年老校的保护与传承已刻不容缓。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下,如何传承,如何发展,成了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保护百年老校,苏州一直走在前列。2013年6月,全国首个致力于“教育遗产百年老校”研究、传承、创新的社团组织----苏州百年老校协会成立;2016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苏州市中小学百年老校及校园历史遗存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意见》。官方和民间的有力配合,为保护百年老校保驾护航。
溯源校史植根校训是传承之本
一盏香茗,献客人;一首昆曲,迎远朋。平江实验学校和桃坞中心小学的孩子们,用这种方式,拉开了此次交流活动的序幕。
姑苏区委教育工委委员谢芳在《姑苏百年老校的传承与发展》的主报告中表示,传承百年老校,要溯源校史。在姑苏,百年老校将自己的办学理念植根于校史之中,它们无一例外地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传导着造福桑梓、推进民族复兴的一往深情,从而使学校教育成为“人”成长的温暖摇篮。
平江实验学校历史可追溯到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是七百五十余年文脉传承之地。从这里走出去的历代状元有九位,中国著名哲学家、近代史专家胡绳幼年也在此就读。校内近五百年的大成殿古朴雄伟,三块百年静默的古碑巍然厚重,十八株百年银杏姿态挺拔。大成殿横匾上“德润文光”四字百年校训,是学校育人的价值追求。
传承百年老校,更要植根校训,铸精神之核。校训作为学校的灵魂,不仅体现出其办学特色和价值理念,更保存着文化精神的强大基因。如创办于1909年的平直实验小学,校训“心平志直”始终传承。此心平静如流水,放眼高空看过云。学校的每一位师生在求知的过程中都当追求朴素的情怀,拥有平和的心境,胜不骄而败不馁,求真、求实。
走集团办学新模式是发展之道
百年老校立足自身谋发展。平江实验学校构建“百年老校”校本课程体系,探索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之间的整合、融通、替代,多维制定目标,多类设置课程,多样实施策略,多层培育师资,多元民主评价,多种展示活动,实现了校本课程“价值思考—实践设计—智慧行动”的螺旋式发展。学校还将优秀传统文化搬进教室,打造昆曲、评弹、茶道、古琴等社团,让孩子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创新,是“百年老校”拥有不竭的动力与蓬勃的生机。谢芳主任认为,姑苏按照“资源共享、优质均衡”的总体思路,探索“百年名校+新校”的集团办学新模式。目前,“苏州市善耕教育集团”以百年老校善耕实验小学为核心,推动集团集中精力专注文化融合、教师交流、课程共享、教研同步、活动共建等“软件”质量升级,建设“1+1+1>3”的一体共赢学校发展共同体。到2020年,姑苏一批百年老校为龙头的办学集团将陆续诞生,百年老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将得到最大范围的辐射。
在此次交流活动中,平江实验学校校长潘娜的《“德润文光”育人范式的传承与创新》、沧浪实验小学汤岚校长的《以文化心、从心为师》、金阊实验小学杨建英校长的《关于“文化、课程、创新”的再思考和再行动》报告,获得了大家点赞。
声明:本网站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电话:0512-65733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