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路机开进了上海

发布:2020-08-28 12:00    来源:新民晚报

  1843年上海开埠后,上海逐渐由一个农耕社会的县城向开放性的大城市发展,随着城市面积的扩大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道路的建设和管理就显得日益重要了。

  开埠以前,上海主要的代步工具是轿子,所以对路面没有特殊的要求。而当开埠若干年后,城市交通工具先后出现了独轮车、人力车(黄包车)、马车等。当时,还没有充气的橡胶轮胎,车轮通常是外圈箍以铁箍的硬木轮盘。独轮车为客货两用车,单车核定载重在500斤,所以对路面有一定的要求,路面太软,车轮会陷入地面,而用石板的硬路面,车轮的震动太大。一直到19世纪80年代,上海的大部分城市道路采用砂、石、泥相混的材料作路面材料,当时尚没有如沥青、水泥等建筑材料粘合剂,遇上雨天,雨水就会把路面上的泥土冲走,只剩下没有粘合力的砂石,到了晴好天气,砂石会被风吹走,路面就被破坏。正如当时的人埋怨道:上海各租界道路多以石膏填成者,虽望平坦,较之软绣天街,尤形繁缛。而天晴则尘起污人,雨久则泥泞载道,加以车轮似水,马足如蓬,稍不修治则磷磷者遍地皆是,最易踏破芒鞋。为了确保城市交通畅通,租界当局就必须雇用大量的劳力,不断修理被破坏的路面。

  早期上海筑路修路的最基本手段不外乎二种:一种即“夯工”,以几个民工为一组,将巨大的夯石提起再落下,靠夯石的重力和冲击力夯实路面,这也是最原始的筑路之法;另一种即以巨石制成一个很大的筒状的“碾子”,由多人像拉车一样拉动碾子,靠碾子的重量压紧路面,这也是近代上海常用的筑路修路之法。

  上海是一个大城市,每年要筑和修的路很多,所以租界工部局每年用于筑路和修路的费用庞大。1889年,工部局向英国爱夫林波特公司定购了几台蒸汽压路机,第二年蒸汽压路机就运抵上海,开始投入筑路和修路工程。近代著名画家吴友如在南京路“日升楼”(“日升楼”是清代上海著名茶楼,全称“五云日升楼”,旧址相当于今南京路浙江中路口的“沈大成糕团店”处)观看压路机工作情况后绘“修街机器”一图,配文中叹道:

  去年(1890年),由外国运到火机器一具,专门修理街道,先试用于虹口及黄浦滩,近日,则大马路(南京路)一带亦用此器。非但可省人工,抑且奏功迅速。其器之大小与救火机器(即当时的消防车)相仿,但需立一人于其上,摇动之,则进退疾徐,无不如志。

  这是中国出现的第一台蒸汽压路机,距今已一百多年,幸亏有吴友如的妙笔生花,使我们还能看到上海最早的蒸汽压路机的样子。(薛理勇)


声明:本网站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电话:0512-65733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