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专家解读前列腺癌晚期治疗新进展

发布:2025-08-08 10:09    来源:新民晚报长三角时讯

前列腺癌是我国男性发病率持续上升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尽管很多患者在确诊时已属晚期,但随着筛查机制的完善和新一代治疗方案的推广,长期生存、带瘤生活已成为可能。近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行政副主任周峰在安斯泰来支持的前列腺癌疾病科普及治疗进展交流会中,围绕前列腺癌全程管理接受采访,强调应从早筛查做起,结合规范治疗和多学科协作,帮助患者在“控癌”的同时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我国前列腺癌发病形势日益严峻。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2022年新发病例约13.4万,死亡人数超过4.7万。尤其在筛查普及度较低的地区,晚期诊断比例仍然偏高。约60%的患者确诊时已出现转移,而前列腺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就是骨骼,部分患者甚至因腰腿疼痛误入骨科就诊,最终才确诊为晚期前列腺癌。

近年来,苏州将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纳入居民常规体检,部分街道还开展了免费筛查。筛查机制前移带来了早诊率的显著提升。“从我们掌握的数据来看,全国晚期发现率仍超五成,而苏州的晚期发现率得益于疾病筛查的推广大幅降低。”周峰补充道。PSA检测费用较低、操作便捷,在基层医院即可完成,适合广泛普及。建议50岁以上男性每年检测一次,有家族史者可从45岁开始筛查,携带BRCA1/2等高危基因者应从40岁起纳入监测计划。数据显示,早期发现的患者五年生存率超过90%,而晚期患者则不足30%。

在治疗方面,前列腺癌已进入“个体化、分期化、联合化”的新阶段。尤其在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阶段,早期干预对于延长生存意义重大。mHSPC是指肿瘤已发生转移但仍对雄激素敏感的阶段。若仅采用传统的雄激素剥夺治疗(ADT),70%以上的患者会在短期内进展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生存期明显缩短。相较之下,采用新一代联合方案的患者中位生存期可提升至8年以上,病情控制时间更长、生活质量更高。

新型治疗方案的核心在于“双通路阻断”,即在ADT基础上联合新一代AR抑制剂,从源头切断肿瘤的雄激素信号输入。多项国际研究显示,该联合疗法能使患者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下降61%,客观缓解率达到87%,其中37%的患者病灶完全消失,PSA不可测率达76%。这一数据背后不仅体现了疗效提升,也展示了晚期患者“带瘤长期生存”的现实可能。

疗效只是治疗的一部分,长期管理同样关键。mHSPC疗法强调坚持规范用药,长期维持才能最大程度延缓耐药、抑制肿瘤进展,新一代抑制剂在实际应用中也展现出良好的耐受性,常见副作用如轻度疲乏、皮疹等,大多可以通过简单处理改善,不影响日常生活。同时,建议患者每1至3个月检测一次PSA,每6个月复查骨扫描或CT,确保第一时间发现疾病变化。

进入后期管理阶段,前列腺癌的照护也从“治病”扩展为“治人”。例如骨转移患者常伴有疼痛困扰,需要在放疗与骨保护药物支持下,结合三阶梯止痛药物科学干预,将疼痛控制在可耐受范围。此外,适度运动(如每天慢走20分钟)、饮食管理(减少红肉、增加西红柿与深海鱼摄入)有助于维持体重与盆腔血流,延缓疾病进展。心理调适同样重要,许多患者在确诊后经历情绪波动、焦虑甚至抑郁,通过心理咨询、病友支持组织和家庭陪伴,可有效缓解情绪负担。

前列腺癌晚期并非治疗的终点,而是精细管理的新起点。通过早筛提高发现率,通过规范联合治疗控制病情进展,通过长期随访和日常干预保障生活质量,患者完全有可能实现“长生存、高质量”的双重目标。

专家介绍

周  峰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行政副主任
医学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日本金泽大学、韩国釜山大学访学
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江苏省青年医学重点人才
苏州市医学重点人才、苏州市姑苏卫生人才
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分会UTUC委员
中国性学会性医学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促会泌尿生殖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男科分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泌尿外科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医用机器人分会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男性泌尿外科学组委员兼秘书
江苏省医学会男科学分会青年委员
江苏省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医师协会青春期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分会肿瘤学组委员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男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一等)、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余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编写编译多部泌尿男科书籍,多次获得江苏省新技术引进奖、苏州市医学科技奖等

声明:本网站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电话:0512-65733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