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发布:2019-03-11 11:37    来源:新民都市

  这些年,书法界冒出一些丑书。它们漠视传统,抛弃法源,随意涂抹……

  这些年,书法界风生水起、日渐复兴,涌现出不少好书家好作品,但也冒出一些不受老百姓欢迎的所谓现代书法,也叫丑书。这些书法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漠视传统,抛弃法源,随意涂抹。主要表现为:扭曲变形;颠倒上下左右的松紧疏密关系;改变各部结构的占位比例;线条率意粗陋;结构支离破碎。

  写这种字的不外乎四种人:一是有些急于求成的年轻人,他们耐不住寂寞,不愿“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想博人眼球走捷径;二是个别升了官的书家,会议多了,应酬多了,写字少了,功力散了,字越写越差,落入俗格;三是少数原来写传统的书家,想突破自我,玩点新花样,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四是一些激进派,认为王羲之时代已经过去,传统笔法是前行的羁绊,要闯出一条新路子。

  艺术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人民大众的精神粮食,如果老百姓不欣赏不喜欢,那么还有什么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呢?

  丑书为什么屡见而不绝?归根结底是没有真正搞清楚,书法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从哪里来是法源,到哪里去是审美取向。法源是什么?就是书写法则的来源。一幅精湛的书法创作,一定是对先贤智慧、传统经典深入学习,消化吸收的结果,没有古就没有今。审美取向是什么?就是要明白怎样的书法是美的,如何让自己的书法获得美感?拙见以为至少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其一,要弄清楚书法美的根源是什么?是汉字,因为汉字是它的载体,汉字提供了美的元素,汉字既有儒家的规范,又有道家的天趣,抑或还有禅家的体悟和意会。离开了汉字的生动笔画与和谐自然的架构,还有美吗?古人十分强调“书写工美、避俗趋雅”,又有“一点失所,若美人病一目,一画失节,如壮士折一股”的训导。可见一笔一画的重要性。丑书为什么不受欢迎,因为它背叛了汉字和谐制宜的本真——千载以来,人们对汉字的形貌有了根深蒂固的印象,丑书突然颠覆了传统点画和造型,老百姓怎能接受?以传统楷书为例,它的点画结构美,可以说已经达到了极致的程度,千年约定俗成的汉字组合如果不能改变,那么以汉字为载体的书法创新就有了相当的难度。如果以牺牲出神入化的传统经典为代价,即便是同道,也不会认可。历代书法大家就是先例,虽然各有风貌——或刚或柔或胖或瘦或曲或直或方或圆,极尽变化,但终究未破坏汉字的和谐章法。事实上,明清以来,书法基本上没有创出与前贤匹敌的新体。

  其二,书法的美,必须出自传统,有古帖的影子。换言之,要善于融通经典,消化再生。

  其三,个性是艺术的本质特征,模仿不是艺术,一幅优秀作品,一定要古今融合,把自己的先天气质融入其中,也就是在历代经典中,寻找与自己个性相契合的给予延伸,形成新篇。但个性是“无意无求,无为而治”的自然状态下逐渐形成的,不是刻意追求的,刻意追求反而失去个性。丑书摆来布去地夸饰设计,其结果就是千篇一律。天下没有两张完全相同的脸,书法也一样,久而久之都会自然而然地形成相对稳定的自我状态。古人云:“画取形,字取象。”一个人的性情如何,一定会在书作中得到隐约和呼应,形成一种特有的美感。譬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心畅神怡;譬如颜真卿的《祭侄稿》,悲壮沉雄。韩愈曰:“张旭善草书,忧悲、愉佚、怨恨、思慕……必于草书发之。”写丑书是矫揉造作的,不可能有这种美感。

  此外,丰富的线条艺术语言,也是不可缺少的。书写中的藏露、轻重、提按、曲直、缓急、衄挫、燥润等,都是塑造线条美的传统技法,不可丢弃。

  人类最大的愚蠢莫过于对传统的否定,熔古铸今才是书法创作的金光大道。丑书的出现,甚至被无端拔高,我以为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和警惕,尤其值得当今书法创作者和研究者深刻反思。(王恩科)


声明:本网站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电话:0512-65733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