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实事“摸得着” 百姓幸福“看得见”
民生无小事,幸福最关情。在北桥,一种温暖而坚实的变化,正悄然发生在百姓的日常生活里。
清晨的北桥在晨曦中苏醒。冶长泾生态文化长廊中,早起散步的老人呼吸着新鲜空气;便民服务中心里,工作人员整理好桌面,准备迎接第一批办事居民;新修的北灵路上,公交车平稳驶过,载着人们奔向多彩的生活。
这些看似寻常的画面,其实就是“摸得着”的民生实事,共同拼贴出了北桥街道民生振兴的温暖底色——它不在遥不可及的蓝图里,而在一街一巷的蜕变中、一窗一事的办理中、一笑一语的满意中,让百姓的幸福“看得见”。
路通心畅,民生出行有了“新时速”
要感知一个街道的温度,先看她的路。
清晨的阳光洒在北灵路新铺的沥青路面上,标线清晰,路面平坦。送孩子上学的张阿姨骑着电动车平稳驶过,不再像以前那样小心翼翼绕开坑洼。“这路修得真舒心,连公交车都回来了!”她笑着与邻居打招呼,语气里满是舒心。
一条路的畅通,关乎的是千家万户的出行效率与安全。
灵岩殿路的蜕变更是如此。这条全长约600米、沿线聚集了30余家企业的小路,曾是坑洼不平的“烦心路”。随着9月改造完成,它蜕变为平坦宽敞的“发展动脉”。“路好走了,运输效率高了,客户来访的第一印象也大大改观!”沿线企业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基础设施升级对营商环境的实质提升。
近年来,北桥街道持续推进路网优化提升,2021年至今已完成凤北公路、康升路、成美街、北灵路、觉林路、灵岩殿路等7条道路的改造工程,总投资近3000万元,改造里程超5公里,年均改造道路里程约1公里。
与此同时,凤湖路口的“口袋”停车场悄然上新。曾经闲置的空地,如今划出26个停车位,绿植点缀其间,成为居民就医、购物的“安心驿站”。近年来,北桥通过“微改造、精提升”,累计新增停车位300余个,激活城市边角料,化作百姓身边的“微幸福”。
景美人和,生活空间变身“幸福场”
民生改善,既要“硬件”升级,更要“软件”滋养。
傍晚的冶长泾生态文化长廊渐渐热闹起来。滨水步道上,年轻人慢跑健身;儿童乐园里,孩子们嬉笑玩耍;露天戏曲舞台前,几位老人听着评弹,轻轻打着拍子。这条1.2公里长的生态廊道,如今已成为北桥的“城市客厅”。
“以前这里就是普通河道,现在成了我们每天必来的‘打卡地’。”带着孩子散步的李女士说。长廊融合全龄活动区、风筝草坪、花海漫步等功能,更嵌入戏曲舞台、好人工作室等文化点位,让生态与人文相融,休闲与教化共生。
与此同时,苏虞张公路桥下空间也完成“逆袭”。曾经灰暗的桥洞,通过色彩铺装、白鹭墙绘、绿化点缀,变身“艺术走廊”,这正是北桥以“绣花功夫”激活城市“灰色空间”的生动缩影。近年来,街道持续拓展居民休闲空间,陆续打造了觉林、成美、新北等多个口袋公园,并对多处类似桥下空间进行微更新改造,形成一批兼具生态、休闲与文化功能的城市小微空间,让每一处角落都可漫步、可休闲、可品味。
餐暖情长,养老服务浸润“暖滋味”
民生幸福,少不了养老服务“夕阳红”。北桥的养老服务,处处浸润着“暖滋味”。
正午时分,盛南社区“幸福小厨”的玻璃窗上还沾着刚擦拭过的水渍,食堂里的暖光灯晕漫过玻璃,轻轻落在餐桌上的两荤一素上。刚打完饭的李阿婆端着餐盘坐下,夹起一块爆鱼笑道:“这儿的菜品都迎合了我们老年人口味,每周还换花样,比家里做饭省心多了!”食堂里此起彼伏的招呼声,藏着老人们最真切的满足。
一餐热饭的温度,连着更广阔的养老图景。去年2月,北桥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正式启用,这个“嵌入”小区的服务站成了老人们的乐园:健康小屋每周有义诊,为老年人的健康保驾护航;老年合唱团排练、汇演,为老年人提供学习和展现的舞台;影音室、书画室、阅读室、舞蹈房等多个活动空间的配置,更专注精神生活,真正让老年人实现“家门口”幸福养老。
从市镇到乡村,北桥的养老服务网越织越密。石桥青禾里日间照料中心作为自然村首家照料点,中西医医疗服务室、健身馆、幸福餐厅、特色文化区等一应俱全,为村里老人提供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鹅东村的“健脑义诊”上,老人们玩着拼图、定向力游戏,专业筛查为认知健康护航,荣奶奶直言“这样的服务太贴心”。
如今,北桥已构建起“2+10+1”养老服务体系,实现村级照料全覆盖。从一餐热饭到专业照护,从文化娱乐到认知守护,街道以“汇爱·助老”品牌为抓手,以鹅东为点,积极争创国家老年友好型社区,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安享幸福晚年。
窗明事暖,政务服务贴紧“心温度”
政务服务有温度,百姓幸福才有刻度。
“姑娘,我想办个老年卡,可以免费坐公交车的那种,能不能帮我看一下?”76岁的陈爷爷走进便民服务中心,有些不知所措。“老年人专窗”的帮办员小陆立即迎上前,用方言耐心引导,不到15分钟就办妥了所有手续。
在过去,这样的业务可能要花上40分钟,还要跑好几次。如今,北桥推出“银发专窗+全陪代办” 服务,配备专职帮办员、适老用品,甚至组建70余人志愿者队伍下沉村社。数据显示,老年人业务平均办理时间缩短至15分钟,跑动次数下降约65%,满意度达100%。
服务不止于大厅。北桥与常熟辛庄镇、无锡鹅湖镇签订“跨区域通办”协议,通办事项从14项拓展至52项,办理业务320余件。“以前办个事要跨市跑,现在家门口就能搞定,省心多了!”一名刚办完社保业务的居民称赞道。
合和共治,基层善治书写“大文章”
民生的底色,是治理的成色。
在北桥街道“大市民服务中心”,居民王先生因劳资纠纷前来咨询。综治中心窗口人员迅速登记,启动“首接五步工作法”,当天便联系人社、司法等部门协同调解,两天后双方达成协议。“没想到这么快就解决了,不用跑多个部门!”王先生满意地说。
这得益于北桥构建的 “1+N”调处架构和 “合北桥”品牌调解。通过常驻、轮驻、邀驻等机制,整合司法、信访、人社等多方力量,实现“一站式接待、一揽子调处”。数据显示,70%矛盾纠纷化解在村(社区),20%在街道层面解决,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街”。
从“多窗跑”到“一窗办”,从“等人上门”到“送服务下乡”,北桥的民生服务正从“物理整合”走向“化学聚合”,让治理效能真正转化为百姓的获得感。
一条路的焕新、一扇窗的贴心、一片空间的重生、一餐饭的温暖、一套机制的优化……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正是北桥街道民生振兴的生动注脚。在这里,民生工作不是宏大叙事,而是具体而微的温度传递;不是短期工程,而是久久为功的系统实践。
当出行更便捷、办事更省心、环境更宜居、养老更安心、治理更透明,民生振兴的答卷,正写在每个北桥人的笑容里。
声明:本网站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电话:0512-65733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