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锦旗背后的温暖守护

发布:2025-11-06 11:47    来源:长三角时讯

“叮咚、叮咚……”几天前的一个中午,一阵急促的微信提示音打破了北桥街道康复驿站的宁静,社工高丹拿起手机,屏幕上跳出一条紧急求助:“我妈在家被狗咬了,我在外上班赶不回来,她一个人没法去医院,能麻烦你们帮帮忙吗!”发信人是康复人员张阿姨(化名)的女儿朱女士(化名)。今年58岁的张阿姨患有精神障碍,此前一直在康复驿站接受康复训练,虽目前精神状态基本稳定,偶有轻微情绪波动,但由于身体情况,行动不便,无法独自就医。

接到求助,高丹和同事们立即赶往张女士家中,从评估伤势,到陪同就医,全程守护。几天后,朱女士带着锦旗来到驿站,红彤彤的锦旗上写着“尽职尽责,贴心服务,热情帮助,温暖人心”16个字,诉说着这个温暖的故事。

北桥街道康复驿站位于盛北花园六期公建房二楼,总面积近200多平方米,驿站配备5名专业社工和康复师,内设有康复活动室、康复运动区域、阅览室等多个功能区域,是为康复人员提供全方位专业服务的机构。张阿姨的故事,是北桥街道康复驿站“站内+站外”双轨服务模式的一个生动缩影。

为满足精神障碍患者的个性化需求,康复驿站实施三级分类管理:对一类重点对象,驿站提供“一人一策”个性化服务,深度介入疾病管理与功能康复;二类服务对象可获得居家康复指导、陪同就医等支持;三类服务对象则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保持不定期关怀,确保服务网络全面覆盖。

独居的李阿姨(化名)是二类服务对象,在社工定期陪伴下,她逐渐从自卑中走出。“驿站不仅关心我的病情,更关心我的生活。”如今,她积极参与驿站活动,重拾生活乐趣。截至目前,驿站已累计开展入户探访110余次,为18名康复人员提供个案服务,开展陪医、居家打扫、电器清洗维修等个性化家庭服务61场次,将关怀落到实处。

在精准分类基础上,康复驿站构建起“点线面”立体化工作网络,以康复驿站为核心“点”,联动各村(社区)社工室及卫生服务站,并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作为“线”,将专业的康复服务延伸至社区的每一个角落。

“我们不仅要做好站内服务,更要把关怀送到居民家中。”驿站负责人介绍,通过“以点串线、以线带面”的模式,积极联动家庭与社会,开展家属互助、健康讲座、户外拓展等活动,已有1730余人次享受到专业康复服务,进一步推动家庭内外的精神康复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营造了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秉持“优势视角”核心理念,驿站坚信每一位康复人员都拥有内在的力量和潜能,“我们的服务不是简单的‘问题修补’,而是发掘每个人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在服务过程中,驿站发现康复人员对传统戏曲十分感兴趣,于是创新引入“戏曲疗愈”服务。特邀戏曲家协会会员谈家华老师每周定期授课,将专业的艺术指导转化为精准的康复赋能。“一开始只是觉得新奇,现在特别期待每周的戏曲课。”一位参与戏曲课程的康复人员说。

在老师的专业指导下,康复人员不仅锻炼了表达与协作能力,更通过社区舞台展示风采,实现了从“服务接受者”到“社区贡献者”的华丽转身,为最终重新融入社会奠定了心理基础。

此外,驿站还设计了“衣彩纷呈·食刻美好”“住享其家·行稳致远”“声腔拾光·步步成长”3个主题小组,累计开展活动18次,系统性地提升站内康复人员的综合能力,为康复者搭建回归社会的桥梁。

从一次紧急陪医,到全年1730余人次的持续守护,北桥街道康复驿站用专业与温度,助力精神障碍患者重拾生活的精彩。(通讯员:谢莹莹、麦晓玲、邹立超)


声明:本网站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电话:0512-65733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