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美在路上!
“以前这路坑坑洼洼,骑车总是很颠簸,现在平坦得很,连路边的彩绘墙都成了打卡点!” 家住北灵路附近的李阿姨,最近出门总爱绕着街面多走两步。这条曾因环境杂乱、秩序混乱让居民头疼的街巷,如今沥青平整、绿意盎然,这背后是北桥街道以“硬件焕新+机制创新+群众协同”打出的一套精细化治理组合拳。

硬件焕新,筑牢街区品质根基
街巷治理,先要打好“地基”。街道从环境、景观、交通、设施四大维度推进硬件升级,让街区“颜值”与“功能”同步提升。
通过对主车道5000余平方米的沥青摊铺,修复人行道破损地砖、升级雨水井,彻底解决了路面坑洼、雨天积水等难题。针对非机动车停放需求,施划了504米停车位线,全面清理“僵尸车”,有效释放了公共空间。
清除小广告200余处,更换褪色公益广告,统一粉刷沿街店铺外立面,精心设计电箱和墙面彩绘,将生硬设施转化为景观元素。弱电线路入地改造更是消除了空中“蜘蛛网”,让街面秩序更加清爽。
改造黄土裸露区域30余平方米,种植草花、铺设草坪,丰富绿化层次。精心设置的两处融入北桥文化元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景观小品,不仅强化了宣传引导,更成了街区的“打卡点”。
创新机制,夯实长效治理保障
整治易,保持难。北桥街道着力构建长效机制,让治理成果稳得住、不反弹。
推行“动静结合”管理模式,每2天一次机械化清扫,4名保洁员全天轮岗,累计清理垃圾杂物400余处;停车管理采取“定点查+机动巡”,劝离机动车150余辆次、规范非机动车300余辆,张贴提醒单800余张,刚柔并济。
压实商户责任,通过“上门劝导—书面告知—约谈处罚”三步法,整治店外经营、乱晾晒等问题;发放《致北桥商户的一封信》,补签市容环卫责任书100余份,推动“门前三包”落地见效。
服务前置更精准,建立“一店一档”数据库,动态记录商户信息与需求;对收集的问题实行“收集—分流—处置—反馈”闭环管理,让治理既有力度,也有温度。
群众协同,激活共治共享动能
借鉴党建引领治理经验,搭建“中心街区共商共建”平台,推动商户、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从“治理旁观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
针对快递员、骑手“熟路况、勤穿梭”的优势,配备“巡街装备包”,赋予“红骑巡街员”身份,开通“问题反馈绿色通道”,使其成为发现问题的“移动探头”,积分兑换机制更大幅提升了治理响应效率。
街区牵头成立“美业诚信自治联盟”,制定《商户自律公约》,创新推行“房租到期日公示”制度,商户诚信经营意识显著提升。引导3家“爱心商户”提供饮水、充电、理发、用餐优惠等服务,以示范效应带动商圈向善氛围。组建小餐饮联盟微信群,实现“诉求实时反馈、政策即时传达”,让商户从“治理旁观者”变为“同行人”。
组织机关干部、社区工作者、商户开展环境卫生大扫除志愿服务,重点清理绿化带杂物、卫生死角等。通过发放《文明经营倡议书》,邀请商户参与文明行为规范与劝导,推动“人人参与治理”理念深入人心。
如今走在北灵路上,整洁有序是底色,共建共享是温度,这,正是城市治理现代化最生动的基层注脚。(通讯员:卢川)
声明:本网站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电话:0512-65733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