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茉莉花开”公益课扎根北桥 戏曲与短视频双轨赋能基层文艺
2025年盛夏,江苏省 “茉莉花开”文艺轻骑兵志愿行 公益课精准锚定北桥需求,以“戏曲传承深耕+短视频传播破圈”双轨培训,为基层文艺团队注入专业养分。这场带着“省级品牌温度”的文化赋能,用“名家手把手、技巧接地气” 的模式,让北桥文艺人才在传统与新潮的交融中实现成长突破。
戏曲课堂:名家接力,传统艺术深耕细作
7月22日,文旅办三楼舞蹈房 率先迎来锡剧双课。22日,针对性指导喜洋洋艺术团,下午(锡剧《访邻》),晚间(锡剧《珍珠塔·庵会》)。黄静慧老师以“听诊式”教学开篇:先让学员逐一开嗓,她瞬间捕捉发声瑕疵,强调“声音往上扬、气息往下沉,借叹气感舒展喉腔”,从科学用嗓为学员筑牢艺术根基。随后,针对节目整体细节把控,聚焦角色情感冲突:眼神流转的幅度、水袖甩动的韵律、对话间的情绪层次,甚至“一个望眼欲穿的转身”,都要抠出“三分期待+两分忐忑”的表演张力,让学员顿悟“锡剧韵味藏在毫厘间”。
7月23日,盛北之音文艺社接棒,带来 锡剧《珍珠塔·赠塔》 与 越剧《追鱼》。锡剧课堂深化唱段结构与舞台调度,延续专业传承;越剧《追鱼》的 袁惠芳老师,将越剧“柔美灵秀”发挥到极致:从甩袖的弧度、台步的轻缓,到 唱腔的婉转收放,甚至“追鱼时的眼神亮度”,都一一校准。她笑言“越剧要‘唱活情感’,一个拖腔里得藏三分俏皮、七分深情”,亲身示范经典选段时,水袖翻飞间,鲤鱼精的灵动跃然眼前。
从锡剧的质朴醇厚到越剧的婉约灵动,黄静慧团队与袁惠芳老师倾情授课 ,以“抠细节、传心法、亲示范”模式,让北桥戏曲团队在两天内实现从“会唱”到“唱活”的跨越。学员感慨:“从前以为戏曲是‘唱调子’,如今才懂是‘演人生’!”
短视频课堂:干货满溢,新媒体赋能文化传播
7月23日,灵峰村会议室里,短视频培训课以“实用主义”点燃基层创作热情。授课老师林坤精准洞察基层需求——“手机创作多、器材基础弱”,遂以 “零基础也能出精品” 为核心展开教学:
拍摄逻辑:先厘清手机与相机差异,重点拆解手机创作:“构图优先真实,少P图更显质感;光线是灵魂,角度藏巧思,人物或几何线条点睛画面”;
平台洞察:剖析 抖音(快节奏叙事)、小红书(打卡式美学)、视频号(烟火气共鸣) 特性,帮学员精准定位内容;
全流程教学:从构图法则、运镜技巧,到短视频创作全流程、新手器材选择,再到剪映剪辑实操,知识密度拉满;
沉浸体验:授课过程中,林坤还分享了个人拍摄的风景、人物作品,带学员“云游”山河与烟火,让理论与审美同步升温,让松弛感缓解紧张的课程。
为让教学更充分,林坤主动将下午课程从 14:30提前至13:30 ,这份热忱感染全场。基层爱好者坦言:“从前觉得短视频门槛高,现在终于敢拿起手机‘讲北桥故事’了!”
公益赋能:基层文艺的成长新引擎
作为江苏省“茉莉花开”品牌公益行动,此次培训的核心价值在于“精准对接基层痛点”:
戏曲传承端,以名家领路+剧目录制级教学,解决“基层团队缺专业指导、表演缺神韵”问题;
文化传播端,以“手机优先+平台适配”逻辑,破除“新媒体创作畏难症”,让基层团队握稳文化传播新工具。
当锡剧的婉转、越剧的灵动与短视频的鲜活在北桥交融,“茉莉花开”的公益温度,正化作基层文艺“守正创新”的成长引擎——既守好传统根脉,又拓展传播边界。这场文化赋能,不仅是技艺传授,更是为北桥文艺注入“向美生长”的基因,让本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亮光彩。
声明:本网站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电话:0512-65733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