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键织梦,钢琴家张志菲奏响动人诗篇
11月23日上午,苏州金鸡湖音乐厅内光影流动,暖意融融。由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苏州市音乐家协会承办的“诗韵乐声”——卓琳美声独唱专场音乐会在此拉开帷幕。舞台之上,女高音歌唱家卓琳以动人的歌喉征服了观众,而苏州大学音乐学院青年教师、旅美钢琴演奏家张志菲博士,作为本场音乐会的艺术指导与合作钢琴家,则以她沉稳而富于灵感的琴键,悄然编织着整场演出的音乐脉络,成为这场艺术盛宴不可或缺的基石。

音乐会伊始,一曲古朴深情的《越人歌》便将观众带入静谧悠远的意境。张志菲的指尖在琴键上轻柔起落,富有生命力的和声如湖面微澜,稳稳承托起卓琳婉转优美的旋律。钢琴的声音不再是陪衬,而是与歌声水乳交融,共同诉说着那份跨越身份的真挚情感,奠定了音乐会“东方诗韵”的基调。
当曲目转向中国台湾作曲家马水龙创作的《落花》《寂寞》时,张志菲的演奏精准捕捉了现代技法与中国哲学元素碰撞出的独特音响。她的触键时而朦胧,时而清脆,营造出“耳目一新”的听觉感受,将古诗词中的离愁别绪渲染得淋漓尽致。随后,在高为杰谱曲的《元曲小唱三首》中,她的钢琴更是展现了极强的叙事性与画面感。《折桂令·春情》的缠绵悱恻、《红绣鞋·欢情》的明快活泼、《落梅风·蔷薇露》的清丽豪放,皆在她变幻的音色与节奏中得以具象化,仿佛为元曲的古老灵魂披上了可听可见的当代音乐外衣。

紧接着,音乐会迎来了由中国台湾作曲家钱南章谱写的《一棵开花的树》与《最后一句》。 作为艺术指导,张志菲深知这两部作品的分量,她的琴声在此时变得尤为考究而充满叙事感。为贴合席慕容诗中那份执著而凄美的情感,张志菲以精湛的控制力,通过钢琴塑造出丰富的场景与心理层次,让音乐与诗意浑然一体。
转入西方经典曲目,张志菲的深厚功力展现得更为淋漓尽致。从巴洛克到浪漫主义,再到轻歌剧,她的演奏风格切换自如。在亨德尔的咏叹调《我哭泣,为我的命运》中,张志菲的钢琴部分严谨而充满戏剧张力,A段的哀婉、B段的激愤与A'段的华彩升华,她的琴音与卓琳的歌声严丝合缝,完整勾勒出剧中人物阿尔米蕾娜跌宕起伏的内心世界。

舒伯特的《岩石上的牧羊人》是全场亮点之一。旅美单簧管演奏家马晓婷博士的加入,构成了人声、单簧管与钢琴的精妙三重奏。张志菲的琴声在此化作了山谷间的微风与潺潺溪流,为空灵的单簧管与深情的女高音提供了广阔而生动的音乐背景。三者交织对话,将牧羊人的孤独、期盼与忠贞演绎得感人至深。
时至音乐会的尾声,曲目风格愈发多彩,张志菲的钢琴继续引领着观众的情感航向。从马勒《少年魔号》中充满民间质朴气息的《汉斯与格蕾特》,到弥漫着离别伤感的《分离与道别》,她的演奏精准捕捉了德奥艺术歌曲的深邃与内省。而当最后一曲,莱哈尔轻歌剧《朱迪塔》中那首热情奔放的“我的双唇,那炽热的吻”响起时,她瞬间以丰富的节奏感与明亮的音色点燃全场,将音乐会的热烈气氛推向高潮。

整场音乐会,张志菲虽坐于钢琴之前,却以其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卓越的协作能力,成为这场声乐盛宴不可或缺的架构师。她以琴键为针,以音符为线,将东西方音乐巧妙编织成一幅绚丽的艺术锦缎,让“诗韵”与“乐声”在金鸡湖畔完美交融,为观众留下了一个回味悠长的艺术上午。
张志菲现任苏州大学音乐学院钢琴系讲师,是一位活跃于舞台的旅美钢琴博士。她的音乐学习路径完整而深入:早年在中国知名音乐学府——武汉音乐学院完成附小至本科的系统教育;后赴美深造,先后荣获辛辛那提大学音乐学院钢琴表演硕士学位(获全额奖学金,并辅修乐队指挥)与密歇根州立大学音乐学院协作钢琴博士学位。近年来,她持续活跃于音乐舞台,演出足迹遍布美国多地,表演形式涵盖钢琴独奏、室内乐及协作钢琴,已成功举办数场音乐会。(记者 姜锋)
声明:本网站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电话:0512-65733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