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黄埭镇中心街区: 创新“家家亲”工作法 激发多元共建共治新效能
跑累了,有“暖蜂驿站”这个“家”可以歇脚;有困难,有“家帮家互助队”伸手帮忙;有想法,能在议事会上畅所欲言......自党建引领街区治理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苏州市相城区黄埭镇中心街区党支部创新“家家亲”工作法,以“串家门、认家人、解家忧、聚家心”为脉络,把商户、新就业群体、居民都当成“街区大家庭”的一员,用“烟火气”聚起邻里情,织密了一张有温度、有活力的共治网。

(党员到店了解商铺情况)
画好“串家门”路线图,把服务送到“家门口”
为了摸清“家底”,黄埭镇中心街区党支部对辖区1531家商户200余名户外工作者进行“地毯式”摸排,按“社区片区+业态类型+需求标签”划分出7个“串门微格”,每个微格都标注着商户的经营品类、联系人、是否有需求帮助等“家情信息”。
走访时,党员干部们拿着一份备注商户经营、服务需求和意见建议等情况的走访路线图,热情地走进每一个商铺,并将一张张“家门联系卡”交到商户的手中。联系卡上清晰印着支部联系方式、服务清单,同时列出“环境卫生服务”“消防安全服务”等6项高频服务清单。商户遇到难题只要打个电话,支部就会上门帮忙解决。
不仅如此,支部还整理出“家访暖心金句”,比如“最近经营上有没有卡壳的地方?”“户外工作时缺不缺饮水歇脚的地儿?”“对街区环境有啥想提的建议?”,用拉家常的语气代替“问话式”交流。截至目前,通过“按图走访+带卡上门”,已收集商户、居民诉求140余条,解决店招规范、安全隐患等问题110余件,真正把“陌生客”变成了“家里人”。
建强“家帮家”互助队,让邻里情暖透“心窝子”
“多亏了汪医生,我老伴的高血压复查不用跑医院了,在家门口就能测血压、听医嘱。”家住裴圩家园的陈阿姨,提起街区的“家帮家互助队”,连声道谢。
黄埭镇中心街区党支部立足商户、居民的特长与实际需求,将互助队细化为理发服务、健康诊疗、维修支援、卫生维护等多个小组。其中,理发服务小组由辖区美容美发店的商户组成,定期为老人、户外工作者免费理发;维修支援小组汇聚了电瓶车日常检修、家电维修、衣服缝补的能手,提供电瓶车故障排查、简易维修等服务;卫生维护小组则是组织商户、志愿者定期清理商户门前及背街小巷,开展“门前卫生评比”,让街区环境像“自家小院”一样整洁。
新就业群体也成了“家帮家”的重要力量。外卖骑手们不仅是“小哥荐店”的“代言人”,还主动加入“维修组”的“流动巡查队”。在送餐途中发现路灯损坏、井盖松动,就及时上报,支部会第一时间协调维修;遇到老人提重物,骑手们还会顺手帮一把,成了街区里的“流动家人”。

(多方讨论街区治理问题)
搭起“家里事共议台”,让共治力聚成“一家人”
“方桥路北段人流量少,咱们能不能搞个市集引流?”“建议背街小巷多安装几处警示牌,营造更加安全有序、畅通和谐的出行环境。”在最近开展的一次议事会上,商户、骑手和居民围坐在一起讨论街区治理问题。
据了解,为了让“一家人”都有话语权,黄埭镇中心街区党支部搭建了“线上+线下”的共议平台,线下邀请大家面对面提建议;线上依托“街区云信箱”,居民、商户发现卫生、安全问题,拍张照片就能上报,支部会按照“商户点单-支部派单-部门接单”的模式,及时反馈处置结果。
黄埭镇中心街区党支部还推行“商户治理积分制”,把参与“家帮家互助队”、参加议事会、维护门前卫生等行为转化为积分,积分高的商户不仅能优先获得街区宣传推广,还能享受贷款优惠、政策扶持。现在,越来越多的商户从“要我参与”变成“我要参与”,主动加入中心街区治理工作。
黄埭镇中心街区党支部书记杨明娟表示,接下来,中心街区将继续深化“家家亲”工作法,把“串家门”的温度、“家帮家”的善意、“议家事”的合力,转化为街区发展的活力。(相埭宣)
声明:本网站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电话:0512-65733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