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必胜:三十年琢琴路 只为让东方弦音传远扬
1971年出生的徐必胜,已从事中国民族乐器制作30余年。他擅长制作二胡、琵琶、古筝、三弦、柳琴等传统民族乐器,于2008年在苏州市相城区黄埭镇成立了自己的制琴工作室。
从木工刨子到制琴刻刀,从工作室里的孤灯到直播间的光影,徐必胜将半生心血注入民族乐器制作,他的双手始终与木头、琴弦为伴。他说:“守艺不是守着老摊子不动,是让老手艺跟着时代活起来。”
一刀一锉学手艺 精益求精成为终身追求
徐必胜16岁入行做了木工,后进入苏州民族乐器一厂,正式踏上制琴之路,从此与制琴结下不解之缘。初入厂时,他是琵琶制作车间的学徒,跟着师傅从最基础的选料学起,看师傅如何雕刻琴头、拼接琴身、校准琴弦,自己则利用一切时间反复练习,终于吃透了琵琶制作的全套技艺。
两年后,他挑战新领域——跟随二胡老师傅从零钻研。二胡看似构造简单,实则对细节的把控堪称严苛,音色的明暗、手感的顺滑度,都考验着匠人的功力。为了练出精准的手感,他把厂里剩下的木料边角料带回家,每晚都琢磨到深夜。师兄弟间的“蒙眼识木”游戏,更是成了日常训练:闭上眼睛,轻敲木料,凭触感和回声判断材质,他对木材的感知力就在这样的切磋中日益敏锐。
1999年,学有所成的徐必胜在苏州开了间小作坊,靠修琴、做配件、接代加工订单慢慢攒起口碑。2008年,他带着积累的客源和资金搬到黄埭镇,第二年便注册了工作室,正式打出自己的招牌。除了二胡,琵琶,柳琴、三弦等民族乐器的制作他也样样精通,此后的年月里,他的世界里便只剩木桌、灯光和绕梁的琴音。
每年制作近200把 中国民族乐器走出国门
从一块粗木到一把成品二胡,要过十几道关:风干、打磨、制膛、做琴杆、蒙皮、抛光、调试……即便有机械帮忙,核心工序仍离不开手工。对徐必胜而言,制琴的第一步——选料,就容不得半点马虎。为了找到称心的木料,他不仅走遍本地市场,还远赴新加坡、越南、老挝等地寻访。选回的原木不能直接使用,必须在室内阴干环境中自然风干,这样制成的二胡才不易变形,音质也更稳定。
如今,他每年能制作100到200把二胡。工作室二楼的陈列室里,每一把琴都由他亲手完成,说起它们的来历,他总能娓娓道来。这些凝聚着匠心的二胡,不仅受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乐手的青睐,还走出了国门,在新加坡绽放光彩。
新加坡的华人乐团众多,民乐氛围浓厚,不少乐手都是徐必胜的老客户了。他们爱这二胡的音色,更认这份来自“故乡”的匠心。当悠扬的二胡声在异国响起,那如泣如诉的旋律,便成了连接中华文化与海外华人的纽带,让更多人感受到东方音乐的独特魅力。
创新传承方式 让老手艺跟着时代活起来
“做琴没有投机取巧的办法,只能耐着性子磨。”徐必胜说。每块木头、每张蛇皮,都要倾注十足的心力。他干了三十年,早把制琴当成了生命里的一部分,现在做手工琴的人越来越少,我得把这门手艺传下去。”
于是,徐必胜开始琢磨如何让老手艺与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更紧密地缠结。苏州的江南评弹家喻户晓,三弦与琵琶是其灵魂伴奏。他主动走访评弹团,与老艺人促膝长谈,细究评弹乐器对音色、共鸣的特殊要求:为适配评弹唱腔的婉转,他调整琵琶的弦距与共鸣箱弧度;为凸显三弦的清亮韵味,他改良琴杆的选材与打磨工艺。当他亲手制作的乐器在评弹书场里奏响,与软糯的吴侬软语相得益彰时,他知道,这步“融合棋”走对了。
与此同时,他不再局限于“守着工作室做琴”,他拿起手机,走进了短视频与直播的世界。镜头前,他展示如何辨别老木料的纹理,讲解蒙皮时的受力技巧,甚至邀请评弹艺人用他做的乐器现场弹唱。屏幕那端,年轻网友为“工匠精神”点赞,有人留言“想拜师学艺”,有人询问“如何购买手工琴”——老手艺就这样借着新媒介的东风,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
声明:本网站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电话:0512-65733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