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片作勋章,一位97岁抗美援朝老兵的烽火记忆

发布:2025-10-10 11:08    来源:长三角时讯

在盛北社区,97岁的华根寿老人坐在沙发上,手中轻轻摩挲着一枚已经褪色的抗美援朝纪念章。

作为一名曾经的抗美援朝老兵,现在的华根寿虽已白发苍苍,步履蹒跚,但当谈及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时,他的眼神瞬间变得坚定。

“当兵才能吃上饭”

1929年,华根寿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虽然家里的日子过得紧巴巴,但望子成龙的父母还是勒紧裤带把他送进了村里的私塾。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开展征兵工作,20岁的华根寿毅然报了名。登记人员问起缘由,他十分坦然地说:“家里实在太穷了,当兵才能吃上饭,为国效力以后也有出息!”

由于身材条件限制,华根寿未能前往前线部队,但凭借自身的一点文化优势,被安排在司令部从事后勤保障及文职工作。在司令部的日子里,华根寿兢兢业业地处理每一份文件,整理每一批物资。

“当时也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回来”

1952年,一纸调令改变了华根寿的命运。上级命令他和战友们立即奔赴朝鲜战场。“接到命令时,既兴奋又紧张。”华根寿回忆道,“当时也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回来。”

从江西去朝鲜,他们乘坐的是火车,车速缓慢,让这个南方兵第一次领略了什么叫严寒。“越往北越冷”,由于物资储备不足,战士们衣着单薄,面对零下几十度的低温极其不适应。“车窗上都结着厚厚的冰霜,我们就挤在一起互相取暖。”

到达朝鲜后,眼前的景象让华根寿震惊:几乎看不到完整的房屋,满目皆是断壁残垣。“朝鲜那个地方空中随时都有飞机轰炸,所以我们军队和当地居民都住在山洞和坑道里。”华根寿说。

作为新兵,华根寿到朝鲜的第一个任务,并不是上战场,而是挖坑道,200多米的坑道可以容纳三四百人生活。依靠坑道战等作战方法,中国人民志愿军有效削弱了敌人炮火的杀伤力,较好地保存了志愿军有生力量,赢得了战场的主动权。

部队重新分组后,华根寿被调整为通讯兵,负责电话转接工作。“通讯兵看似安全,实则危险重重。我们必须冒着炮火维修线路,保障指挥畅通。”

意外的是,他在新部队遇到了老战友,经引荐调整至炊事班。“老战友说炊事班更需要人手,我想也好,至少能让战士们吃上热饭。”炊事班的工作并不比前线安全。“坑道里潮湿阴暗,我们想方设法生火做饭。烟不能太大,否则会暴露位置引来敌机轰炸。”华根寿和炊事班的同志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尽量让战士们吃上热食。

“我很幸运,只是被弹片击中了右腿。”

然而,危险无处不在。在一次美军轰炸中,华根寿就和死神擦肩而过。“那天敌机突然来袭,炸弹就在身边爆炸,好多战友就这样牺牲了,我很幸运,只是被弹片击中了右腿。”指着脚踝位置,华根寿回忆起受伤后的情况,“轰炸结束后,战友们把我背回坑道,药品等物资短缺,轻伤的只能简单消毒包扎一下。”这块弹片至今还留在他的身体里,融进他的血肉,陪他走过悠悠岁月。

战争结束后,华根寿荣获抗美援朝纪念章。“这枚勋章不属于我一个人,它属于所有幸存和牺牲的战友。”

一盘饺子,告诉他“活着回来了”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字,历时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终于结束。1954年下半年,华根寿从朝鲜返回祖国。他先被派遣至东北某炮兵部队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学习,随后前往成都训练新兵。

“路过武汉时,正好是除夕夜。”华老眼中泛起泪光,“街上张灯结彩,那是我从朝鲜回来后过的第一个年,当看到桌上那盘饺子时,我才真正感觉自己从战场活着回来了。”

在部队生涯中,华根寿始终尽职尽责。最危险的一次,他不顾枪林弹雨,成功修复两门迫击炮,为作战任务作出重要贡献。“当时没想那么多,只想尽快修好火炮,减少战友们的伤亡。”

1957年6月,华根寿光荣退伍,组织安排他到北桥变电站从事电工工作,后因机构调整调到北桥邮电局,直至1985年退休。“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要认真负责地完成每一项任务。”

如今,华根寿儿孙绕膝,安享晚年,日子平淡而幸福。他说,“现在吃得饱穿得暖,我非常满足,希望我们的国家繁荣强盛!”他的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处处可见“最可爱的人”的身影——那些在火车上相互取暖的年轻战士,那些在坑道里保障后勤的无名英雄,那些复员后默默建设家乡的普通人。

正是无数个“华根寿”,用青春和热血捍卫了和平,用坚毅和勇敢书写了历史。如今,硝烟散尽,山河无恙,而那些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史诗,早已深深镌刻进民族记忆深处,成为激励后人奋力前行的一座座丰碑。(通讯员:谢莹莹)


声明:本网站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电话:0512-65733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