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蛋、风筝与春菜:校园沉浸式唤醒节气文化基因 当春分立起,文化在校园生根发芽
发布:2025-03-29 09:56 来源:长三角时讯

当春日的暖阳恰好平分昼夜,苏州市沧浪新城第二实验小学校的庭院里,一场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教育的文化盛宴正徐徐展开。以“唤醒节气记忆,传承文化血脉”为宗旨的春分主题活动,通过科学探秘、民俗体验、劳动实践三大维度,为全校师生构建起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空间。这场精心设计的文化实践,不仅让二十四节气在现代校园焕发新生,更在童心中播下民族文化认同的种子。
晨光初透,二年级教室已化身科学实验室。孩子们围坐在特制倾斜仪旁,屏息观察激光束在春分日的精准投射。“春分时刻,太阳直射赤道,地球引力与离心力达到微妙平衡,这正是竖蛋成功的科学密码。”科学老师手持激光笔,将抽象的天文原理具象化为可视化的光影实验。孩子们轮番尝试,生鸡蛋在光滑桌面上奇迹般立起时,此起彼伏的惊叹声与欢笑交织成探索的乐章。
“立蛋画”创作将传统习俗转化为艺术表达。在美术教师指导下,孩子们以彩蛋为画布,用丙烯颜料勾勒春日图景:粉白海棠在靛蓝蛋壳上舒展,金黄花蕊点缀着翡翠绿底纹。五年级学生李沐阳的作品尤为引人注目——蛋壳表面用浮雕膏塑造出立体春燕,羽翼间镶嵌着碎金箔,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春分是生命的起跑线,我要用永不褪色的颜料,把这份生机永远封存。”他擦拭着额角的汗珠,眼中闪烁着创造的光芒。
操场上空,百余架风筝正在春风中起舞。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的“四艺”技法,让传统扎燕、龙形风筝焕发新姿。一名学生轻抚着自己绘制的太空主题风筝:“我画了北斗卫星环绕地球,尾穗用夜光材料制作,这样夜晚也能看见春分的星光。”当风筝载着孩子们手写的春日诗歌扶摇直上,科学教师顺势讲解起气流运动规律,将《天工开物》记载的“风级观测法”融入实践课堂。
劳动教育的芬芳在“春菜工坊”弥漫。五、六年级学生系着围裙,将刚采摘的春菜化作盘中佳肴。案板上,翠绿的荠菜与金黄的蛋丝交织成翡翠饺子,石臼中,香椿叶与核桃仁迸发出独特香气。“这道香椿豆腐羹,要用山泉水吊汤才能保持鲜味。”美食社团团长边演示边讲解,俨然专业厨师模样。孩子们将劳动成果分装进食盒,送给社区孤寡老人,让春分的温暖在邻里间传递。
在“春分气象站”,学生持续记录物候变化;在“节气诗社”,孩子们创作现代《月令诗》;在“非遗工坊”,苏绣、核雕等传统技艺与节气元素深度融合。这种教育创新实现了三重突破:让文化符号转化为可感知的实践场景,将单向传授转变为沉浸式体验,构建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当暮色为校园染上紫罗兰色,孩子们仍围坐在紫藤花架下绘制“春分观察手账”。这本记录着节气物候、活动感悟的成长档案,将成为他们文化基因库里的珍贵密码。正如一名参加活动的学生在感言中写道:“春分不仅是个节气,更是打开传统文化宝库的钥匙,让我们看见四季轮回中的生命智慧。”这种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正在现代校园书写着新的传承篇章。
(苏州市沧浪新城第二实验小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