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关爱并行,重塑AML防治新思路

发布:2025-10-15 10:29    来源:新民晚报长三角时讯

近日,2025 年苏州市血液学学术会议在姑苏湖畔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血液学专家齐聚一堂,围绕疾病诊疗新进展、个体化治疗策略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再度将公众视线引向血液肿瘤这一亟需关注的健康领域。在这场学术盛宴召开之际,10月11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陈苏宁受邀出席由安斯泰来支持的血液肿瘤疾病科普交流会,以专业视角深度解析疾病机制与治疗前沿,以专业视角解析AML的疾病机制与治疗前沿,为公众普及相关知识。

血液肿瘤主要包括白血病、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常见症状包括持续疲劳、反复发热、盗汗、体重下降、淋巴结肿大、牙龈或鼻腔出血、皮肤瘀斑等。公众对血液肿瘤的认知度远低于其他常见癌症。以AML为例,这是成年人最常见的急性白血病类型,平均发病年龄为68岁,起病急、进展快,但并非“绝症”。 陈苏宁主任表示:“目前白血病的总体发病率虽然相对稳定,但仍呈缓慢上升趋势。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和老龄化加剧,血液系统肿瘤的发病人数会越来越多。白血病的年龄分布呈‘哑铃状’,儿童和老年人是两个高发人群。”随着医学进步,AML已经进入“可治可控”阶段。通过规范化、精准化的治疗,部分患者能够实现长期生存,低危人群甚至有机会达到临床治愈。

“定期体检非常重要。”陈苏宁主任强调,“特别是进入中年以后,应重视血常规、影像学及内镜检查。比如40岁以后建议做胃肠镜检查。血液系统疾病也可以通过血常规、B超或CT发现异常。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未来有希望实现更早期的发现。”

在诊断方面,临床常用全血细胞计数、骨髓穿刺、细胞遗传学及分子检测,为疾病分型和个体化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在治疗领域,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依然是基础方案,但部分复发或难治性病例疗效有限。陈主任介绍道:“FLT3突变是急性髓系白血病中最常见的基因异常之一,约占30%。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内部串联重复突变(ITD)和激酶结构域突变(TKD)。其中,ITD型突变的预后较差,是一个不良预后的标志。针对这两类突变,目前已有相应的靶向药物,可有效降低复发率、延长患者生存期。”近年来,二代FLT3抑制剂的出现显著改善了患者预后。约30%的AML患者存在FLT3突变,其中FLT3-ITD与预后不良密切相关。这类患者接受传统化疗后中位生存期不足6个月,而接受FLT3抑制剂靶向治疗的病患总生存期中位数为9.3个月。

“我国血液肿瘤检测能力近年来进步非常快。”陈苏宁主任介绍,“目前主要有三种模式:大型中心医院可独立完成全部检测项目;部分医院能完成形态学、流式、染色体等基础检测,复杂基因检测则外送;而基层医院主要依托第三方检测机构。第三方检测的快速发展,极大提升了基层医院的诊断能力。” 

治疗结束并非管理的终点。康复阶段应重视心理支持、营养调理和定期随访,帮助患者逐步恢复正常生活与社会功能。目前,以基因测序、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技术,正在逐步应用于血液肿瘤诊疗全流程,展望未来,随着微小残留病监测的优化和个体化治疗的深入,AML的治疗将更加精准。随着医学进步和社会支持的加强,AML正在逐步走向“可控、可治”的方向,为更多患者带来长期生存的希望。


声明:本网站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电话:0512-65733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