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校长” ———对话李庆明

发布:2019-04-02 13:53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A、应该让教育哲学理论变成一种现实
江南都市:李校长,您大学毕业后曾经相当一段时间沉埋书
斋,潜心研究,写了不少文章,也出版了不少著作和教材,很受鲁
洁、朱小蔓等大家的赏识,甚至有机会调入高校任教,后来还被提
拔为大学副校长。可 30 年前,您怎么突然想到要转身中小学一线
从事基础教育的实践探索?尤其让我们感兴趣的是,您在深入一
线的同时,为什么还能读那么多书,写那么多学术论文?
李庆明:首先从个人经历上说,因为我们附小有一个教育大
家李吉林女士,她是中国情境教育的创建者,而且是目前中国情
境教育走向世界非常有有影响的儿童教育家,她是读过很多书有
水平的教育家, 德国最有名的学术出版公司出版了她的学术文
集,她也是一线教师。
我在想,她出版了这么多书,为何课也上得这么好? 这是她扎
根校园课堂这种充满芬芳的土壤里,才有了这样的成就。 因此,这
对长期蜗居书斋的我有一种震动。 从看了她很多课,到慢慢研究
这个老师,我就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我必须像她一样,走出来,
走进现场,走进田野,否则理论充满灰色。 所以,我就慢慢越陷越
深、越走越远,从当初的附小到今天县城的学校,再到海永乡,再
到深圳、宁波等。 这个转身,我认为从事教育一是让我固守在理论
的这样一个阵地,就像杜威说的“哲学应该成教育的实验室”,这
样才会让哲学充满活力,充满诗意。
第二也有这样的原因:撇开教育理论来讲,我觉得任何一种
理论,无论是科学理论,还是哲学理论、艺术理论等,理论走向实
践,走向理论融合,就是传统文化理论的“知行合一”。 不单纯局限
于一个教育,“知”和“行”走向融合,这应该成为知识发展的趋势。
知识浸润行动,同时行动也可以升华理论,这是互补的关系。 这是
哲学意义上的。 即使我不搞教育,单纯固守一个理论阵地,我觉得
它是马克思说的“你只能解释世界,只能认识世界,但你不能改造
世界”。 马克思说,哲学与现实的分离会导致哲学本身的破碎和现
实世界本身的破碎,两个都是破碎。 因此马克思建议哲学要走向
生活。 所以,我觉得应该让教育哲学理论变成一种现实。 所以,我
“鞠躬校长” ———对话李庆明
文/张登峰 摄/朱桂根
7/江南都市/
封面人物 社区版
就很勇敢地走出了这一步。
B、更喜欢“鞠躬校长”这个称呼
江南都市:教育界对您有很多称呼,例如“乡村李行知”“鞠躬校长”“教育狂
人”“教育骑士”“教育界的堂吉诃德”“书生校长”等等。我相信其中每一种称呼肯
定都是您教育人生某个侧面的写照。您最喜欢哪一种称呼呢?
李庆明:我更喜欢“鞠躬校长”这一称呼。
鞠躬它能把传统东西和现代的东西融合起来。以鞠躬为例,鞠躬是个传统的
礼仪,但它也是具有现代性内涵的,它释放了“我和你是平等的”“我卑己、我尊
人”这样一个平等信息。谈不上高尚,谈不上伟大,只是释放了一个孩子、家长,我
跟你是平等的。 所以,我向你鞠躬,我先做了这个姿势,我希望对方给我一个回
礼。这种平等交往,平等理念,平等意识,就融入在看上去小小的日常生活的细节
里面。 在德育方面、知识方面、智力方面、人际关系方面怎么发展得好呢? 我个人
认为要奠基平等的一种相互关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家长孩子之间,社会上的
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等。 平等是发展机遇。 因此,我很喜欢鞠躬这个礼仪。
第二,鞠躬是一个传统礼仪,也是一个现代礼仪。 它折射出一个好的传统文
化。 鞠躬礼仪是非常古老的礼仪。 当时,还有人说我怎么向日本人学鞠躬。 我说
不是,鞠躬是起源于中国的,传到日本,传到亚洲等地,当然西方也有鞠躬礼。 这
是人和人交往的一个普通礼仪。它照实于传统社会,然后对现代文明兴起也产生
很持久的影响。
有人问,平等的实则是什么? 我认为平等的实则是不相互伤害。 我们为什么
要平等,为何不能互相伤害,因为我们是平等的。这个背后有一个很好的表现,就
是不能相互伤害。 换言之,我就是不喜欢这个人,也不喜欢这个事,但是我要尊
重,因为我们是平等的。一个人地位有高低之分,财富有贫富之分,年纪有大小之
分,人有身份差异,有城乡之分,肤色有白、黄、黑之分,但如果要把这些关系蒂结
起来,产生一种共生效应,哪怕我们之间很不好,生物学叫“对性共生”,但我离不
开你,你也离不开我,在这种情况下,这种平等不相互伤害。这个理论蕴含了一种
人类的本领,基础的核心内容在里面。所以,我从鞠躬里面看到,人和人都值得尊
重,尤其对弱者尤其要尊重,尊重他们的人格。如果要变成一个大理论,所有的教
育要扎根在平等的基础之上,道德也才都能发展。
C、田园教育与教育现代化也有很好的结合点
江南都市:您致力于田园教育探索 20 年。请问您是如何看待田园教育与教
育现代化的关系的?
李庆明:田园教育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我特别引用了德国教育家施特劳斯
的一句话:“现代性走到了尽头,就变成了搜集那些问题”。 其实现代化有一个走
向,或者现代化在先进的过程中,它是不能脱离美好的。 革除落后,革除野蛮,革
除过度的浪漫,过度的非理性我也不赞同。
虽然我支持田园教育,但我也不反对现代文明,不反对现代化的手段。 你在
推进的过程中,要利用这种现代科学技术文明成果的同时,我觉得应该不要轻易
地把那些传统中的非常好的,尤其是雅斯贝尔斯说的,不同“轴心”的发展在统一
的时间坐标尺度下是“参差不齐”的。 古希腊、中国的先秦,古代文明、犹太文明、
先知时代、佛陀时代等,这些时代留下了一些宝贵的东西,就要好好地梳理它。 将
那些好的文化传统,比如“情景交融”“天人合一”,如荀子的话“美善相乐”“情理
交融”,这些关系的发展,要用一种中庸的态度。 中庸是古希腊提出来的,儒家、道
家都认这个。 为什么? 不要偏颇。 但是,它最后要回到一个和谐的状态来。 我认
为它是起于田园,然后又回到田园的这么一个进程。 我相信这个进程是有一定的
适用性的,包括我们的教育,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它会在更高的层次上回到
传统的好的上面去, 而不是糟粕。 因此我认为田园教育与教育现代化是不矛盾
的,是可以找到非常好的结合点的。
D、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
江南都市:你在学校为什么很重视大主题系列活动?
李庆明:我小活动也做,主要由学科老师做。我没那么多精力。校长也不要干
预得太多。
首先,哲学是先领悟其道,择其小者不可夺也。 有时校长要有宏观的视野,它
会把你变成现实。 假如宏观即是合理的话,以小见大,是可以做得到的。 其次,我
之所以做这个大的主题系列活动,我是有一个考虑的。 我们学校的很多课程,有
的是指向你的学习水平提高的,主要是课堂教学,是学科,这是培养你的学科素
养。 有一部分,比如合唱团、蛙泳、乒乓球、足球,这是体现你的个性素养。 还有一
个,我觉得我们中国的孩子,比较缺乏综合素养。 学校发展无非就是学科的、个性
的、综合的这几个东西。 在这里面,你的道德,你的阅读,你的科学技术、实践能
力、创新能力、你的信息素养,在这里面走向融合。
现在国外很时髦 STEAM 这种课程。 STEAM 教育就是集科学、技术、工程、
艺术、数学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教育。 其实我认为,国外说得有点偏,还是有缺点。
我在想他们的“道德”在哪里?另外还有 STREAM 的说法,加了个“R”。我觉得不
需要这么多字来凑。 我们要通过大主题系列教育活动,把科学、技术、道德等,而
且要以道德为主,做这些亲情活动。 它是一种传统与现代的,甚至契约伦理的亲
情,说到底,我是要和谐、中庸这个综合素养。 我通过主题性、大单元系列活动,其
实这就是李吉林老师的首创, 当时她就做主题大单元活动, 它是学科主题大课
堂,后来我放到整个学校的主题档。 我试图在李老师的基础上,再把它与国际上
的包括 STEAM、STREAM 好的做法都融合在里面。 所以,我们叫主题文化课程,
或者综合文化课程,这就是我做大主题系列活动的初衷,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
E、人生最容易的是考试,最难的是做人
江南都市:现在很多家长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只要孩子课堂学习结束,
就带孩子去各种补习班补课,有时孩子学得很晚,导致孩子休息时间很短。您对
这种补课方式有什么看法?
李庆明:现在大城市和小县城都有这种现象。 不仅仅是成绩落后的补课,有
的好学生也在补课。 我非常不赞成这个做法。
农村要跳农门,必须要寒窗苦读,但真要拿钱出来参加补习,他就永远成为
“落伍者”。 所以,我做校长是严禁补课的。 高中生,该休息时就让他休息,否则大
学里后劲就不足了。 那是一个非常反教育、反儿童的说法。 我们老一代就输在起
跑线上,因为那是特殊年代。 我们那时哪有现代的孩子这么优越的教育条件? 但
▲参加 PLCF 蒲公英乡村图书馆(姜寨)公益阅读推广活动,和乡村孩子在一起。
/江南都市/8
社区版 封面人物
是我现在还在学习,至少中途没有落伍得太厉害。 我知道,我有一个“终点”在
招唤我———那是美好的人生。 结局怎么样,我并不在乎。
我跟我孩子和我的学生讲,什么是文化? 文化在拉丁语里是“耕耘”这个
词。 幸福也是,在希腊文里指的就是“一个过程”,后来才翻译成“ happiness ”。
我认为一个孩子的成长,不管农村还是城市的,是指向幸福的,它是指向人格
的健全的,它不仅是通过补课拿个好成绩的。所以,我反对这样的补课。当然前
提是学校要给孩子好的课堂,好的校园,好的生活空间。
如果不包含课堂和校园,可能就是在朱永新先生说的“窗外的世界”,李吉
林说的“野外的生活”。我们小时住在农村里爬书、钓鱼、摸虾等都有,现在都没
有。 但是现在外国还有。 英美的社会教育走向现代化没问题的,它能处理好现
代与传统的关系,很好地将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如果我们的孩子有这样好的课
堂,好的德育、情境课堂、文化阅读,各种各样的系列活动,把传统和现代结合
得很好的主题系列活动,我都不用去想孩子成绩会出问题。
我们的高考出现意外情况,家长紧张,要高考啦,校长不能搞活动。 我说人
生最容易的是考试,最难的是做人。真的要有一种精神上的铺垫。我们说,精神
的底子打好了,他要奋斗就能奋斗,要想玩也能玩。 这是人生命世界中的一种
“张力”。 张、驰、勤、美、善,自然、天和人,它是有张力的。 怎么能把它对立起来
呢? 其实我们中国发展很好, 有条件让我们的教育来培养这样的充满生命张
力、生命活力的文化人,但为什么要让孩子通通挤到补课、中考、高考成绩、名
校这样一个非常狭窄的道路上去呢? 没有必要。 我们如果这样的试验,有些家
长可能有点紧张。 要是考不好,怎么办? 我用我的经历告诉大家,没有问题的。
孩子开窍后,搞点活动,打球,搞社团,一个高中生负责两个社团,到国外非常
适应国外的教育生活。
F、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定要有挫折体验
江南都市:我们经常能从媒体上获得学生跳楼的信息。多年来,相似的悲
剧仍在发生。很多人认为孩子的心理太脆弱。您怎么看待这些孩子自杀事件
呢?
李庆明:对这种问题,分析问题的角度不一样。 如果从本源上来讲,孩子的
生命初期来说,已经埋下这个种子。 有一个真正的原因,你的孩子在他真正的
少年期,有没有让他撒过野,有没有让他吃点苦,有没有让他去锻炼?一个孩子
生命发育的时候,给他一点挫折,要让他有一定的承受度。 但我们经常看到的
是:拎个东西拎不动,我来帮你拎;跌倒了我来帮你扶。这种早期阶段的教育方
式不妥。 而给孩子一定的承受力,一定的挫折,一定的艰辛,一定的痛苦体验,
我觉得是必要的。 就像歌德说的“既然痛苦是欢乐的源泉,又何必为痛苦而伤
心呢? ”
我很早就对快乐教育提出质疑。 生命是螺旋式的。 黑格尔说,精神在成长
的过程中,它在经历苦恼。 它把自己否定掉了,然后把这个否定再否定掉,它就
回到自身,然后又否定掉了,再回到自己。 生命就是这样的。 在这个过程中,怎
么会有一以贯之的快乐呢? 这是不可能的。 幸福这个词已经理解错了,幸福不
是快乐的本义,幸福是不停地追寻一个东西。 如果我们把这种好的意识、观念,
甚至这么一种经历赋予孩子,我不认为他会出现尖锐和极端的问题。 当然,或
许也会出现一些问题,这是从本源的角度来讲。
至于事情发生了,这时在处理细节问题时,有人要跳楼,你要非常了解你
的孩子。 他为何出现这样的突然反应? 当你知道孩子的承受力小的时候,我觉
得得赶快补一些东西。 当然,所有的一切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 我跟你协商
可以吧? 协商过程中,你会吵,可以哭、可以闹、可以打滚,但是要坚持一个底
线。 规矩是协商出来的。 工作方向已经定下来了,你可能是 85%同意,还有 15%
不同意。不好意思,明年你再争取。天下不可能有所有的满意和百分百满意。孩
子小时候,你抱着他,宠着他,打几下屁股,这都没问题的。 到一定的时候,要换
一种关系,由垂直关系变成水平关系,有时自己还要装作弱势。 孩子一看,他不
知道。 其实你是装出来的。 父母也要有智慧。 有时懂,有时不懂,要增长孩子的
自信;孩子又是比较胆怯的,你在安全有保障的情况下,你要滋长他的自信心,
要滋长他独立面对事情的能力。 这时,它遇到一些难题,就会想办法解决。
其实,生命是自己的。大人只能给他一个拐杖,给他一种动力。这是做大人
的本色,当然,在孩子需要求助你的时候,你就教他一些方法。 但是知识有的是
手段,有的是动力,有的是陪伴。这些说法只是一种手段而已。核心的东西就是
建立一种平等,做一些弥补修复。 当然,夫妻也有吵架,孩子和大人有时也会较
量。 孩子也不是省油的灯。 他也会想办法跟你斗智。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