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是传统习俗,也是生活美学
					发布:2019-06-18 11:14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芒种既过,夏至未至,天气已越发热燥起来。
	中国最传统、最具形式感的节日之一,端午,已然
	到来。端午是什么?端午可以是中国已经延续数千
	年的古老习俗,也可以是生活美学。
	刚刚好,这一个端午,苏州人或者前来消夏的
	苏州客,可以先后体验,何为生活美学的端午,何
	为传统节事的端午。 ——鱼和熊掌,可以得兼。
	两岸文化人苏博“粽情”互动
	6 月 5 日,在苏州博物馆(忠王府)四面厅,藿
	香、艾草、菖蒲……多种香草被依次摆放在缂丝的
	绸缎上, 然后被捆扎成一个精致的香包。 在院子
	里,更多物料次第陈列摆放,一场“苏州·节气生活
	美学-端午”特展来了,众人一道画额、包粽子、制
	香囊、摆五黄宴,感受江南传统端午民俗。
	《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
	五月是仲夏, 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
	气之日,故五月初五被称为“端阳节”,也称作“端
	午节”。
	忠王府院中一角的竹桌上摆放着黄鱼、黄鳝、
	黄酒、黄瓜和蛋黄。这一桌便是江南端午节传统的
	“五黄宴”。 台湾生活美学家齐云介绍:“从端午开
	始,暑气和湿气越来越重。 江南地区,一家人会聚
	在一起吃‘五黄宴’,象征 着 祛 除 ‘五 毒 ’避 恶 驱
	邪”。
	齐云透露, 尽管现在端午节喝雄黄酒的观念
	已深入人心,但最早端午期间喝的都是菖蒲酒。他
	特意买来了用九节菖蒲酿制的菖蒲酒, 请众人一
	道品尝“传统的端午节滋味”。
	齐云请大家饮完菖蒲酒,来到另一个桌子,桌
	上有一大盘玫瑰花瓣和两瓶蜂蜜, 齐云开始着手
	揉搓玫瑰花瓣。
	“雪山晚霞半抹红。 ”齐云尚未开始解释他要
	做什么, 应邀前来的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叶正亭倒是先抛出了一句诗。 紧着着, 叶正亭介
	绍,这句诗出自于苏州顶级“大吃货”范烟桥。 旧
	时,苏州人会将玫瑰花瓣加蜂蜜制成玫瑰酱,然后用白水粽蘸着食用,范烟桥非常喜欢嫣红的玫瑰酱从白水粽上缓缓流下的场景,因而将其
	比喻为“雪山晚霞半抹红”。 齐云也含笑解释,他要手工做的,正是用新鲜玫瑰花制作玫瑰
	蜂蜜酱。 他还现场教授大家制作玫瑰酱的技法。
	海峡两岸文化名人的互动让现场充满了别样的趣味, 在齐云示范包了一个台湾特色
	“八宝粽”之后,叶正亭亲自品尝了一番,介绍了其口感和江南粽子的区别,接着,叶正亭又
	亲自示范包了一个“苏式”的粽子。 叶正亭还介绍,与主流的纪念屈原不同,苏州人在端午
	节包粽子是为了纪念苏州城的设计建造者伍子胥。
	除了满足大家的口腹之欲,齐云还在现场为小朋友画额、佩戴五色线,并教授众人如
	何使用菖蒲、石榴、兰草、蜀葵等端午时节的香草为主角进行端午主题的居家布置。
	在齐云看来:“现在大家还坚持着挂艾草、吃粽子等端午习俗,但内容已经大大简化,
	且多流于形式。 我希望能通过展示传统节日中的美学,让大家在假日闲下来时,能好好体
	会到传统民俗的美好与其中包含的美学。 从而为现代生活增添几分传统的美感。 ”
	“粽”情端午,周庄汉韵风盛
	粽香绵绵,乡愁悠悠,周庄古镇家家户户挂插菖蒲、艾草、蒜头,以菖蒲作剑,以艾作
	鞭,以蒜作锤,寓意退蛇虫、驱毒避邪。 浓浓的端午氛围里,水乡周庄以特有的方式和缤纷
	多彩的活动,邀游客与原住民一起,放“粽”一“夏”。 习俗、仪式、汉服等文化元素与旅游体
	验创新相融,“过得到的节日”让游客得以融入最鲜活的周庄生活,感受中华传统节庆习俗
	和文化精粹。
	端午节上午,周庄古牌楼前迎来了一场极具水乡特色的传统端午祭祀典礼。精彩的跳
	加官和粽子舞拉开了活动的序幕。 祭祀大典上,桌上供起艾草、石榴等富有寓意的祭品,
	“钟馗”身披长袍、手持长剑,跳起流传千年的祭粽舞,仪式感满满的祭祀典礼,表达了古镇
	原住民祈求避疫去难、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200 多名汉服爱好者参与颂词祈福仪式,成为此次活动的特色亮点之一,传递着地道
	风情,现场阵容强大,场面震撼。打莲厢、挑花篮、荡湖船等精彩民俗表演、水巷摇快船传统
	民俗活动精彩纷呈。游人们纷纷参与活动,拍照留影;家长们争相让钟馗给孩子“画额”,借
	此驱邪祈福,保佑身体健康。
	两千年前的五月初五,人们身着华丽汉服、佩戴五彩绳结和香囊,与家人朋友共度佳
	节,结伴踏青、喝菖蒲酒、玩游戏,互道安康。 今天,周庄穿越千年再现昔日端午胜景。 众多
	汉服爱好者身着华服,手撑油纸伞,信步漫游小巷,打卡古镇双桥、南湖栈道、贞丰街;或是
	步入古戏台,听悠扬昆曲,品功夫茶道,参与投壶互动游戏。 古镇与汉服的无暇相融,成为
	端午节最靓吸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