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觅美食

发布:2023-12-31 19:55    来源:长三角时讯
 
文/叶正亭
 
常熟最著名的菜肴,应该是一只“叫化鸡”。这只鸡有故事,很有趣。传说古代有个叫化子,路上偷得一只鸡,欲煮汤,但他没有家,更没有炉子和锅子,怎么办?叫化子灵机一动,跑到虞山脚下,架起一堆柴火,把鸡宰了,外面涂上山泥,丢进火里烤。一个时辰,熄了火,把泥敲开,连鸡毛一起剥了,哇!喷香喷香。烤鸡之香传遍十里八乡。老百姓纷纷赶来观摩,口水直流,就回家仿效。从此,常熟叫花鸡遍地开花。
实话实说!时至今日,常熟叫花鸡并没有发扬光大,问题是没有与时俱进。传统美食在新时代要有新表现,传承并创新。这让我想起多年前,在日本国品尝到的一只“叫化鸡”。日本朋友接待我们苏州代表团,就用一只日式叫花鸡为我们饯行,反复强调是向苏州学得的。只见一位戴着高帽子的日本大厨,推了一辆不锈钢餐车来到我们面前,餐车上有只不锈钢盘子,里面放了一个闪闪发亮的“雪球”。主人和主宾双双起立,接过大厨递给的每人一把系着红绸带的木榔头。主宾二人,轻轻举起木榔头,一齐轻轻将大雪球放开。里面便是裹着荷叶的叫花鸡。外面代替黄泥的是盐巴。有人会问味道怎么样?这其实已经不重要了,这场面、这浓浓的仪式感已经把所有客人都感动到了。
在常熟,重要的宴请之压轴大菜,一般会上一品锅。这也是一道有来历、有故事的菜肴。传说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周瑜派梅、李两位大将镇守赤乌。两位大将爱民如子,军纪严明。小镇一派平和安详。某日,两将接到命令,要开赴前线。赤乌民众依依不舍,要设宴为将士们饯行。但两将有规定,宴请最多只能三菜一汤,百姓觉得太单调了,于是,集体创作了这道集多种食材于一碗的蒸菜,也是一品锅的雏形。当地民众为了纪念这两位将军,把家乡改为“梅李”了。“东乡十八镇,梅李第一镇。”这就是常熟梅李镇的得名,也从此,“梅李一品锅”隆重推出,成为全常熟重要宴请、民间喜庆聚餐的压轴大菜。我甚至认为,它是常熟第一菜。时至今日,常熟蒸菜还在广泛流行,一品锅仍然是常熟蒸菜中的“头牌花旦”。这道菜的基本做法并不难,首先是将各种精选的食材,如熟火腿、爆鱼、熟鸭脯、熟冬笋、走油肉、蛋饺等,能切片,齐整地排于碗中,留出中间,排入水发鱼肚、熟鸽蛋、瑶柱丝、虾茸、如意卷等。碗底则以白菜丝、油氽肉皮条打底。前期工作完成,即可加入高汤后上蒸笼,蒸菜也!做好一品锅的关键是刀工,摆在面张上的食材要排得准确,讲究色彩搭配,要排得令人赏心悦目,行话叫“刀面”。
我去常熟,更多地去追寻蕈油面,准确地说,叫虞山蕈油面。常熟美,有“十里青山半八城”,虞山上出产一种菌,叫蕈。蕈也有好多品种,虞山上出产松树蕈、鸡脯蕈等。因为少,便十分珍贵。能吃到正宗的虞山上的蕈,那是难能可贵的,是十分幸福的。而一般面点供应的蕈油面或者瓶装的蕈油,大多是外来品,味道大不同。虞山上的蕈,嫩、肥、鲜。一碗虞山蕈油面,吃得人满口留香,回家后三天不思肉味。我曾经写过一篇散文,叫“常熟人的幸福时光”,重点写的不是面,而是吃面的环境。常熟虞山脚下,兴福寺边,有一大片广场,中间有堵墙,当地人称上院、下院。两院相加,可以放四五百张方桌。广场上有一些老树,最珍贵的是两棵五百年树龄的板栗树。夏日,绿荫婆娑,打碎了的太阳光洒在桌椅上,座椅还是高背的藤椅。朋友相聚,吃一碗面是很有品位的。先泡一杯茶,剑门白茶,边喝茶,边等面。广场上基本客满,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挤在一起吃面,在吃面人群中,我曾见到过常熟市的副市长,某镇党委书记,也见到过书画家、作家等。大家都和和气气、互致问候。广场上不时会有一些提篮小卖的阿婆来兜售时令的鲜果子,还有佩花之类。那场景,真让人感慨,其乐融融、国泰民安、福气常熟。
说到常熟特产,有两样宝贝不能不提。一是血糯。常熟的血糯绝不是红粬米,也不是乌米,那都是染色的,而血糯就是天然红米,血喷大红。将血糯米浸泡、蒸熟,入锅后加入猪肉炒,直炒得血糯乌黑发亮,撒上桂花,再洒上松子,便是常熟名点:松子炒血糯。
再就是常熟产的板栗。哪里都有板栗,常熟的板栗则为桂花板栗,可能是板栗生长与桂花为伍吧,反正吃到的常熟板栗就是有浓郁的桂花香味,做法也简单,取新鲜的虞山板栗,煮熟后去皮去壳,清水漂洗,山泉水中烧开,烧酥后放入冰糖,勾上流芡,上桌前撒上桂花。
常熟是历史文化名城,历来重视美食文化,我手头常熟名菜之类的专著就有好几本,精装本、中英文对照,但大多数都与苏州菜类同,真正有常熟特色的大概就以上这些吧。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