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苏博

发布:2021-11-29 12:33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两个月前,苏州博物馆(西馆)开馆,和2006年本馆开馆一样,再度成为文化热门事件。典雅的葡萄牙灰“10个盒子”的奇妙建筑外型,带给人们一种拆盲盒的兴奋与期待。

15年前,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博本馆,用高超的现代建筑语言书写了蕴含传统美学的江南,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博物馆建筑,苏博从此脱颖而出。

而今的西馆之中,是否还有贝老的影子?

 

西馆印象

 

11月中旬的一个周末,苏博西馆观众络绎不绝。二楼苏作工艺馆展厅内,几乎每一个观众都会在镂空的太湖石纸刻前驻足,步入其间,经典的透视造景营造出奇特的美感,隔断似有还无,不时有秀美的女孩倚墙留影。整体氛围简洁、明亮、活泼,富于现代感的苏式园林元素和街巷场景既与现代建筑环境相适应,又不失优雅、闲适的古典意味。

行走于展厅,饱览珍品佳作。温润莹泽的乾隆白玉双龙耳圆对杯,精致华贵的明代洒金折扇,虎丘天宫出土的“苏绣老祖宗”宋代苏绣残片,雍容大气的黄花梨屏风……一件件精美绝伦的展品让人仿佛在不经意间遇盛世繁华的苏州,遇见那时最繁盛的中国。

西馆空间充裕,圆了苏博人不少梦。开馆三大展,涉及古今中外。

“纯粹江南——苏州历史陈列”,弥补了本馆缺少苏州通史的缺憾,以1200余件/套文物,其中精品文物150件展现苏州万年文明史、二千五百年城市史,溯源苏州文脉传承和地域文化;

“技忆苏州——苏作工艺馆”,苏作技艺巧夺天工,苏州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民间手工艺之都,此次展览用约800件/套文物,讲述了一个从宋元及至当下的苏作工艺故事,展示了苏州顶级的琢玉、雕金、镂木、刻竹、髹漆、装潢、针绣等技艺;

“罗马:城市与帝国”是苏州博物馆与大英博物馆的重磅合作,观众可以从充满异域文明的展品中心驰神往罗马城市意象,品味古罗马文明之光。

在同一座建筑内,感悟文明同时空。观众穿梭在展馆之内,凝望一件件来自古埃及、古罗马和古代中国的文物,思绪打通了展厅的物理间隔,比较、对望、收获新的感悟,自由思考整个世界。

 

苏博涅槃

 

在中国文博界,苏博是一个独特的存在。2006年,贝聿铭大师给了这间地市级博物馆一个世界级的新起点。这位幼年生活在苏州名园狮子林的世界建筑大师受苏州市政府之邀,为家乡设计了一座举世无双的博物馆,他以“中而新,苏而新”的理念,在珍品般的苏州老城,与拙政园、狮子林为邻,打造了苏博本馆,这也是他在中国大陆仅有的三件作品之一,是他口中视为掌上明珠的“小女儿”。

一直有人说,苏博最大的展品就是博物馆建筑本身。它曾令无数建筑爱好者为之迷醉,至今,很多人仍是冲着欣赏贝老的作品而至。这间博物馆设计精妙,与周边苏式民居融为一体,富于现代建筑美感,又汲取苏州古典园林精华,巧妙地采用借景、透视等造景手法,淡雅精致。每一扇窗外都有一株造型优美的树木,或一丛摇曳的翠竹,触目皆景,意境悠远,堪称中国最美的博物馆建筑。

因为贝老巨作的横空出世,1960年建馆的苏博脱颖而出,从此进入公众视野。2006年9月22日进馆的历史系研究生谢晓婷印象特别深刻,当时苏州市来了重要的客人,苏博都是必不可少的参观地。

她记忆中一直无法抹去的,还有贝老对作品极致的追求。“你和他接触就会发现,他对建筑的每一个细节都要求完美。举个例子,每一株树木都是他亲自挑选的,这些树第一寓意要好,第二姿态要好,第三要与周边环境相融合。这种极致的要求一直影响了苏博。”

2018年,苏博筹建西馆,请了世界知名的德国GMP建筑事务所,顶级配置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是向贝老致敬。西馆建筑“10个盒子”的造型,选用了葡萄牙灰的石材做外立面和内部墙体,盒子之间紧密相间、错落有致,巧妙地在现代建筑中寄寓了灰瓦白墙、连绵不绝的江南水巷民居印象,内饰设计让人在不经意回望时,落入眼帘的许多建筑元素既古典又现代,恍惚间能看到江南和本馆的影子,但却又站在了2021年。

 

三获大奖

 

开馆近两个月,西馆一如本馆,成为游苏州的必到打卡地之一。有人说“苏博要逛两天,本馆1天,西馆1天”。馆里100多人齐心协力忙活了两三年,这可能是最贴心的回报。

3000多件展品从本馆打包运到西馆,近10公里的路看起来就像一段“文物的长征”。文物运输车要出古城、上高架,“不会出治安问题,就怕交通事故”,因为请的是上海文物运输公司,还涉及外地牌照限号。工作人员事先做了一个非常详细的运输方案,与公安、交警各种协调。现任苏博常务副馆长的谢晓婷说,出本馆前,保管员还给每个箱子贴上了写有“平安”的吉利贴。

如果看得仔细,会发现西馆除“罗马:城市与帝国”展外,文物说明都是印在泰丝(博物馆文物展示专用包布)上或固定建筑物上,而不是贴在布上,这个细节增添了展示的美感,但“这要求对文字特别自信,因为重刷一遍代价太高,所以大家一人写、一人校、一人审,错一个字罚100元。”谢晓婷特别提了一句,所用泰丝均来自贝老当年亲自指定的上海一家店,虽然店现在已经没了,但联系一直还在。

这种追求极致的工作状态始于2006年。

“那时候,观众一句‘冲着苏博建筑来的’,任一个苏博人心里的感触都挺特殊的。”谢晓婷说。甚至当时还有评论质疑“苏博会不会只是一具空壳?”说不扎心,那是假的。

“于是,大家就拼了命地做展览,希望软件能匹配上贝老的建筑。”这就有了之后苏博3次夺得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这是国家文物局颁布的博物馆界展览最高奖项。这3个展览分别是就是“衡山仰止——吴门画派之文徵明特展”(2013年)、“大英博物馆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素描展”(2016年)和“画屏:传统与未来”(2019年)。

“全国现在5000多座博物馆,苏博能接连拿到这个奖,绝非偶然。”谢晓婷说。苏博2007年的观众调查显示,7成观众为看建筑而来,到了2015年,展览和展品已成为7成观众的首选。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高蒙河评价,苏州博物馆2008年就进入我国首批83座一级博物馆名单,首次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得分排名15,此后数次运行评估一直成绩亮眼,是全国地市级博物馆中的“一哥”,国内最具创新力的博物馆之一,实力和影响力可以说是“越级”的,在学术交流、传播平台等方面也具备了国家级和世界级的视野。

 

握手大英

 

时光倒流回2021年8月底。下午1时30分许,一场跨越万里的网络布展例会又如约召开,网络两端连着大英博物馆和苏州博物馆,由于新冠疫情,大英博物馆的布展人员无法亲临现场,只能通过视频全程监督布展,这在我国入境展中是一次不可思议的尝试,当然也是基于过去合作中建立的充分信任。通常,这些世界顶级博物馆都不会考虑与新馆合作。

大英博物馆对展品处理的要求之高、之细,超出工作人员的想象。

展厅入口处的“执政官”大理石雕塑,连底座高约2.4米,重达2吨,由于年代久远且多处修复,石粉容易掉落,按大英的要求是全程“站”着抵达苏博西馆的。拆箱准备运到二楼展厅时,问题来了。二楼走廊的门只有2.3米,且是混凝土整体浇筑,想拆门框都做不到。最后,只能新做一只略低的底座,冒险用液压叉车将雕塑移上去。

2吨重的庞然大物在馆内“直立行走”,又只有手臂两侧允许触碰,移动的难度可想而知。两个壮汉小心翼翼地扶着,一路缓慢前行。每移动一段,就要停下评估位置,这段短短的路,走了两个半小时。大英展策展人、苏博事业发展部副主任张帆紧张出一身大汗,“万一倒下来,那可是现场直播。另外,倒下来可是谁也拉不住。”他注意到全程视频监督布展的大英保管员,也是绷着个脸,足足抽了4根烟。

与世界一流博物馆的交流,不仅观众能够大饱眼福,馆员们也从对方堪称经典的操作中受益匪浅。谢晓婷印象最深的是,连文物共27只箱子,有一整箱全是工具,出乎意料地全,大到手钻,小到一盒胶带纸、固定小件珠宝和金币的细针,以及大英特制的防盗固定螺丝和钻头。张帆说,大英发来的材料和视频中,还细到描述雕塑身上修复的地方是新伤还是旧伤,移动时是扶着颈部还是脸颊,以及视频展示布展需要的所有器械。而大英和其他一些世界大馆深厚的学术功底使其在策展时做到深入浅出,准确地传达出展品所能表达的文化价值,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与感受,更是张帆向往的境界。

 

民间乐事

 

一天的午后,谢晓婷坐在沙发上翻看一份四川出土文物报告,读到宋末元初兵乱时,一户董氏人家逃难前埋藏的珍宝被发现,女性的发散思维使她马上联想到一首曾经流行一时的歌《董小姐》。“能不能办一个‘董小姐的展’?”查阅资料,历史上还真有很多姓董的知名女性,江南名妓董小宛、清代画家董婉贞,隋文帝四子蜀王杨秀的妃妾董美人,上海博物馆藏有其墓志,包拯的第二任夫人也姓董。

“每一个董小姐背后就是一个时代,一幅生动的社会图景,多有意思!”明年,“董小姐的展”很可能就会问世。

谢晓婷的观点是“关键不在于展品在不在你的馆里”,而在于要有属于自己的主题创意,要符合城市的文化精神,要观众喜闻乐见。“有时候并不一定宏大,但一定符合民心。”

一间博物馆,首先要为它所在的那座城市而存在,而苏州历史上丰富的文化资源,本身就是一座富矿。高蒙河说,苏州博物馆立足江南文化,这是它的安身立命之本。

苏州人对这座城市的认同感,谢晓婷感触深刻。2006年苏博本馆开馆,从辽宁省博物馆借来了清代苏州籍宫廷画家徐扬耗时24年创作的巨幅画作《姑苏繁华图》,没想到万人空巷,等待观展的队伍从负一楼一直排到了二楼。这让苏博后来的很多展览为了苏州人的情感而设,像“明四家”系列特展、画屏展,以及现在的通史展和苏作工艺馆。年底,西馆还要做一场以“元代的江南”为主题的展览,展示元末大量文人积聚在以苏州为中心的太湖流域时的作品,让更多人理解明清时期苏州盛世繁华的由来。而从国家博物馆借来的徐扬作品《乾隆南巡图》,也将再次带给苏州人一次视觉盛宴。

在谢晓婷的设想中,未来的苏博与市民的连接更加紧密,它应该成为一个能让市民随时来坐坐的地方,每一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想要的空间和体验,比如喝杯咖啡,买个文创,或者上一节艺术史的体验课,孩子能在“双减”之后来博物馆探索体验。“它会是一所博物馆学校,有别于学校教育,却是终生的教育。”谢晓婷说。

 

苏州印记

 

文博事业是久久为功的事业。

数十年来,苏博一直跟随着中国博物馆业发展的节奏向前走。1960年,苏博在太平天国忠王府旧址建馆,开办费只有几百元;2021年,苏博西馆的开办费已高达4550万元。而中国的博物馆也从1000多座,发展到了如今的5000多座,5000年延绵不绝的文明,使我们拥有了几乎是世界上最为庞大的遗产群和博物馆群。

这十余年里,博物馆更是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焦点,文博热在经济、社会和文化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方兴未艾。博物馆从未像今天这样走入人们的视野,它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的窗口,一个文化展示的窗口,一个人们放眼世界的窗口,一个寄托梦想的地方。

15年前,谢晓婷进入苏州博物馆工作时,对博物馆的概念是懵懂无知的,她来这里只是因为专业对口、事业单位,心中的热爱是慢慢焙成的。而现在进馆的新人,就是冲着对博物馆的一份喜欢来的。

今年5月,9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实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创建计划,重点培育10-15家代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引领行业发展的世界一流博物馆。高蒙河说,这是国家第一次从宏观层面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博物馆”,是希望博物馆能够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阐释中国价值、展现中国力量。谢晓婷说,我们当然希望苏博在名单之列。

2006年,贝聿铭大师从忠王府移植了一株文征明手植的紫藤入本馆,而今,这棵紫藤的分株又被植入西馆的土壤。藤蔓绵延,老干虬枝,自是鼎盛时期江南文化的遗脉留香,也是当时那座令人神往的世界级城市——苏州留下的深刻印记。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