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连厢,甪直飞扬
					发布:2019-11-15 15:00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五彩连厢,甪直飞扬
		10 月 26 日下午,“五彩连厢,甪直飞扬”第三届全
	
		国连厢舞邀请大赛,在苏州甪直举行。 来自安徽、甘肃、
	
		广东、河北、云南、浙江、黑龙江、江苏等 12 个省市的 13
	
		支参赛队伍,参加了此次邀请赛并展现精彩舞艺。
	
		据了解,连厢舞在全国各地有不同的名称,但表现
	
		形式有着内在联系。 这次全国连厢舞邀请大赛,就是苏
	
		州吴文化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和碰撞。 比
	
		赛现场,队员们身穿靓丽的民族服饰,舞动连厢,尽显
	
		连厢的婀娜多姿。 甪直水乡文化艺术团参赛节目连厢
	
		舞《青衫恋》,讲述了甪直水乡青年男女相识、相知、相
	
		恋的感人爱情故事, 精彩的表演获得了在场观众的一
	
		致好评,获得了本次大赛的金奖。
	
		温婉的江南水乡女子,穿上特有的“八件套”服饰,
	
		拿起五彩连厢,在古戏台上跟着节奏舞动,给平日宁静
	
		的水乡,增添了一份喜庆与热闹,年味浓郁,寓意美好
	
		祝愿,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康健。 打连厢,本来就是拿手
	
		好戏,现在已是非遗文化,甪直的打连厢过去一直是过
	
		年时一项不可或缺的习俗。 现如今把这“雷打不动”的
	
		悠久传统日常化,对于很多到甪直的游客来说,打连厢
	
		的表演活动几乎就是个标配的欢迎礼仪,气氛热烈。
	
		甪直打连厢的特色在于表演时穿的水乡服饰———
	
		八件套,三角包头巾、拼接衫、拼裆裤、襡裙、襡腰、肚
	
		兜、百纳绣花鞋,这些原来都是老一辈妇女在田间劳动
	
		时穿的衣服,现在成了演出的服饰。 只是作为劳动服饰
	
		颜色比较素,像是各种零头布料的拼拼凑凑,演出服饰
	
		当然竭尽花俏之能事,红颜绿色。
	
		甪直有意为之使之成为常态表演, 无意中让打连
	
		厢成为了当地的一张“名片”。 其实不能说是一个独特,
	
		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舞蹈艺术, 打连厢又称金钱
	
		棍,北方称霸王鞭或花棍。 清代《百戏竹枝词》中描写
	
		说:“窄样春衫称细腰,蔚蓝首帕髻云飘;霸王鞭舞金钱
	
		落,恼乱徐州叠金桥。 ”并有诗注日:“徐州伎妇,以竹鞭
	
		缀金钱,击之节歌,其曲名《叠断桥》,甚动听,行每复蓝
	
		帕,作首妆。 ”意思是这种街头表演在徐州一带比较盛
	
		行。
	
		1905 年的时候, 英美烟草公司出品的烟画所绘画
	
		面也有这样的表演情景。 一群涂脂抹粉梳妆打扮五颜
	
		六色花枝招展喜笑颜开的村妇,蹦蹦跳跳,快快慢慢
	
		的节奏,弯腰踢腿伸胳膊,手持霸王鞭,上上下下
	
		忽左忽右前后舞动,并敲击身体四肢、肩、背各个
	
		部位,清铃铃嚓郎朗,响声清脆悦耳的,边舞边
	
		唱,嗯嗯呀呀地哼唱着民间小调。 让人眼花
	
		缭乱目不暇接,处处充盈着飞舞之美,呈现
	
		出轻松活泼的风格。
	
		之所以称之为霸王鞭,是传说当年
	
		楚霸王项羽在戏马台前驯马时,用的
	
		是一种缀铃的竹鞭, 样式与 此 相
	
		近,故而得名。 所谓打霸王鞭,就
	
		是 一 根 三 尺 来 长 的 竹 竿 或 木
	
		棒,两端各掏空两三对一寸多
	
		长的孔眼,每个孔眼内都镶
	
		有一对铜钱, 安上红绸丝
	
		线制作的彩色鞭穗。 艺
	
		人用此鞭有节奏地击
	
		节 身 体 的 不 同 部 位 ,
	
		演唱歌曲故事, 载歌载
	
		舞,娱己娱人,可听可赏,
	
		活泼有趣。
	
		其实,甪直的打连厢历史
	
		并不“非常”悠久,起源是清代咸
	
		丰年间太平天国带过来的,从此扎
	
		下了根。 最早的主要是男子参与,作
	
		为庆祝丰收和新年庙会场合上的一种
	
		表演。 解放后“男连厢”逐渐消失。 改革开
	
		放以后古镇保护开发, 打连厢又开始兴盛
	
		了起来,这一次是妇女翻身做主人,作为主要
	
		表演者。过去,老百姓在农闲时都会自发聚集起
	
		来打连厢,既是一种娱乐活动,也是一种锻炼身
	
		体。
	
		如今,甪直有多达 60 多支打连厢表演队,人数差
	
		不多有 1000 多人, 不论普及与推广都是相当的基础和
	
		规模。 2011 年,先后被列为吴中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
	
		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6 年 1 月,甪直连厢成功晋级为
	
		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