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
发布:2024-09-15 08:17 来源:长三角时讯

教,是为了不教,阅读教学也应是如此。而综观当前的小语课堂,虽然“满堂灌”“满堂问”不再有市场,但到底应该教什么、学什么,一千个教者可能会有一千个不同的回答。笔者认为,阅读教学应该在一系列的阅读活动中,使学生掌握自主阅读的本领:多样朗读,读出感悟;学而能问,读中探究;愤悱之间,导而弗牵;想象情境,披情入文;乐说善说,学会表达;批判阅读,学会评价。
语文阅读,应该是学生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与沟通,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我们常说,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在课文中“走个来回”,就是所谓的“读进去,说出来”。
这“走个来回”是教师带着学生往自己选好的路上即自己的阅读体验----教路上靠呢,还是尊重学生独特的个人体验让学生自己尝试着迈出步子走一走,教师只是在旁指点呢?经过课改几年的锤炼,大家亦已达成了共识,选择后者是不言自明的。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又有这样的心态:怕学生“自己走”费时费力反而“迷了路”,不如自己带着走省心,课堂效果明显。
多样朗读,读出感悟
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读书活动是一种非常自我、非常个人化的行为。读,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起决定作用。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商友敬先生说:“文章的精华在句子之中,字句之中有声情,有气韵,有见识,有抱负,你不读,这一切精华不会自己显露出来,而只能是纸上的铅字符号,那是‘死’的。要把‘死’的变成‘活’的,只有读,让它在你嘴里活起来,然后才能在你心里活起来。”
读能使主体和客体思想相碰,情感相激,在那个特定的情境中逐步使读者和作者实现心的交流,情的沟通,疑的化解,并使学生在经历读的过程中,同时实现智的启迪,知的构建,情的陶冶,能力的迁移。
特级教师王菘舟老师在《鸬鹚》一课教学中,在引领学生反复地默读、朗读、品读中,携手学生亲近文本,享受读书乐趣,历经语感新生的幸福和收获的快乐。试看王来师是如何处理文中“一抹”这一点神之笔的:
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你觉得渔人的哪个动作,一下子改变了这平静如水的画面?
师:是渔人的哪个动作?(生纷纷表示是“一抹”)
师:体会体会,“一抹”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词?
生:一蹭;一扫;一挥;一擦……
师:再读书体会,是怎样的“一蹭”? 怎样的“ 一扫”? 怎样的“ 一挥” ?怎样的“ 一擦”?
生:轻轻的 小心翼翼 潇洒 熟练……
师:好!这轻轻、小心翼翼的一抹,饱含了渔人对鸬鹚多少的爱和体贴啊!这潇洒的、熟练的一抹,又体现了渔人多么丰富的水乡生活啊!这一抹,就像是一道无声的命令,又像是一次潇洒的指挥。这一抹,到底抹出了什么呢?读读课文,体会。
生:抹出了一圈圈粼粼的波纹。
生:抹出了无数的浪花在夕阳中跳跃。
生:抹出了一只只勤劳的鸬鹚。
生:抹出了欢腾、热闹的湖面。
生:抹出了渔人的幸福。
师:我也说一句,抹出了一派欢腾、喜悦、生机盎然的水乡风情啊!让我们跟着渔人一起走进这充满喜悦、充满欢笑、充满生机的水乡风景——
师:此情此景,你想对渔人说什么?想对鸬鹚说什么?想对江南水乡说什么?
品味王老师的教学过程,我们发现,让学生树立读书的信心,让读书成为学生的精神活动,这一切,不露痕迹地流淌在课的每一个细节中。那不经意的“一抹”,不但让学生抹出了对鸬鹚的喜爱,抹出了对江南风光的向往,抹出了对文本的独特感受,抹出了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更抹出了对学习语文的自信和乐趣。读,就要给足时间;读,就要有层次地指导;读,就要形式多样。读中要放飞学生的心灵,充分让学生去思,去想,去创,用心触摸心,用情引领情,用生命的博大和炽热“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学而能问,读中探究
读而能问,既是学生认识的突进,也是学生思维的聚焦,并能使学生产生巨大的读的能动性,积极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和深入发现,推动阅读不断向纵深发展。老师要充分把握时机,尊重学生,给他们提供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有问能够提。学生既可集中质疑,也可随机质疑。可先小组进行,再全班交流。要让学生尽情地提,提充分。踊跃提问,体现为一种良好的阅读意识,反映为一种不懈的追求精神,它是促进学生由理解性阅读向创造性阅读发展的重要教学策略,也是学生由“读会”走向“会读”迈出的最成功的一步。
靳家彦老师上的示范课《有这样一个小村庄》,就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自己层层深入,提出三个问题“怎样的小村庄?”“为什么到后来什么也没有了?” “课文除了告诉我们别乱砍树,还有什么更深的意义?”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快速进入“学习角色”,以高效率参与、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也以“读思统一、口语并重、内外相通、以读为本”的原则,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阅读活动中。
愤悱之间,导而弗牵
任何阅读结果,都是思维加工的结果;任何深刻的认识,都是认知不断建构的体现。学习的质变点,往往就在学生猛然跳起的那一刹那间发生。如在体会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中,一个学生提出这么一个有趣的疑问:这两个黄鹂对着翠柳歌唱什么呢?其实,学生的关键不在于对这句诗的理解出现了大的偏差,而在于对古诗这种句式还不熟悉。其思维过程从提问中一目了然。教学中,老师并没有直接给这个学生一个正确的结论。而是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结合插图再读一读,体会体会。这个学生终于恍然大悟。接着老师问,知道刚才为什么会那样思考吗?学生说主要是按常规读法,一是没把语序颠倒(不是对着翠柳鸣,而是在翠柳间鸣);二是没有结合语境读(包括插图)。这个学生跳一跳,摘到了“果子”,并且还掌握了摘“果子”的过程(也即知识发生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坚持让学生这样摘“果子”,那么,学生的阅读思维水平和迁移能力必然会得到快步发展与提高。
想象情境,披情入文
特级教师李吉林说:“‘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老师的情感。教材蕴含的情感要靠老师去传递,去强化,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情感的纽带就联结、沟通、牵动在教材──学生──老师之间。”由此可见,情存在于教材,启动于老师,学生语文方可入情、出情。
孙双金老师教《林冲棒打洪叫教头》,先以播放电视剧《水浒传》中的《好汉歌》开始,引发学生内在阅读动机,看似闲笔,却充分利用东方人长于预言性叙事的特质,让学生带有一种高深莫测的好奇心,带着这样那样的猜测与期待去读那无巧不成书的故事。在激昂的旋律中,通过与学生聊水浒人物切入。初读课文后,让学生把自己喜爱的段落读给大家听,达到检查的目的。然后让学生把不懂的词和句做上记号,讨论讨论,引导学生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在读中体悟,在读中发现。
在交流环节中,为了说明林冲的机智,学生找到洪教头用“把火烧天”一招对付林冲,林冲用“拨草寻蛇”回应,但又说不清为什么说林冲机智时,孙老师让学生边说边演,巧妙地引导学生将“言”“象”“意”融为一体,完成外部语言的内化,内部语言外化的心理过程。
林冲是《水浒传》中描写最为成功的典型人物之一。他的性格可用两个字来概括:一是“忍”,二是“狠”。孙老师引导学生对林冲这个人物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只有充分让学生自主发现、自行建构,学生才会入情入境,变话为画,不由自主地走入人物的品质精神中去,从而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与心灵的震撼。情,让学生自己抒,是阅读教学应体现的本质特征,也是真正落实人文精神的关键。
乐说善说,学会表达
说,不仅仅是为了表达主体的理解结果,或者说对事物认识过程的陈述,更是一种极强的言语交际活动。学生由不敢开口说到敢开口说,由不善说到善说,既要经历一个心理的反复冲突过程,又要经历一个经验不断积累的实践过程。而学生要实现这一跨越,老师必须给每个学生创造出公平合理的机会和人人参与的机会。答问是说,交流评价是说,辨析研讨是说,体会想象是说,复述讲演是说等等,这些说,往往构成激活课堂思维的灵魂,构成学生主动发展和充分发展的关键。教学中,老师要结合教材,着力发掘学生说的源泉,提供说话的时空,营造说话的氛围。只有突破为教而说的一问一答的教学桎梏,学生的说才会走向多样化;只有将教学过程开放化,让学生想说就说,学生的说才会体现个性化;只有将交际形式多样化,面向全体,人人参与(或同座式或小组式或全班式),学生说才会落实全员化。只要多说多练,学生说的水平才能不断进步。不要怕学生说得慢,或一时说不上来;不要怕学生说错、说啰嗦、言不达意或张冠李戴,这都是学生走向敢说、能说、会说必须经历的实践过程,是非常正常的。对胆小或不善说话的学生,老师更要鼓励,多给机会,精心指导。学生一旦走入无拘无束的说话境界,思维会变得异常活跃,创造精神会得到极大增强。阅读教学让学生充分地说,能创新阅读教学,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更加积极地凸显出来。
批判阅读,学会评价
阅读过程,应该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实践过程,同时也应该是思维火花不断碰撞与闪射的激发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应把学习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学生评什么呢?评读、评思、评说、评悟,评组成阅读过程的一切具有价值的东西。这种评是全方位的,既强调互评,也强调自评,还可以评老师,评教材(品析精彩,挑剔欠缺)。通过评,能拓展学生思维的张力,促进学生认识的飞跃,激发学生探究的内力,使学生更主动驾驭并掌握阅读过程,从而使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体现。这一过程中,学生会用自己的目光、积淀、经验、认识、智慧去认识美、感受美、揭示美和完善美,并实现表现自我的欲望与意愿。学生的“会评”是从在不断的“学评”过程中发展而来的。让学生拥有评的权力,不仅能充分张扬学生阅读的个性,而且通过这种个性张扬,能转化为学生更具有个性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作者:潘婷静 (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