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岭之上的村庄
发布:2025-02-28 20:02 来源:长三角时讯

文 / 摄 张莲
雷公山和月亮山之间,有一条碧绿如翠的江,名叫都柳江。
离开榕江,我们沿蜿蜒山路,驶向月亮山,驶向加榜。从黔东南的榕江县城至从江县的加榜,路程不到百公里,汽车沿都柳江绕青山叠翠而行。透过车窗望去,一眼万崇山,云雾缭绕。回眸千丛绿,旖旎隽秀。江这边,汽车穿村寨而过,江对岸,村寨掩映葱郁之中,几艘摆渡木船停泊岸边。偶尔,我们会寻一宽阔地方,停车驻足,欣赏峡谷碧柔,远看炊烟袅袅。
葱郁青山绿水长流。
不知不觉,车已行至月亮山腹地。从山下向加榜爬坡上行,山坡逶迤,山路绕崖,路窄弯多。有着多年丰富山区开车经验的申姐,在临渊盘旋的山路上 ,都得宁心静气,全神贯注。不到百公里的山路,我们且行且慢,四个多小时,如白驹过隙,意犹未尽。
月亮山史籍称“九千里”,为九万大山延脉,山高谷深,河谷纵横交错,林木茂盛。相传两千多年前,苗族先人自长江中下游迁入黔东南,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文化。他们在月亮山依山就势,于高山与溪谷之间修造了工程浩大的梯田。
转了一道弯又一道弯。不知过了多少道弯,我们来到加榜村口,却被拒村口栏杆。询问得知自驾车不得进入,需购票换乘景区电瓶观光车。我们说预订了山顶民宿,汽车不能进,行李怎么办。工作人员耐心解释,车辆统一停在游客服务中心的停车场,行李由电瓶车驾驶员负责与车同行,送到民宿门口。申姐说,她去年上山时,还是游人和车辆自由出入的。也罢也罢,依规而行就是了。如今,依托青山绿水,开发旅游,公司化运作,已是乡村振兴之路。千万崇山深处的加榜,没有落伍,也是令人欣慰的。
身为贵阳人,四次来加榜的申姐,不禁感慨,“如今的加榜也搞起了公司化运作,村口建起游客服务中心,公路修得平平整整,电瓶观光车穿梭于村与游客中心之间,乘车点招手即停。路旁修起步道围栏,设置了观景平台。可喜的是村里青壮年可以在公司工作,有当保安,有当电瓶车驾驶员,有当管理人员,以普通话热情为游客服务。加榜正在发生喜人的变化,迎接四方游客的到来。”
初上加榜的我,完全陶醉在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完美结合的梯田之美中。一层层宽窄不一的“腰带”环山接水,一片片青黄相间的田块回峰绕崖,万千梯田中分布着许多寨子,相互辉映,呈现出一幅山水农耕人文画卷。我们抵达山顶时,太阳已偏西,把行李放入房间,拿起相机赶到半山腰的秘境梯田“螺丝梯田”,等待日落。
贵州有句俗语,“侗族住水边,苗族住山尖”。酒店出来,顺着山坡延伸向下,是弯弯曲曲的石板路。我在鳞次栉比的吊脚楼中左顾右盼。偶遇一个头戴蓝色帽子、身着苗装的阿婆,坐在门口狭窄的平台上剁青草叶。阿婆和善亲切,双眼明亮有神。我上前和阿婆招呼,两人相视而笑。她伸出双手,左手五个手指,右手三个手指撑开,用手势告诉我,她八十岁。我比画出七个手指,赞她身体棒。
一路沉浸苗寨风情风景中的我,被两个姐姐几次召唤着。叫我不要拖沓。再不赶到螺丝梯田,就要错过晚霞了。站在山腰的螺丝梯田中,秋风宜人,秋色宜人。远眺,山谷纵横交错与天边相连。仰望,山梁绵延起伏升入云端。俯瞰,层层叠叠延伸山坳沟壑。四周清寂,森林茂盛,稻田青黄,山坳里传来湍湍溪流声。风吹稻田,稻穗摇曳,依山漫开,落日的霞光洒向稻田,熠熠晃动着。
瞥见不远处,一个小男孩趴在田埂边玩耍,见我走近他,赶紧爬起来,蹒跚着跑向田埂的木屋,扑向倚门框站立的母亲。她脸方额宽,鼻梁直而挺,素颜中藏一份俏丽,蓝色刺绣胸巾,外套一件黑色开衫,衣襟边缘及宽宽的袖口绣有花纹,黑色短裙罩在黑色长裤上,赤脚穿粉色塑料拖鞋。一个双颊络腮胡的黑褂男人,约六十开外,坐在小凳子上,背靠三夹板做的简易门,侧头望向门外。屋内地上有一团篝火,燃烧的木材窜动着火苗,噼哩啪啦,支架上一口黑魆魆的深锅,一串红辣椒挂在后面的木墙上,上蹿的火苗让红辣椒更加绚红。我与孩子的妈妈闲聊数语,得知她有五个孩子,三个女儿,两个儿子,最大的是女儿,十三岁。两个在上学,抱怀里这个是最小的。
山巅民宿的两个夜晚,第一夜,被通宵芦笙搅得彻夜未眠。这是村民们为即将到来的打谷节,精心准备的节目。而第二个夜晚的一场秋雨,则是上天馈赠远道而来的我们。
雨生云雾雾漫卷,“雾”入仙境。清晨,万山丛中云腾雾绕,云蒸霞蔚,云聚云散时青翠和浓绿弥漫。万山千壑沉于足下,山间浓雾汇聚成河,随风流淌。置身山巅,似云河泛舟。灰瓦错落的吊脚楼点缀在千层万叠梯田中,漂浮于云雾里,时隐时现,不是仙境又是仙境。早起的农人,已忙碌在稻田。当阳光穿透云层,倾泻而下时,半顷山坡半顷梯田,层层的金黄是我们眼里的景致,更是村民心里的稻谷满仓,是美好生活的向往。千山茫茫,千木森森,千百年来,梯田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生存之道。
近些年,渐渐兴起的农业旅游,催生着乡村经济的发展。早些年的加榜,因交通闭塞,鲜为人知。如今,加榜的云上梯田已和云南的元阳梯田、广西的龙脊梯田齐名。云上加榜,在养育一方水土、富裕一方百姓时,淳朴敦厚的苗寨苗族民风民俗,也愈加撩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