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绿色新苗:苏州这所小学打造生态教育样板

发布:2025-03-29 09:57    来源:长三角时讯
近日,随着五星红旗在《义勇军进行曲》中冉冉升起,苏州市沧浪新城第三实验小学校的“绿色校园我创造 植树造林我当先”主题教育活动正式启动,标志着绿色学校在生态文明教育领域迈出创新步伐。这场融合劳动实践与生态教育的主题活动,通过沉浸式、项目化的教学实践,为全校师生开启了一场知行合一的绿色成长之旅。
升旗仪式现场,青年教师张陆情以一组震撼数据叩击着在场师生的心扉:“我国森林覆盖率已达24.02%,但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6%。在我们校园里,每平方米绿地每天可吸收1.8公斤二氧化碳,而今天我们将新增50平方米绿地。”这些具象化的数字,将抽象的生态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现实图景。在《种下绿色希望 培育生态未来》的主题演讲中,张老师特别介绍了在校园绿地上分布着的银杏、香樟等12种本土树种构成的微型生态系统,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悄然根植童心。
随着“劳动种植小课堂”的启动,一年级新生在董老师带领下踏入“心耦善芽”实践基地。孩子们手持微型农具,在专业教师指导下体验松土、播种、覆土、浇水的完整农事流程。“土壤是活的生态系统,每克健康土壤里生活着上亿个微生物。”董老师用放大镜揭示的微观世界,引发了此起彼伏的惊叹声。二年级学生在“一米菜园”实践区化身“小小农夫”,按照科学间距播种豌豆种子时,专注的神情仿佛在进行精密实验。科学教研组特别设计的《植物生长日记》记录本,将引导孩子们持续观察种子破土而出的每个细节,这种长期观察项目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严谨态度。
劳动教育课堂的创新实践同样引人注目。四年级学生在采收成熟豆苗时,劳动教师同步讲解植物光合作用的奥秘,“我们采收的不仅是蔬菜,更是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在校园东南角的生态观测站,五年级学生运用数学测量工具记录新栽广玉兰的生长数据,这些实时采集的信息将汇入校园植物生长数据库,为后续科学课程提供鲜活案例。
此次主题活动是学校“五育融合”教育改革的重要实践。通过构建“知—行—创”三维育人体系,将生态教育渗透到课程建设、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各环节。目前校园内已形成中草药园、果蔬园、花卉园和气象观测区构成的“三园四区”生态格局,每个区域都成为跨学科教学的实践场域。学校未来三年规划显示,将建设屋顶垂直花园生态系统,开发数字化植物养护平台,并申报苏州市青少年生态教育基地,推动生态教育向智慧化、系统化方向发展。
夕阳西下,校园里新栽的树苗在春风中舒展嫩芽,孩子们沾着泥土的脸庞绽放着收获的喜悦。在这片教育的热土上,每一次弯腰播种都是生命教育的生动诠释,每株破土而出的幼苗都在诉说着成长的故事。沧浪新城第三实验小学用创新实践证明,当教育回归自然本源,知识的种子便能在劳动实践中绽放出绚丽的生命之花,为培育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新时代少年开辟出充满希望的绿色通途。
(苏州市沧浪新城第三实验小学供稿)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