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之火温暖幸福家园
发布:2019-07-28 13:17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我们乘着科学的翅膀,飞越了二十世纪。 我们亲手创造 了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奇迹, 走进了一个全球 化、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的新时代。 可是,我们却遗憾地发现:随着人类的物质生活不断得 到改善,幸福并没有随之水涨船高,社会矛盾并没有如人类 期待那般减少,反而让人们更加忧虑地球家园的未来。 失落与困惑中,人们再一次回望来路,重新探寻一个人 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一群人拥有的力量与使命,这才纷纷把 目光重新投向了教育,尤其是人文教育。 直至今日,我们在教育中仍然重知识灌输而忽视人文启 迪,重工具理性而轻视价值理性。 这是教育的现代性困境,也 是许多社会问题的症结。 一、人文、人文教育与新人文教育 (一)什么是人文? 《辞海》对“人文”的定义: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文化现 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泛指文化,而狭义的人文 则指哲学、伦理、美学等知识范畴。 这是从静态方面看人文。 从动态来看人文,一般是指人类社会追求幸福自由、客观真 理、生活意义的文化现象。 因此,这两种状态基本囊括了关于 人文的两大组成要素: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20 年前,我在《中国教育缺什么》的讲演中,曾经阐释过 我对于人文的理解,认为人文的重点其实就是人与文,即关 心人与关心文两个大的方面。 总体来说,关心人性的涵养,关心理性的培育,关心价值 的追求,关心人文研究的探索,关心当下文化的创造,关心人 类文化的传承,关心人类文明的发展,这是人文的主要内容。 (二)什么是人文教育? 当今,“人文教育”一般有三种指向:一是人文主义教育。 即发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旨在解放被神学奴役的人性,培养 身心健康、多才多艺的新人的教育理念。 到了近代,人文主义 教育思想主要观点是教育要尊重人,要“促进人的潜能充分 发展”,培养“完善的人性”。 二是人文学科教育。 即以文、史、 哲、历史等为内容的教育,强调体验和反思。 三是人文素养教 育。 即以人文知识和人文技能为内容,使人具有全面发展的 人文素养的全人教育。 从人文的含义以及教育的实践来看,人文教育应该包括 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即引导学生掌握人文知识,构筑人文 精神和培育人文能力。 (三)什么是新人文教育? 在为新人文教育确立明确的定义之前,回顾新教育实验 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人文是新教育实验的底色,人文精神 是蕴含在新教育实验的基因之中的根本精神。 1.新教育实验的人文性 在新教育诞生之初,我曾经写下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 根本目的应是使人‘文化’进而‘人化’。 ” 就新教育实验的缘起来看,“重塑中国教育的人文精神” 是新教育实验启动的重要原因。 在 2005 年的《“新教育实验”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探索》的 报告中我就明确提出,新教育实验要打造中国的新教育共同 体,要重塑中国教育的人文精神。 2007 年,我们正式提出了新教育精神,即:执著坚守的理 想主义,深入现场的田野意识,共同生活的合作态度和悲天 悯人的公益情怀。 可以看出,这样的精神本质上也是人文主义的精神。 为此,我们在新教育早期,就已经提出了新教育实验的 五大理念,形成了新教育实验的基本价值观。 即:新教育发展 论———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新教育潜力论———无 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 新教育个性论———强调个性发 展,注重特色教育;新教育崇高论———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 话;新教育和谐论———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 这五大理念,作为新教育的基本价值观,它贯穿在所有 研发的课程之中,贯穿在所有日常的行动之中,让新教育成 为一个具有强烈人文性的教育探索。 2.新人文教育的定义 我们对新人文教育做如下概念界定: 新人文教育,和新科学教育一起共同组成新教育的智识 教育课程,它遵循新教育实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 宗旨,以培养并提升人文素养为目标,以学校、家庭、政府、社 会多方合力,通过阅读、对话、反思、实践等方法,协助教师和 父母养成人文情怀,帮助学生树立人文观念,学习人文知识, 涵养人生智慧,培养人文精神。 新人文教育的使命是:在教育中,彰显个性,保护尊严, 无限相信师生成长的可能性,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激发其潜能 的多样化课程,为每一位老师和父母提供适合其需求的个性 化成长路径,通过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帮助学习共同体中 的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3.新人文教育的主要特点 综上所述,新人文教育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强调对人的价值与尊严的追求 新人文教育强调对人的价值的追求,主要体现在发展个 性、激发潜能上;强调对人的尊严的追求,主要体现在平等与 幸福的实现上。 这就涉及到四个主要的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个性。 尽管新人文教育能够起到促进社 会和谐、推动文明发展等一系列作用,但是,究其出发点而 言,建立在针对个体的基础上。 第二个关键词:潜能。 发展个性是前提,激发和实现潜能 是结果。 只要个性得到发展,潜能就必然会得到激发和实现。 第三个关键词,平等。 所谓平等,自然指的是人与人之 间,无论性别、年龄、职业、身份、地位各种不同的标签,都不 可以改变本质上人格的绝对平等。 第四个关键词,幸福。 幸福是人类最高的目的。 在拥有平 等的前提之下,幸福通过尊重就可以默默的到来,让新人文 教育直接为人们带去心灵的温暖、强大与幸福。 以这四个词为基石,我们就可以打造出一个全员参与的 教育小环境,这个小环境就是最理想的新人文教育的环境。 二是强调课程融合与知识贯通 新人文教育不论是分科教学还是主题教学,都需要强调 融合性,特别是价值性知识会在所有相关课程中体现。 此外,新人文教育还需要强调知识贯通性,即从小学、初 中,到高中、大学,在纵向的时间纬度,新人文教育的过程既 是循序渐进的,更是贯通的。 同时,新人文教育从语文、历史、 哲学、地理等不同学科之间,在横向的学科纬度,人文知识也 是贯通的。 因此, 这需要建立一个以大概念为核心的人文教育体 系,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逐步拓宽、加深与在社会情境中 的灵活应用。 三是强调阅读、对话、写作、践行的结合。 新教育实验对于阅读和写作有着特别的看重。 在探讨新 教育教师成长的规律时,我们提出了“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 专业交往”的三专模式;在研究新科学教育的原则与方法时, 我们提出了“做中学,读中思,写中悟”的基本路径;在新人文 教育中,“阅读、对话、写作、践行”的结合,则是基本方法。 第一,阅读。 施特劳斯(Leo Strauss)在《什么是人文教育》 一文中说,“人文教育就是仔细阅读伟大心灵留下的伟大著 作”。 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是新人文教育的最基础的方法, 营造书香校园,是新人文教育的最基础的行动。 第二,对话。 严格地来说,阅读也是一种对话,是我们与 历史上的伟大的人物之间的对话。 但是另外一种对话发生在 人文教育课堂上的同学们之间和师生之间。玛莎?努斯鲍姆指 出,“良好的人文学科教学需要小型的班级、参与性的课堂讨 论,以及对经常性写作作业的大量反馈。 这个转变,不能靠讲 大课加多项选择题考试完成。 ” 第三,写作。 新教育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写作,把师生共写 随笔和教师的专业写作(反思)作为新教育的重要行动。 从新 人文教育的角度来说,“学习写作,从根本上说是学习以理性 文明的,有教养的方式与他人交流,也就是民主生活方式和 公民社会所必不可少的公共说理。 人文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 为这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秩序培养有效的成员。 ” 践行。 要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自觉, 开展社会实践、生活实践的各种行动。 正如美国教育家拉尔 夫?泰勒(Ralph W. Tyler)说,教学的目标就是学生学习的结 果,为了达到某一学习目标,学生必须有机会实践这个目标 所隐含的那种行为,以取得必要的经验。 文/朱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