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坚守 “水医生”见证“太湖之变”

发布:2025-08-30 06:37    来源:长三角时讯
 
经过不间断治理,2024年太湖湖体平均水质30年来首次达到良好湖泊标准,取得历史性突破!“太湖之变”为“两山”理念写就最美注脚。而这背后离不开一个又一个平凡的他们……
从“治水”到“智水”
这群“水医生”坚守近20年
他们是“湖的把脉人”,更是“时间的见证者”。
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于1991年11月建成投用,30多年来,一批又一批中国顶尖“水医生”们在这里对太湖进行长期系统的观测、试验及研究。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站长朱广伟就是其中一员。
“在湖里面工作太舒服了,尤其是在太湖站研究太湖。”这项工作真如朱广伟所说那么“舒服”吗?
完成一次太湖全湖野外调查,至少要在湖上漂个10多天。当时朱广伟和团队小伙伴们就租了个渔民的打渔船,和他们同吃同住。
“经常会下雨,有一年7月份突然来了场雷暴雨,瞬间就把我们的帆布给撕成碎片了。当时相机什么的全部都飞到湖里去了。”回忆起曾经的观测经历,朱广伟直言:“还是挺惊险的!”。
从“被动治”到“主动防”
蓝藻被视为“湖泊肿瘤”,是世界性治水难题。2007年那场危机爆发后,朱广伟带领着团队辗转于太湖的几百根泥柱之间,为太湖把脉,开出了一剂剂“药方”。由朱广伟团队设计的太湖蓝藻水华及湖泛(灾害)监测预警平台,至今已经成功预测了几十次湖泛事件。
“我们每个月都会给太湖做一次‘体检’,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水草、鱼类等各个生物类群。”朱广伟介绍,一次次“体检”的档案报告全都记录保存在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的浮游生物标本室中。
从蓝藻围城到成为国际大型湖泊营养化治理的标杆,这群中国“水医生”已经坚定地走了18年,他们用青春换一湖碧波,也换来了村富民安。
碧波荡漾焕新颜
清淤调水、生态修复,流域共治让太湖水质持续好转。五分之三的太湖水色浸润吴中大地,1486平方公里的碧波正回应着“天堂苏州最美吴中”的期许。
2024年,太湖捧出最清澈的答卷——全域水质首达Ⅲ类标准。
桃花水母如散落的粉玉重现湖心,白鹭在浅滩踏出银色涟漪;三山岛湿地公园里,琉球山椒鸟衔来朱砂,凤头蜂鹰掠过林梢。野生鸟类的羽翼从147种舒展至208种,占苏州总量的51.74%、江苏的46.53%,成为“观鸟天堂”。
这曲生命交响的背后,是智能云管家日夜守护的湖面,是295张排污许可证与8796家登记单位织成的生态罗网,共同托起这颗大地明珠的永恒清辉。
绿水青山富了村民醉了游人
“现在的水已经接近我们小时候的模样,看着清澈的太湖水,心里别提有多舒坦!”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村民周荣根对记者说。
2018年4月13日,苏州市人民政府、江苏省海洋渔业局发布《关于太湖围网拆除的公告》,决定拆除太湖苏州行政区域内水域围网,还太湖清澈水质。在太湖里养了20多年螃蟹的周荣根很快在围网拆除协议上签了字。
记者问他为何如此爽快就签了,他呵呵笑:“哪里爽快了,也是思想斗争了好多时日的。这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东山渔民祖祖辈辈靠太湖吃饭,我女婿在山坳里还开了民宿,要想生意好,还不得让太湖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好,吸引更多的游客住下来呀。”
“上岸了,新活法!”和周荣根一样“洗脚上岸”的蟹农密奇峰开起了农家乐,这两年因为生意火爆连续改建扩张。“太湖变美,最受益的还不是老百姓呀!太湖名气越来越大,一到节假日岛上民宿、农家乐一房难求,农产品被游客哗啦哗啦带出了岛。”密奇峰咧嘴笑着说。
为了减少农业污染源,金庭镇从三年前就开始面向全镇农户免费发放有机肥。有机肥不仅减少了污染,也有利于改良土壤。2024年,太湖生态岛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达到 58%。
此外,随着沿太湖地区发展理念持续转变,太湖畔兴起文体旅深度融合的热潮。苏州太湖旅游度假区自2023年7月推出首批“太湖生态岛文旅伙伴计划”,太湖边的闲置资源被盘活,打造成新颖的运动休闲场所,成为受年轻人追捧的“打卡点”,为太湖生态岛聚集起旺盛的人气……太湖沿岸产业向“新”向“绿”而行!
“太湖之变”是起点更是接力
作为太湖生态治理的“前沿阵地”,太湖度假区将守牢太湖“生态颜值”,激活“发展价值”,让“太湖美”在度假区的碧波里文旅项目中、百姓生活间持续绽放,为打造世界级生态湖区、创新湖区,贡献“度假区样本”。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