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梅芬 艺痴者技必良

发布:2021-12-15 19:29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清代小说家蒲松龄说,“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痴于技艺的人,那么其技艺势必也是颇为精良的。

吴梅芬17岁进入进紫砂工艺二厂学习制壶技艺,于今已近34年了,几十年坚持全手工紫砂壶创作,也是完全当得起“艺痴者技必良”了。确实,当我们汽车辗转,来到宜兴靠近太湖的丁蜀镇乡村一处十几户紫砂艺人工作室小小的群落,于最里处二层小楼上看到看到吴梅芬工作室中一只只精工手作的紫砂壶,不禁大为赞叹。

赞叹之一是在宜兴这么一个小小村角竟也暗藏乾坤,有这么多紫砂手艺人于此聚集;赞叹之二是吴梅芬守着这么小小的、偏僻的所在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专心于她的紫砂创作,确实达到了“痴”的境界。

紫砂艺人的境界便是坚守的境界,坚守能成其“性痴”,坚守亦能成其“技良”,相辅相成,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修行。唐人杨发《大音希声赋》云:“声本无形,感物而会。生彼寂寞,归乎静泰。”她就是这样的性格。曾指点过她的谭泉海大师欣然给她的题字曰,“清虚静泰”。她的老师周胜敏说她,“一天最少有8个小时,都用在了紫砂壶创作上,坐得下来,静得下心,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1988年,吴梅芬初中毕业,即进入紫砂工艺二厂学习制壶技艺,再进紫砂工艺五厂,后又进紫砂工艺一厂,一路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2011年,她拜制壶名家、高级工艺美术师万亚钧为师,后又跟随周胜敏及“新紫砂”流派吴鸣大师学习,吸纳诸家之长。有了名师的指点,吴梅芬得以更加深入地研究制壶技艺,得窥紫砂艺术之堂奥。“一开始师傅教的东西,不一定能完全理解。只有亲自动手做了,过了一段时间,再体会,才能逐步吸收,并运用到制壶中。”

对于吴梅芬来说,做紫砂壶,仿佛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小时候的耳濡目染,长大后的身体力行,吴梅芬打心眼里爱紫砂壶。在吴梅芬三十多年的从业生涯中,在紫砂二厂等工厂的时间居多,在那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她其实是坚持传统与创新两条腿走路的,她喜欢做传统的壶型,更喜欢揣摩传统壶型的精髓,推陈出新,做出属于她自己的作品。“紫砂壶一定要做到老,学到老。一把经典壶型,你任何时候看,都能得到新的感悟。每次做都会有不一样的体会,做完了再总结,看到下次做的作品更加好,就会很有成就感。”她说。

就这样,一把把的做,一点点的思考,一步步地提高,如同水滴穿石一般,吴梅芬制壶技艺越来越娴熟。她每次烧出一批壶,就迫不及待地想挨个泡个茶试试,这是对作品的信心,也是对自己作品发自内心的喜爱。自己先做个“产品测试”,同样也对作品的“妙处”了然于心。

吴梅芬的工作室、以及那个小小的紫砂群落,都是她自己家的房子,原本是她先生企业的厂房,然而宜兴人普遍于“身外之物”无太多追求,更钟爱闲适悠然的生活。因此吴梅芬的先生在数年前卖了厂房,和吴梅芬一起办了这个紫砂创业园,支持更多的紫砂制壶人加入,并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不求闻达,但求善修。

吴梅芬说话轻声细语,带着江南女子独有的细腻感。安安静静,是风吹雨打后的本真,是敲打裁剪后的人生。在紫砂的世界里守望着那份属于自己的清静,如此,甚好。

壶如其人,她的壶精致、耐看,于细节处见真功。吴梅芬,她的作品,她的情感,都来源于她对生活的热爱,来源于她对艺术之境的追求与精进。

她做壶的时候,喜欢听音乐。听到音乐,亦想到做壶。一个人,一首歌,一把壶,每天坐在工作台前,静静地沉下心来感受每一把传统壶型的精髓,静静地走着每一把壶的进度条,那仿佛就是一首既有的乐曲,吴梅芬要做的只是播放它,待一曲终了,一把精致的紫砂壶如音乐般走完它的旋律,世界归于宁静,而手中,则多出一方妙物。

人生不需要太多,也不需要太快,不多不少,不快不慢,这样就好。

本版与《亚洲艺术画报》合办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