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雪海 邓尉寻幽香 雪海锦作堆
说到梅花,无数人会条件反射般想到“香雪海”这个词,也有许多地区的赏梅景点以“香雪海”形容其花开似海。而真正的“香雪海”,是在苏州吴中区光福镇的邓尉山。香雪海,究竟什么样的“神仙”地方才能配得上如此诗意的名字?香雪海,为什么成了爱梅人士的心之所向?
清代宋荦《雨中元墓探梅》诗云:望去茫茫香雪海,吾家山畔好题名。香雪海,正是位于苏州吴中区光福吾家山,以赏梅历史最为悠久、梅文化底蕴最为深厚而列为中国四大赏梅胜地之一。而诗名中之“元墓探梅”,元墓,即邓尉山,于吾家山之西。
时值早春,或仍春寒料峭,然邓尉、吾家诸山千树万树梅花已开,弥望不绝,茫茫白如雪,香气蓊勃,真如花之海,诗人不禁吟出“香雪海”三字,自觉很满意,便将它题在岩石上。
此诗作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好巧不巧,清朝康熙、乾隆皇帝曾到此探梅赏胜,并留下诗篇。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皇帝南巡特地到邓尉探梅,写下“邓尉知名久,看梅及早春”诗句。此后,乾隆帝六次南巡,每次都赴邓尉探梅,六赋《邓尉香雪海歌》。
更早的历史,据记载,曾协助刘秀建立东汉政权的名将邓禹晚年隐居于光福,并在此种植梅花。至明代,邓尉山已形成“香雪海”奇观。杨循吉纂修的《吴邑志》记载:吴邑梅,光福山中尤多,花时香雪三十里。
《苏州府志》称:“东为夏驾(吾家山),向未有名,山不甚高,四面皆树梅。康熙中,巡抚宋荦题‘香雪海’三字于崖壁,其名遂著。”也就是说,“香雪海”之得名,正是从宋荦此诗开始。自此,苏州人赏梅必至“香雪海”,邓尉梅花,从此有名。
光福诸峰连绵,重岭叠翠。四时有不谢之花,八节有常春之景。每当冬末春初,梅花在邓尉山一带,弥漫30余里,凌寒开放,舒展冷艳的姿色,倾吐清雅的馨香,令人怡情陶醉。一眼望去,满山梅花,芬芳馨香,白如云雪,花繁似海,漫山盈谷,如雪飞扬,如海荡漾,“香雪海”变成了字面意义上的感官享受。
香雪海这三个字,你可以不管它在内涵上是多么极致的诗意,但是在感官上,它指的就是梅花景色、香味,形成由外而内的多重冲击力。想要形成这样一番美景需要品种繁复的梅花,这些梅花更是要以千叶重瓣的雪白色梅花为主,再以各色不同的梅花进行点缀,视觉上绝不是单调乏味的白,而是有着极为丰富的色彩层次感,构成立体的整体视觉感受,一大片梅花风景遂在这里形成。
作为报春信使的梅花,也只有在香雪海,你才能体验“一日东风一日香”的旖旎心绪。穿梭于漫山遍野的梅林间,风过处花浪涌动,春的气息荡漾在这一丛丛红、白、绿、粉的花瓣之间。
顺山势缓步登高,回头皆是景致,红梅片片似朝霞,粉妆玉琢是白梅,清翠可人是绿梅。不高的山上,宋荦“香雪海”摩崖石刻、乾隆御碑、闻梅轩、梅花亭等等景观,皆有典出。闻梅轩、梅花亭掩荫梅花丛中,犹如玉楼琼阁,翼然凌空。站在梅花亭上放眼眺望,雪海荡漾,银波耀眼,奇丽瑰怪,蔚为壮观。
香雪海梅花品种之繁多,令人侧目。如今这里汇集山中梅花精品,除了白色的白梅,更有、玉蝶、雪见车、骨里红、美人梅、满天星。杏梅花——有梅的细腻,更有杏的热烈;红梅,是粉色梅花,深红色梅花是墨梅;既有点绿却又如香槟色的梅花就叫绿梅。
“泉头酌酒兴飞扬,十里梅花送远香”“梅开催雪雪催梅,梅雪相催举酒杯。”光福梅花文化底蕴深厚,更出现在无数的诗词文赋中,唐朝的陆龟蒙、宋朝的范成大、元朝的倪云林,都曾徜徉在光福梅海间,留下许多吟咏佳作。明清时,邓尉梅花更是令多少人竞相折腰、流连忘返,从高启等明初“吴中四杰”,到沈周、唐寅、文徵明和仇英“明四家”;从钱谦益、吴梅村、龚鼎孳清初“江左三大家”,到康熙、乾隆两朝帝王,不胜枚举。文徵明这样描写探梅见闻:“玉梅万枝,与松竹杂植。冬夏之交,花香树色,蔚然秀茂,而断崖残雪,上下辉映,波光渺弥,一目万顷,洞庭诸山,宛在几席,真人间绝境也。”
江南人爱梅,一直以来就有种植梅树的传统。宋代文学家、田园诗大家范成大晚年辞官隐居石湖后,植有梅、菊园圃,常邀文人雅士来上方山一带游园,赋诗吟咏,并有我国最早的梅花专著《梅谱》传世。明代文人姚希孟曾在《梅花杂咏》一文中说:“梅花之盛不得不推吴中,而必以光福诸山为最”。近人张郁文《光福诸山记》称赞道:“梅花开时,一望如雪,行数十里香风不绝,为吴中绝景。”这些诗文记录了光福山中梅树广布、花枝繁密的盛景。苏州风土记《清嘉录》则记载:“暖风入林,玄墓梅花吐蕊,迤逦至香雪海,红英绿萼,相间万重。郡人舣舟虎山桥畔,袱被遨游,夜以继日。”这也是及今香雪海探梅的盛况。
近代作家、园艺家周瘦鹃曾多次来到香雪海赏梅,留下了“邓尉梅花锦作堆”的赞美。国画大师吴昌硕自称“梅痴”,他说,“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
梅花,凌霜盛开,傲骨独具,从古至今,久负盛名。清雅俊逸,风度儒雅,冰肌玉骨、凌寒留香。梅花被象征为民族精神,亦为文人所钟情,世人所敬重。“天下三春无正色,人间一味有真香。”说的是它的香而不浊;“闻君寺後野梅发,香蜜染成宫样黄。”说的是它不合世俗的姿色;“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说的是它的不屈不移、坚韧不拔。
轻嗅一缕醉人心魄的梅香,听一树花开的声音。恍惚,看见那位早已化作花魂的和靖先生,手持一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空灵画卷,扑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