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起新教育实验,20余年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发布:2025-10-13 20:15    来源:长三角时讯
▲2010年8月,在北京成立了新阅读研究所并组成了“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研制项目组
 
 
▲2001年,朱永新在江苏常州武进湖塘桥中心小学调研
 
爱阅公益:新教育实验可以说是您从教育研究者到行动者转变的开始,转变的原因和契机是什么?
朱永新:1997年底到政府工作以后,为了更好地指导工作,提高自己的效率,我开始大量阅读管理学著作。1999年,我正好读到《管理大师德鲁克》这本书,其中讲到德鲁克开车带着自己的父亲阿道夫去看望熊彼特。熊彼特当时已经在弥留之际,他对德鲁克父子说了一段让我铭记一辈子的话:“我现在已经到了这样的年龄,知道仅仅凭自己的书和理论而流芳百世是不够的。除非能改变人们的生活,否则就没有任何重大的意义。”
熊彼特在讲完这段话以后的第八天就离开了这个世界。德鲁克说,他永远也不会忘记那次谈话,那次谈话给了他衡量自己成就的尺度。
熊彼特的这段话同样给我很大的心灵的震撼,这段话也成为我衡量自己学术成就的尺度。从此,我把自己的学术研究称为“行走的教育学”。
这个时候我已经从事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多年,也出版了很多的著作,但是,很坦率地说,我并没有真正走进教育生活,更谈不上影响和改变教师的生活。所以,我决定真正地去走近教师,走进我们的教育。
但是,从一个学者过渡到一个行动者,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其中要找到一个中介,不仅是理念上的转变,更重要的是一种情感上的转变。我用了很多心思去琢磨和思考。正在这时,常州的一所乡村学校,叫湖塘桥中心小学,邀请我去指导。到这所学校的时候,我把多年来对教育的理解和思考与教师进行沟通,得到了很大的认同。奚校长马上表示在自己的学校全面行动。
刚去湖塘桥的时候,学校还是两排破旧的平房,教师也是以刚刚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为主体。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的精神面貌也有了深刻的变化。他们的努力感动了政府,为学校重新建设了现代化的校园。
爱阅公益:新教育实验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大时代背景下开始的?
朱永新:20 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教育危机”成为世界教育的一个关键词。1987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比较教育大会,主题就是《教育:危机和变革》。
在中国,改革开放带来了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但随之也产生了片面追求升学率、择校热等问题,社会对于教育的不满也日趋严重。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与此同时,各种教育改革探索也应运而生。
进入21世纪以后,以面向未来的教育创新为主要方向的世界教育改革风起云涌。以美国为例,有以密涅瓦大学为代表的试图打破传统大学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高等教育改革,以美国的高科技高中(HTH)为代表的试图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项目式学习探索,以阿克顿学院为代表的试图打破传统的按照年龄分班教学的年级制的“学生驱动的学习”,以可汗学院、斯坦福网络高中为代表的注重互联网技术和资源的新型教育平台等。
在中国,新世纪的教育变革也是激流涌动。比如有以杜郎口中学为代表的课堂变革,以北京十一学校为代表的课程变革,民间的蒙台梭利、华德福等学校的探索等等。
在这众多的改革探索中,新教育实验试图走出一条独特的道路。
爱阅公益: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能跟我们分享一下这句话的来由和背后的意义吗?
朱永新:“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实验发起六年之后,在教育理想与理论方面探索的重要成果。这句话的完整的表述是“帮助师生(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当年,我们用教育的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对这句话进行了阐释。从本体论角度来说,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这就是所谓的教育生活;从价值论来说,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而完整的,可持续发展的;从方法论来说,我们主张通过营造书香校园等行动,以及通过新教育的课程与项目,来实现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把“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作为新教育实验的使命与我们对于教育与幸福、生活与生命的理解有关。
第一,教育就是生活。教育即生活,是杜威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他说,“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中国的家庭和学校,经常是把教育与生活分开的,都认为教育是为了未来的,是为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做准备的。新教育认为,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就是生活的方式,是行动的方式。教育作为促进美好生活,作为一种手段的同时,本身它应该是目的,是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对于教育中的人,教育本身也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师生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本身就应该享受当下的教育生活。学校的生活与社会的生活之间,本身就不应该有一道井水不犯河水的鸿沟,当下和未来是一条川流不息的人生长河。
第二,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教育是一种生活,但它是一种特殊的生活,必须确保受教育的个体生命获得充分的成长,必须实现社会对于一个未来公民的希望。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生活。正如杜威所说,“学校须是简化的社会;成人的社会是庞杂的,学校须是经过组织而条理化的;成人的社会是良莠不齐的,学校须是经过滤清和优选的;成人的社会是含有冲突和偏颇的,学校须是在多种影响中求取平衡的。”所以,作为特殊的生活,是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超越性的教育生活。而且,这种教育生活,不能仅仅等同于学校的教育生活,也应该包括家庭和社区的教育生活,是一种泛在的教育生活,是从摇篮到坟墓的终身学习的生活。
第三,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做所有其他的事情,最后都是为了得到幸福。教育既然是努力去促进每一个人能够过一种幸福的生活,它本身也应该是幸福的。古今中外的事实表明,人们无法从单纯的富裕的物质生活中得到真正的幸福,内心的宁静与精神的享受才是幸福的体验。精神与道德是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幸福就是精神与道德上的完善。人只有在精神与道德上得到满足,才会拥有真正的幸福。
我们注意到这样的事实: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不少孩子的童年生活充满了无情的竞争与不断的失败,心里没有美好的梦想,眼中失去了凝望世界的明眸。新教育强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针对的就是这些违背人性摧残童心的畸形的教育而言的。所以,新教育的使命,既是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也是对当下畸形教育提出疗治的愿望与计划。
第四,教育生活在追求幸福的同时还应该强调完整。幸福,是目的方向;完整,是质量标准。幸福比成功更重要,成长比分数更重要。教育的目的,不是成功,而是幸福;教育的质量,不是分数,而是成长。完整,从根本上指人格的完整性,人自身的统一性,潜能得到最大的实现,生命得到最大的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完整,还指身、心、灵,德、智、体、美、劳,家、校、社、政的和谐发展,学习性质量、发展性质量和生命性质量的整体提升。  
新教育说到底是一种素质教育,我们也希望能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尽管对“素质教育是什么”有不同的论述和标准,我认为有三个标准应该是大家公认的。第一个标准是,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这与我们新教育实验“为了一切的人”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第二个标准是,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这与我们倡导的“为了人的一切”的理念,与我们的人本论、崇高论是紧密联系的。第三个标准是,素质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这与新教育实验强调的“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的理念也是紧密相连的。新教育实验就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尝试、一种探索。
更加重要的是,新教育实验以切实推进扎扎实实的实际行动为素质教育打下了最重要的基础。人最基本的素质是人的精神成长,而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所以,素质教育应当从阅读开始,阅读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中国要从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大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如果没有阅读,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离开了阅读,就谈不上素质教育。
爱阅公益:新教育实验发展到今天已经有20年的时间,可以跟我们回顾一下新教育实验这20年发展的历程吗?有哪一些重要的事件?您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有哪些变化和发展?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实验酝酿期(1986—1999)、实验初创期(1999—2002)、实验深化期(2002—2013)和实验完善期(2013—2020)。
新教育实验的酝酿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这个时期属于前新教育实验,特点是作为发起人的我,用比较多的时间系统研究中外教育理论,深入考察当代中国,为酝酿新教育实验做了理论与实践的准备。实验酝酿期也可以视为准备期,这个时期的工作客观上为新教育实验的萌发做了思想和实践的准备,但这种准备完全是不自觉的。
实验初创期的特点是用理想和激情点燃,用理念和思想引领。阅读《管理大师德鲁克》后,我慢慢从学者过渡到行动者。2000年元旦,在世纪之交的第一个黎明,我把在苏州和湖塘桥中心小学等关于教育理想的讲演集系统整理,完成了《我的教育理想》一书,并且为这本书写下了卷首诗。在诗中我写道:“我相信教育的理想一定会奏响中华民族新的乐章,我相信理想的教育一定会结出华夏文明新的硕果。”
这首诗,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新教育实验诞生的宣言。
《我的教育理想》比较系统地提出了理想教育的一系列目标,对理想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理想的学校、教师、父母、校长、学生等进行了比较深入全面的论述。当年,有人认为,这本书点燃了很多教师对于教育的激情。但也有人认为,书中提出的教育理想是天方夜谭,觉得应试教育的体制让校长、老师们带着镣铐,根本无法实现理想。
我一直认为,教育的智慧就在于从现实的教育空间中寻找最大的发展可能性。在同样的制度环境下,尽管多数学校是波澜不惊,可也确实有不少学校做得风生水起,更有一些老师做得有声有色,其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自己。所以,创办一所学校,为中国教育探索一条新路的想法也就水到渠成了。我们之所以把《我的教育理想》的出版,作为新教育实验理论的主要思想提出的标志,也作为新教育实验正式诞生的标志,正是因为这本书直接“催生”了新教育,新教育实验最初的一些理念、思想与行动,源自书中对于教育问题的思考和对于教育理想的探寻。
为什么要把我们的探索定名为“新教育实验”?定名为“新教育”,既是一种“学术认祖”,也是一种理论自觉。1889 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自己的家乡建立了阿博茨霍尔姆学校,这所学校最大的特点,就是“成人和孩子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关系——不是普通学校中常见的上级和下级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尊重的关系,这种关系允许有经验的长者指导而不是控制学生。”这引发了欧洲教育历史上的“新学校(教育)运动”,也成为影响整个世界,特别是美国进步主义思潮的一个起点,并且对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21世纪初叶的中国的新教育实验,也可以视为“世界语境”中的新教育在当代中国的一声“回响”。因为,我们与历史上的“新教育”之间有一些共同的特性:都旨在对现实的教育进行反思、批判和重构,都主张尊重儿童的个性与自由,都建立了一批实验学校,都试图对当下的教育和社会进行创新和改良,都是民间草根的自发行动,等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是历史上“新教育”的一段新的“链接”和“延续”。为了区别于历史上的“新教育”,我们不妨称之为“新教育实验”。
之所以叫“实验”,我们也是反复讨论了多次。严格地来说,新教育的英文,应该翻译为“New Educational Initiative”即新教育倡议,或者新教育的方案。但是,这与我们教育界通常理解的教育改革行动又相距较大。我曾经专门研究过上个世纪20年代民国时期的“平民教育实验”。1926年,晏阳初先生在河北保定开展了一项“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平民的知识力;以生计教育治贫,培养生产力;以卫生教育扶弱,培养强健力;以公民教育克私,培养团结力”的教育和社会变革运动,他们把这项运动命名为“平民教育实验”。所以,我们把这项针对学校变革的系统解决方案,命名为“新教育实验”也就顺利成章了。
实验初创期是一个从酝酿期的不自觉到自觉,从思想、理想到行动、实践的工程。新教育实验从诞生之日起,就让我们看到,理想的力量的确是非常强大的。正如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的那样,“一个适逢其时的理想,可以战胜任何强大的军队。”
到了实验深化期,特点是用课程和项目推动,用培训和现场拓展。2002年9月,第一所新教育实验学校昆山玉峰实验学校的挂牌、《新教育之梦》的出版,成为新教育实验全面启动的标志。
在玉峰实验学校,新教育实验最早提出了五大理念: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无限相信师生的潜力,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同时,我们还提出了五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建设数码社区。由于教育在线网站的传播,一批学校与玉峰实验学校同步开展了实验。同时,根据五大行动,新教育实验在苏州成立了五大项目组,以推动实验的研究。
在那之后,江苏姜堰市教育局和河北石家庄桥西区政府分别率先建立县域新教育实验区,开始以行政推动的方式推进区域实验。此后,区域推进逐渐成为新教育实验学校发展的主导模式。
随着实验的开展,为了加强新教育实验的理论支持和培训指导力量,我们开始注重新教育的研究工作。2003年11月,新教育实验研究中心与总课题组分别在昆山玉峰实验学校和苏州大学正式成立。2005年,我们确认新教育实验的五大行动增加“构建理想课堂”,拓展为六大行动。
2006年,我们正式提出了新教育的核心理念“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在短短几年时间,新教育实验的规模不断扩大,先后有14个实验区、500多所实验学校、6万多名教师、逾100万名学生参与实验,实验区、校遍及全国20多个省份。
2007年,我提出了日后作为新教育价值观的“新教育精神”,即执着坚守的理想主义,深入现场的田野意识,共同生活的合作态度,悲天悯人的公益情怀。新教育的使命、愿景、价值观,至此基本形成。
2010年9月,新阅读研究所在北京成立。这是新教育研究院旗下成立的第一个专业性的研究机构,致力于研制中国人阅读书目。
2010年12月,江苏昌明教育基金会(新教育基金会)正式成立。新教育基金会的主要定位是讲好新教育故事,奖励优秀教育创新类项目,扶持薄弱地区教育资源,把新教育的优秀成果转化为公益项目。新教育基金会先后开展了新教育童书馆、完美教室、新教育星火教师计划等多个公益品牌项目。
2011年11月,新阅读研究所成立新教育亲子共读研究中心,后更名为新父母研究所成为新教育研究院下属的研究机构,再发展成为新家庭教育研究院。新家庭教育研究院从事家校共育等阅读与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与推广工作。
2012年10月,新教育的基本行动扩展为“十大行动”,增加了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和家校合作共育等“四大行动”。新教育的十大行动,至此就相对固定。
2013年3月,新教育教师成长学院(海门市新教育培训中心)正式成立。这个机构成立以后,承担了新教育实验的重要培训功能,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新教育理念培训和项目推广的重要基地。成立以来,年均培训2万人左右,累计培训500多批次12万人次左右。
实验深化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走向专业化。这个时期,新教育加强了学术队伍建设,组建了以阅读和家庭教育为主要领域的专业研究机构。
从2013年到现在是实验完善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系统研发新教育课程,丰富完善理论构架。
截止2019年,全国新教育实验现有地市级实验区11个、县级实验区152个、实验学校5215所,共有560多万师生参与新教育实验。
20年,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个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到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时段。20年,对于新教育实验来说,是一个从一个人的念想到一群人的梦想,再到一个团队的理想的发展过程;是从一所学校的探索到5200多所学校的加盟的过程。对于努力想成为一家百年老店的教育团队来说,我们还很年轻,我们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困惑,但是,我们知道,只要上路就会遇到庆典,我们会继续向着明亮的那方前行。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