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觅美食
发布:2024-09-15 08:38 来源:长三角时讯

游人到昆山,想到的第一美食是什么?当然是奥灶面。那是一碗让人日思夜想的面,一碗让人百吃不厌的面,一碗好面!“奥灶”,按照吴语解释,就是不干不净。 可这4个字怎么可以与昆山的一碗好面结合呢?当然应该加引号了,加了引号就得做点解释,究竟什么是不干不净的奥灶?其实所谓“奥灶”,指的是这碗面的汤的食材。这碗面之汤的食材究竟是什么?是:猪大骨、鸡壳子、青鱼鳞、黄鳝骨|螺鰤等,再加上几种酱油和几款中药材、香料等,林林总总一大堆食材,放在一起熬汤,苏州人叫“笃”。古人说,君子远庖厨。真的让君子们进了厨房,看到这一大堆乱七八糟的食材,也许真的会吐。说,怎么是这样的,真是不干不净,够奥灶的。一碗奥灶面,其实包含三个部分:汤、面、浇头。面浇头可以有几十种,最常见的是焖肉、鲍鱼、虾仁等。最精彩的当属红油爆鱼。苏州的美食家们称作是“人间烟火里的珍品”,而其中的爆鱼头和尾,才是珍品中的极品。苏州华永根老师是这样描写的,“爆鱼头、尾,经大师手艺烹烧,滋味高开。骨酥、肉鲜,带着丰富的胶质蛋白。其做法,经过浸汁、过油、回烧,味入骨髓,滋味在微香、微咸、微甜里回荡,又潜藏在每一块头骨,每一尾翅里——”
昆山美食,离开了奥灶面,就该说青团子了。昆山正仪的青团子,是苏州青团子里的王牌。首先,正仪青团子选用的青汁,不是青菜的汁,而是浆麦草汁,是一种野麦子,初春时节,大地复苏,江南复绿。这一种貌似麦子的青草生长茂盛,当地人称“浆麦草”,用这种青草汁溶于米粉中,做出的青团子有三大优势,一是色泽靓丽,特别的嫩绿。二是有一种特殊的香气,让人一口吃到春天的味道、田野的味道。三是不易馊。每年春天, 我都会自驾车开到正仪古镇,去找一家叫“文魁斋”的糕团店,排队买一批正仪的青团子。送朋友加自食。这是一家百年老店,几代人延续着,就做这一只青团子,值得受人尊敬。正义青团子一般有三种馅心:豆沙、白果、芝麻。我历来把青团子称作苏州“春天的美食信号弹”。春天了,江南的上空升起两颗美食信号弹,一红一绿,红的是酱汁肉, 绿的就是青团子。
昆山的美食藏于民间,藏于古镇、古村落。昆山有周庄,周庄有“中国第一水乡”之美誉。因为陈逸飞的一幅《双桥图》让周庄享誉世界。因为这幅画被一位美国人收藏,又转送给了邓小平,让周庄从此走进了更多中国人的视野。
我曾经和北广的副院长、昆山电视台的周鸣台长一起为周庄题写过“到周庄五个必看”的句子。这五个必看就是:双桥、张厅、古戏台、周庄舫、三毛茶楼。我也从此常去周庄。走进古镇,周庄街头到处可见热卖“万三蹄”。据说这是沈万三家的私房菜,其实只是一只普通的红烧猪蹄,这只猪蹄烧得是浓油赤酱,红光闪闪,香气扑鼻,确实很是诱人,但它真是沈家的祖传秘方吗?味道是否真很独特呢?我不得而知,只知道有根骨头可以从肉中抽出来,当一把刀来开切万山蹄。除万三蹄外,我对周庄的“阿婆茶”颇有兴趣。阿婆茶是当地劳动妇女,每天聚合着做手艺活,边劳动、边“张家长、李家短”的说些闲话时喝的一款茶。茶,就是普通的绿茶,有趣的是一桌子的茶食,有瓜子、花生、五香豆、毛豆干等等,最有特色的就是正中放着一盘阿婆菜。阿婆菜其实就是一种咸菜,春天的菜茧腌制后塞进盐水瓶里,合扑在水里,有点类似四川泡菜的做法,味道很不错,咸中带鲜,鲜中还有淡淡的酸,实在是爽口的很。这是劳动人民创作的真正的民间美食,如今已大踏步迈向了更大的空间。在苏州各菜馆,冷菜单上经常可见“昆山阿婆菜”。
昆山的另一座有名的古镇叫锦溪,这里叫陈墓,乃宋代陈妃之墓所在地。古墓今犹在,就在水中央。锦溪也有一种美食出名,叫袜底酥,传说是与宋孝宗有关。孝宗皇帝南逃时,曾经途经此地,在陈妃家里歇息。陈妃为宋孝宗做糕点,形状如同腰子。孝宗接过糕点,还以为是陈妃为他缝制的袜底。陈妃笑着让皇帝尝尝。皇帝一惊,这袜底还能吃?于是亲自尝了一口,龙颜大悦,连声说好吃。因为皇帝曾经误认是袜底,“袜底酥”的美名就流传开来,当地人纷纷仿效,成为陈墓古镇一款招牌糕点,这一款袜底酥流传百年,延续至今。如今到锦溪旅游的宾客,无人不买袜底酥,甚至觉得不尝一口袜底书,就似乎没来过锦溪。锦溪的袜底酥,做工讲究,层层叠叠,每一层都薄得透明,吃起来松脆爽口,味道很不错,有点甜,有点咸,甜甜咸咸,形成一种可口的复合味。苏州人把这种味道称作“椒盐味”。这款袜底酥如今在江南很多古镇都能见到,追根溯源,原来袜底酥的由头是在锦溪古镇,锦溪从前叫陈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