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见山 见山 如山

发布:2021-11-16 22:02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吴见山,1944年5月出生于浙江海宁,祖籍浙江海盐。

中国美术教育研究会会员、江苏省山水画研究会会员、吴门画派研究会会员、吴昌硕研究会会员、高级工艺美术师。幼年随父迁居苏州,先后师从吴砚士、吴  木先生。曾任职于苏州丝绸服装厂设计室,并在苏州业余美专、中山业余学校、桃花坞业余学校任中国画教师,1980年调入苏州工艺美术学校,曾任绘画教研室主任,后任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装饰艺术系主任至退休。

去年立冬后一日,见山自微信发给我两幅山水册页新作,一为《幽壑轻云》,一为《灵岩梵音》。许久不见见山的画了,虽是小构,然气象大,气息静,我旋即回复:“尺素见大局,画得安静!”

细细自审,此“脱手而出”的“微答”,应是我对见山山水画作,对见山总体人格的恒定印象,也是久已积存于脑际的永固成见。这既源于见山的山水画作,更源于见山与我同事几十年,平时目睹耳闻的举止与言行。

画若安然,画者先得安然。见山的安然是深植于内心、身心一体的安然。所以,自律而恒久,不易变形,也不会丢失。

我曾请教于见山,如何才能时时事事做到泰然处之,心无罣碍?面对世间万物,人事间杂,如何做到安闲自得,如如不动?见山说得相当轻松:凡事只需尽量往好的方面想!见山以此为化解之招,始终以上扬、友和的推导与想望,吹散最易袭扰凡人的烦恼与纠结, 独步于和顺愉悦、空阔明净的境地。此招,说之易,行之却相当不易,我唯有在见山的和悦微笑间看到真实答案。

见山长年从容如此的全息之因,检索追溯我的所闻所见,或许正是许多平凡片段的交集渗透、因缘际会,才综合成其品质的稳实后援:

一是家风熏陶。见山的品端礼行,与武原吴氏淳厚家风的陶冶息息相关。见山父母知书达理,遵儒学,重礼教,复谦和。吴家府内既长幼有序,又平等礼让。若儿辈为家父递物送茶,为父必道“谢谢”。家中时时处处沐于平等、宽和的氛围之中。

二是辛苦磨砺。见山的绘事之路崎岖曲折,从拜师入道到为师执教,几经周折,长达十几年, 见山先后拜师吴砚士与吴    木先生,从临摹王石谷、文徵明、唐伯虎入手,兼师南北两宗,尤用功于沈周和元四家。漫长的绘事征程,见山潜心苦修,濡毫吮墨,朝暮不息,天天必待三更灯火五更鸡,方才搁笔迎旦。

三是广谱修为。见山的修养广、兴趣多、情趣众。天朗气清,轩窗四面,邀三五挚友品茗清谈,意趣盎然。日暮晨昏,三尺荧屏,观男足绿茵竞逐驰骋,魂牵梦绕,雀跃扼腕。云轻风淡,文房一隅,铺纸执毫,墨青浅绛,驻笔小憩,哼一曲苏州评弹开篇,荡气回肠。

 

家风、磨砺与修为,塑就了见山心安醇雅、恬适明净的性情、品格与心地。

对于见山的名字,我一直揣度:与画家职业相契合之名,多半是由画家自己后起的。今年四月,与见山相约喝茶,问及此间,终于解开了命名的原委。浙江海宁硖石镇,山青水秀,人文荟萃,硖石镇的东西两端东山与西山,两山约莫相距六七百米,故谓“双石硖一水”。 硖石镇东关厢街的居所,就是见山的出生地,在此故宅开门推窗,满目皆见青山!见山母亲因此为儿取名“见山”。

“见山”一名,如负有使命般如影相伴着见山,不知是因名所致,还是因命而为?见山的生命征程与艺事全局,便牢牢锁定在了与山水交融,与山水画同程的节点上。见山因此与山水、与山水画、与山水画教学紧紧连理结缘。    

钱穆先生在《物与心》一文中,曾专门剖析说:“……我们当前一切所见所遇,乃至社会形形色色,其实全都是人类的生命与心之表现,都是人类的生命与心,逃避了小我一己之躯壳,即其物质生命,而所完成之表现。” “故人心能互通,生命能互融,这就表现出一个大生命,我们名之曰文化的生命,历史的生命。”

曾观见山作六尺山水大作,在勾勒皴染达八九成时,见山笃悠悠地点燃一支烟,气定神闲地缓缓说道:“还要搦一搦!”故而见山所作山水画,由心入态,由态入画,山川树石,过接应带,云合水分,隐现断续,位置紧而笔墨松;不急、不燥,通幅充溢着安和空静之气息。

见山的安然之心,如一股不被知觉的电流,循经他的画笔,悄无声息地输播于他的山水画中,又由画及众,敲触每一位观画者的心窍,不禁使你如山似水,悠然屏息,随心而往,徜徉此间而忘归也!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