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柔软,至寂静处觉照(上)

发布:2022-04-14 11:09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1)

外面下雨了,硕壮雨点砸在阳台玻璃顶棚上,发出阵阵闷重声响。

春日里的一场冻雨。恍惚、错乱感顿生,瞬间重返冬日时节。每年初春,气温都会有几次剧烈动荡与反复,有似孩童性情那般少有理智约束的张扬肆意与顽皮善变。整个三月,苏城可以说一年四季中的春夏秋冬全部经历了一遍,难以言说的乖张又魔幻。

前几日,陪母亲去了一趟西园寺。母亲至苏城已有一段时间,但因疫情所限,无法带她四处游逛,之前做好的出行计划由此搁浅。后来看着周边景点在逐渐开放,心里便有了几番跃跃欲试。仍然忌惮人多的地方,想想还是去寺院吧。那里相对幽僻,人少清寂,风险自然应该更低一些。

自己每年都会去西园寺好多次,大多时候是和先生一起去。两个人背着双肩包,带着水杯和各种零食出游,有似结伴同行的如风少年。兴奋与雀跃会让人忘记年龄这一客观性的真实存在,仿佛时间可以仁慈宽容到从来不舍得入侵肉身。这是中年人难得的忘怀与欢愉,自当珍惜。着意挑选自己没有课且非周末的日子,如此寺内人声寂寥,少有搅扰。平日生活里市井烟火气太过浓郁厚重,需要削减身上这些太过物化的能量。最喜身心在某一刻能彻底归于平静,进入至简至纯的放空状态。

偶尔也会选择公交独自出行,身心更是惬意。干净整洁有序的公车里,透过玻璃窗观察外面的行人物事。感觉与平日生活拉开蛮大距离,于是外在的一切似乎变得与自己毫无关联,自己只是偶然和恰好经过这个喧嚣世界的路人。对自我偶在性与尘埃般渺小的察觉,换来的是在认知上对自我生命内容背负感的轻盈与自由。想到这些心里就很安稳踏实,情愿一头扎入这热气腾腾的如戏剧场景般的人世:扮演一番,沉溺几回。眼下的自己该怎样去继续持有手头的生活,又该如何认真对待这貌似一个七天接着另一个七天轮转不断的日子,内里诚恳明朗地给出清晰答案。

虽说在这个城市居住了十几年,但很多地方自己亦未曾有所涉足。这是对古城给予的惠利与美意的极大辜负,实在不该。告诉自己忙完这一阵子,是要空出些时间来,好好走走看看这座来了之后便不曾想着要离开,且让人无比心安的终极之城。一生中,能与一个城市有着这样如此温暖的际遇,实为罕见。还有什么比寻得一个适宜妥帖的生活所在,更让自己暗暗庆幸呢?

这次是和女儿、母亲一起去西园寺。三个人,两个母亲与两个女儿——三代人并肩同行,的确是难得的机缘。上一次在春日里如此这般的两对母女结伴出行,还是女儿小宝在读小学的时候。而现在,女儿处于即将大学毕业的时段。时间太快了,毫不留情地擦身而过,能存留住的只有过往无限丰盈的片段性珍贵记忆。疫情反复无常让人焦虑甚至心生惶恐,但这样的非常状态又给了亲人们在一起更多相处和陪伴机会。同时,生死这样的终极问题也一再被推至人们面前,引发对生活与生命的持续性思索。

从新年到这个当下,自己一边认真做事推进手头的既定任务,一边诚实思省该如何稳度余生。

 

(2)

知足常乐,勤勉担当;赤诚相待,惜缘惜福。这样的态度当成为日常生活之要义。

这样想,觉得此后怎样的生活,自己其实都是可以接受的。再说,生活即使再坏,又能糟糕到何种境地?生命中至为暗黑如深渊般的日子早已随风而去,还有什么人事是自己不能面对和承担的呢?静默里,常常会想到横亘在生命终点的那位死亡之神,想到自己在最后时刻会与他进行一番怎样的对话与攀谈,内里便又少了很多纠结与困扰。人在活着的时候应该对死亡有所考察与思省。如此,死亡这一重要的生命课题便在日常生活中具备了常思常新的意义。

女儿提前一天已然做好预约,所以在寺院门口仅查验了健康码与行程码后便得以顺利通行。一进寺院,母亲就说,怎么感觉这地方特别熟悉呢,好像以前来过。笑着对她说,苏州的西园寺你应该没来过,上次我们一起去的是杭州的灵隐寺。灵隐寺是全国知名大寺院,要更为雄壮宏阔,苏州的这个西园寺相比要小巧很多。但西园寺也是苏城佛缘胜地,非常精致,香火也极旺盛。人少的时候过来转转,四围的幽静清寂对平定身心会大有好处。

女儿一个人走在前面,我则拉着母亲的手稍稍错后。比之六年前母亲来苏城,这一次她的腿脚明显要慢很多,而且记性也大不如从前。白驹过隙,世事无常。天地不仁,万物刍狗。那些经年历月沉积在母亲身上有形无形的种种人事与遭际,终于把这个曾经美丽丰盛的年轻女子残酷无情推送至老年状态。母亲的容颜虽未见有太多改变,但体力却大幅下降。有时,会很难接受母亲变老的事实,心里会有很大的哀伤。也会不时提醒她:妈妈,不要总觉得你自己老了,现在要常常记得把散乱的心绪收回来,活在每个当下时刻。没有必要总活在遥远的记忆里,尤其被那些不愉快的人事包围纠缠。过去的很多事情要学会及时翻篇,不要太过执着。人生如梦,执着太苦,没有必要与自己过不去。

她也每每答应我这样的提醒与劝慰,但往往很难践行和试炼,时不时会顿然陷入往日窠臼中难以自拔。自己心里非常清楚,母亲需要时间,需要时间完成种种内省与自渡。人身上诸多习性包括思维方式的积累与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而要重新对其进行拆除和解构,当须耗费极大力气,且内心须要抱有坚定信心与宏大愿景,才具备完成清理与重建的某些可能性。机缘不到,难以解脱。

于母亲而言,这样的思维转换与认知拓展过程是太过艰难的挑战。她仍缺乏能力具备这样的思维与意识状态。有时看着母亲沉溺在过往剧情冲突与矛盾中,极端入戏而不愿意保持片刻与丝毫的清醒。看着她在情绪漩涡中沉浮辗转,那种难以破局的无助与疼痛,自己作为女儿站在一旁却无法施以援手。多次无所适从之后,只能暗自难过垂泪。

也在尽力劝母亲不要轻易入戏,不在头脑中给自己制造各种剧情,更不能进入角色而毫无知觉。她似有所领悟后,但很快又一头栽了进去。于是,这样的戏码一遍又一遍轮回性往复和持续在她的内心世界里,自我的矛盾与冲突难以被瞬时叫停。到后来,只能无奈地对她说:妈妈,也许有一天你玩够了和厌烦了头脑中这个令你辛苦的游戏,觉得自己累极了,累到你自己情愿放下过往而把眼光投向前方。

三人一行,走在明亮耀眼的春日阳光里。吹在脸上的风都是温柔暖热的,完全是夏天提早来到的模样。女儿直嚷嚷,这也太热了,简直就是大夏天嘛!的确,寺内游玩的不少年轻人已穿上短袖体恤,真是不得不叹服他们身上洋溢着的青春与力量。天热,自己没走几步便觉后背出汗。脱了风衣,又提醒母亲把开衫毛衣也脱下来,告诉她穿衬衫完全没问题。

站在斑驳闪烁的光影里,可以明显感受到四围阳气的升腾,内心有不可言说的踊跃。迁居江南后,每年春天一来,总觉得自己一定要做些什么。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春天,自己并无法说得清楚。但其实心里明白,这两者之间貌似并没有太大区别。有时又仿佛自己想要迎接或者等待什么大事发生,但春天就那么一天天地迅疾而过,最后什么事情又都没有发生。于是,继续安之若素,平静度日。

春日里最常做的事情,就是闲时与蓝天、阳光和花花草草腻在一处。可以长时间蹲在茂密草丛里,看着不知名的小花在微光中悄悄绽放,娇嫩花瓣被露水濡湿过的痕迹甚至还在。一旁的玉兰花树开得正盛,枝条上的朵朵白花像是上下翻飞的蝴蝶,舞动在晨曦与蔚蓝中。不远处,鸟儿脆鸣,响彻天际……告诉自己,要与春天在一起,要去看花,看草,看阳光,要与其间涌动与呈现的能量完成对接与交换,要成为一个全新的自己。

就这样,便很轻易地让自己坚定地站在春天里了。

(未完待续)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