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泉州游

发布:2025-02-15 09:32    来源:长三角时讯
文 / 顾国培
 
蛇年新春,一年一度又是举家出游之际,这次的目的地是:泉州、厦门。
知名旅游城市厦门,出差考察、培训学习,去过好多次,无论是南普陀寺的法相庄严,还是厦门大学的静谧美丽,无论是中山路的灯火繁华,还是小海鲜的至真美味,无论是跨海桥的壮美,还是椰树的高耸,特别是鼓浪屿那多情浪漫的文化气质,让人魂牵梦萦,这座海滨城市给我留下了至为深刻的印象。对于泉州,前几年出差路过,这座福建东南沿海的城市还没有现在这么红,只匆匆一瞥,崇武古城走一走,开元寺和关武庙也去了下,印象中这里的人很会做生意,联排式骑楼的建筑风格,以及散落各处侨批文化的兴盛,诉说了爱拼会赢的泉州人南下南洋打拼的痕迹,南安的石材、晋江的鞋子、石狮的服装,成就了泉州“品牌之都”的美誉,其他的认知并不深刻。
春节前一直在追中央台的《文脉春秋》,这部系列专题片以“观一城文脉,知古今春秋”为宗旨,每集聚焦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用三十分钟的篇幅,从文化的视角向观众推荐一座城市。这集正好聚焦泉州,讲了泉州的海上历史、南洋建筑、闽南美食、宗教文化,拍得很精美,讲得很生动,让人心向往之。所以,当妻又在耳边碎碎念春节带娃去哪里的时候,我脱口而出:泉州。七天去一座城市似乎太少,所以要再搭配一座,在漳州、厦门、潮汕等备选城市之间,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厦门。虽然厦门我已经去过多次,但是妻和孩子们没有去过,虽然知道春节期间的厦门必然人山人海,但是厦门的魅力值得去凑这份热闹。
在出行方式的选择上,我们选择了高铁。随着我国高铁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日益稠密,坐着高铁去旅行成为近些年流行的新玩法。这个玩法有着很多的便利,它比坐飞机、自驾游都要省时省力。坐飞机虽然飞行时间短,但是候机值机都需要一定的提前量,再加上往返机场的周转,加起来的时间并不短,而且坐飞机前的多道安检和行李托运等,总感觉太过麻烦。自驾游虽然比较自由,但长途跋涉,路途需要全神贯注,遇上假期堵车,高速公路有时会成为停车场,身累加心累。随着很多旅游城市也开通高铁的当下,在长途坐飞机、短途自驾游之外,坐着高铁去旅行,倒不失为一个好选择。于是,我们这次的旅行,就选择了高铁出行。
小年夜一早,两个女儿就兴奋得早早起床。在我和妻还在洗漱的时候,小女儿已经背着包包在楼下跃跃欲试,模拟出发了好多次,让人哑然失笑。这像极了我们小时候的春游,出发前的一晚上,总要兴奋地醒来好几回,想来爱玩的天性,在儿童身上表现得最是淋漓尽致。而年长几岁的大女儿,则在不断检视要带的衣服和包包等饰物,想着在不同的地方拍照要有不同的风格。她的关注点,其实已经在如何美丽了,爱美也是女孩子的天性,跨入初中的大女儿,时刻都在关注着自己的形象,少女的一颦一笑,都在她的脑海中谋划和演绎。寻找快乐、展现美丽,这两点大概可以概括为旅行的原始意义。而对于我们大人来说,旅行还有着放空的价值和体验的意义,来到陌生的城市,看到不同的风景,体验别样的生活方式,寻觅生命中的另一种可能,这大概就是时人讲的“诗与远方”吧。
高铁上吃吃东西,聊聊天,听听音乐,小睡一会,优哉游哉,七个小时并没有觉得有多漫长,下午就到了泉州,入住泉州酒店。酒店就坐落在泉州鲤城区,老牌的五星酒店,设施略陈旧,房间也狭小,但是地理位置非常好,出门就是中华路和东西街,算得上是来泉州入住的不二之选。酒店装修风格复古典雅,有种岁月沉淀的厚重感,服务也很好,除了传统的水果投喂之外,还有中山路附近的手绘地图奉上,附上了景点、路线和美食地图,温馨又贴心。大年初一当晚酒店还在大堂表演了泉州著名的提线木偶戏,两娃上台与手艺人合影,体验了泉州这项闻名遐迩的表演技艺,也算收获满满。
 “半城烟火半城仙”,用这句话来形容泉州,可谓恰如其分。人间烟火已不存疑,姜母鸭、牛肉馆以及醋肉,都是泉州最有名的美食,导致街头巷尾太多山寨,但是口口相传的还是忠记番鸭和阿秋牛肉,因为过年的缘故,这些平时顾客盈门的名店都没有开门,导致兜兜转转,都没有一尝美味,而在西街尽头买到的冒牌洪濑鸡爪,让人大跌眼镜。由此我也在想,知名品牌的保护与传承,确实需要地方政府花更多的心思,否则让顾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多少有点煞风景。但这并不影响泉州美食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比如我走了20分钟、又排了一个小时队才吃上的水门国仔米线糊,盛名之下确实不凡,米线糊加上大肠猪肚、酥肉香肠和蟹肉大虾,鲜得眉毛掉下来。以前一直认为我们江南的油条豆浆是绝配,没想到油条配上海鲜风味的米线糊,并不输江南味道。泉州烟火气,于此可见一斑。
而“半城仙”之谓,从那些遍布街头巷尾的寺庙道观宫堂,以及或远或近或浓或淡的香火味,让行走在泉州的我更加感同身受。开元寺正厅外一联让人印象深刻:“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这个既不对仗也不押韵的楹联,口气之大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后来网上一搜更是大吃一惊,这句话竟然出自南宋大儒朱熹。泉州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是历史上河洛人衣冠南渡的重要之地,儒学至圣前有孔子,后有朱子。朱子这么评价泉州,自然有他的道理。开元寺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年间,自有一种盛世气度,大雄宝殿抬头可见五尊金身佛俯视众生,殿内的24尊飞天乐伎头顶彩冠,冠与横梁相连为一体,颇有“欲戴其冠,必受其重”的禅意,佛教的教义浸润了人性的法则。
如果说开元寺是泉州宗教的定海神针,那么星罗棋布的寺庙道观公堂则是泉州宗教的星汉灿烂。三步一庙宇,五步一佛堂。走在泉州街头,根本不需刻意探寻,就能与各种宗教文化不期而遇。与开元寺隔街相望的基督教泉西堂,以及供奉妈祖的天后宫、涂门街的关帝庙、清净寺,东边的承天寺、元妙观和中山路泉南堂等,方圆一两公里,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甚至印度教,10多种宗教曾在泉州汇聚,交相辉映、和谐共处。马可·波罗称为“光明之城”,基督教修道士鄂多立克誉为“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清净寺是最早的伊斯兰教寺院,草庵是全国仅存的明教遗址,对的,就是金庸笔下的明教!在我的印象里,没有哪座城市在21世纪的今天还能保留着如此浓厚和庞杂的宗教文化。一千多年间,宗教潜移默化到古城的每一处,成就了泉州“世界宗教博物馆”“诸神人间办事处”的美名。
中华传统文化的儒释道,都能在泉州找到踪迹。儒家文化首推泉州文庙,这座文庙并不居于泉州中心,由此也可见泉州的兼容并蓄,她把最好的地段留给了外来宗教,而在城外铺陈出儒学的气度,“德侔天地,道冠古今”,这副大气的楹联让泉州文庙于闽南建筑风格中散发出道德文化。佛家文化首推开元寺,西塔仁寿,东塔镇国,东西双塔是泉州的象征,院中“万山第一”的石碑昭示了这座寺庙的雄心,还有闽南第一古刹延福寺,第一部金刚经的翻译之所、造化之地。道家文化首推香火鼎盛的关岳庙,关是关羽,岳是岳飞,两者都是忠肝义胆的典范,也是福泽后世的圣王,他们在世时重诺践诺,成王后也是有求必应,这样的秉性让前来祈福的香客长年累月摩肩接踵。除此之外,就是泉州城外的东南道教名山清源山,老君像倚山而坐,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道教石刻,真正是“老子天下第一”,这次因为时间关系没能一睹真容,留待下次。
除此之外,我们还去了洛珈寺,这座坐落于黄金海岸中的庙宇是南海观音菩萨的道场。神州有三处珞珈山,第一个就是大名鼎鼎的普陀珞珈山,相传观音大士先在珞珈山修身得道,后来才到普陀开辟道场,所以旧时凡到普陀拜观音的善男信女都必去珞珈山进香,有“南海普陀去烧香,不到珞珈烧半香”之说。还有一个是武汉大学的珞珈山,原名落袈山,可能指的是袈裟落下成为佛缘之地,成就了武大学子的人才辈出,小米的雷军就从武大走出。相较而言,泉州的洛珈寺年轻很多,20世纪末才奠基修建,然天王殿古朴庄严,圆通殿气势雄伟,于闽南古建筑风格中呈现一派祥和瑞气,整座寺庙如漂浮在海上一般,俨然仙境,堪称海上佛国,带着孩子坐了海上汽艇,虽然无比惊险,但看到近处洛珈寺又我心宁静,这大概就是宗教给人的心灵慰藉吧?
女儿在家看某卫视节目《跑男》的缘故,她们对时尚的把握早已超出了我这个与时尚绝缘的老爸。她们早早有了自己喜欢的明星,小女儿喜欢白鹿,书桌上还有一套她的影集,大女儿喜欢周深,还去看了他的演唱会。来泉州前她们就嚷着要像赵丽颖一样拍一组簪花照。宠娃的我立马补课,原来,正是因为影视明星赵丽颖在时尚杂志封面的簪花照,让蟳埔这个泉州晋江入海口的小村落成了最热的旅游目的地,蟳埔女、簪花围成了火遍大江南北的IP!所谓“簪花围”,就是把鲜花串成一圈花环,用簪戴在绾髻四周,一般中间插一根象牙筷子,这已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生戴花,来世漂亮” ,这句遍布蟳埔的广告语,被号称“移动的花园”蟳埔生动演绎,蕴含着人们对自身热爱的勇敢奔赴,以及对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
或许是明星的号召力不可抵挡,又或许是簪花的魅力亦是无穷,还没来得及到蟳埔,两个宝贝女儿在梧林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她们的簪花拍照之旅。梧林是坐落在晋江的一片历经600多年的传统村落,这里有100余幢传统的闽南古大厝,也有中西合璧的番仔楼,还有异域风情的洋楼等风貌建筑。置身其中,宛若步入一座鲜活的村落式建筑博物馆,传统文化的前世今生深藏在每一寸砖瓦间。一间间覆盖红砖瓦的洋楼大厝,也如一册册摊开的线装古书,静静铺展在蓝天白云下,无声记录着一部闽籍华侨创业史。摄影师很是专业,带着女儿走屋穿巷,我跟着边拍照,边欣赏这些很是壮观的院落,险些迷失在这迷宫一样的古厝间。女儿们拍出来的照片效果很好,簪花的鲜艳,服饰的精美,再加上作为背景的古厝与院落,散发出既现代又古典的气息。我制作了一个视频发在朋友圈,收到了不少好友点赞。我想,这既是女儿的美丽使然,更是簪花与古厝的魅力使然吧!
到了蟳埔村,全是簪花店,化妆服饰簪花拍照一条龙,已然成为一个产业,招揽生意的很多,人多车多,秩序管理比较混乱,我们转了一圈便草草离去。吸引我的并不是那些簪花店,而是在街上摆摊卖海蛎和海鱼的小摊,摊主是清一色上了年纪的蟳埔女,清一色头戴鲜艳的簪花围,清一色在那里割海蛎肉,长长的摊位甚是壮观,仿佛是福建渔人向海而生的注脚和辛勤劳作的铺陈。看到朋友圈也有人在蟳埔,发了一张一个头戴簪花的蟳埔女在海滩捉蚌蛤、挖海蛎的照片,照片是航拍的俯视视角,背后是波涛漫卷的大海,海滩上劳作的蟳埔女,既渺小又鲜艳,手里是一大盆海蛎,照片艺术对比感非常强烈,给了我深深的震撼。闽海渔女是福建曲折海岸线上最美丽的风景,她们是海的女儿,是花的传奇,是渔家守望者,正是有了她们,万千福建男儿安心下南洋、闯世界,创造了侨乡神话。
泉州有美丽的外在,有历史的沧桑,也有文化的内核,更有奋斗的基因,泉州之行让我十分好奇于她身上的这种质素。我看到国家地理中文网这么评价泉州:“仿佛有比其他地方更强的记录和讲述自身历史的能力。历史在这里不仅仅是一种过去的存在,而是通过家族和庙宇的祭祀活动,与每个人缔结了血肉的关系。走进泉州,便如置身在历史之流与生动的文化脉络中。”《元气泉州》评价更是生动:“如果每座城市都是一本书,那么大多数城市是词典,泉州则是一本《辞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从来都不在博物馆里,而在寻常生活的一呼一吸中。它的古老并不流于形式和物件,而是一种至今犹存的气质。”这种气质可以在泉州籍台湾诗人余光中诗中找到答案,诗人阔别数十年后回到故乡重走洛阳桥,写下了长诗《洛阳桥》,诗的头四句是:“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简直可比肩《乡愁》了,这也是泉州的魅力赋予。
厦门,泉州,加上去年春节期间到过的福州,福建这三座知名城市既有不同侧面又各有突出特点。作为省会城市的福州,既有三坊七巷的历史印迹,也有平潭岛上的村落风光;作为海滨城市的厦门,既有中山路的繁华都市,也有鼓浪屿的浪漫旖旎;作为声名鹊起的网红城市,泉州用经年累月的宁静,换来声名远播的震耳欲聋,半城烟火半城仙,确实名不虚传。如果说福州是个老成持重的中年人,厦门是个时尚妖娆的女子,那么泉州就是个曾经家道中落又很争气创业的小伙,让人平添几分倾慕和向往。
春节期间,当我登上天台看到双塔矗立,西街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历史的静默与现代的喧闹和谐共存的时候,当我们一家在大年夜因为没有订餐,踌躇街头彷徨不知所往,最后被中华路街头一家小店收留的时候,当我和妻被关岳庙拥挤的善男信女挤得万分焦灼,却很快在街巷一家茶馆寻得一份闲适的时候,我想这就是泉州!这次的春节假期之旅,让我对泉州的印象无比深刻了。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