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太湖梅花节 入山无处不花枝

发布:2025-02-15 09:08    来源:长三角时讯
梅花是中国名花,通常是在冬春季节开放,与兰花、竹子、菊花一起被列为“四君子”,也与松树、竹子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梅花原产于中国,后来引进到了韩国、日本,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
吴县自古就是我国著名的探梅胜地,环太湖的西山、东山、光福三大景区,共有梅林近3万亩,历代帝王将相,特别是康熙皇帝先后三次,乾隆皇帝共六次到吴县太湖探梅赏梅,历代文人墨客,像白居易、陆龟蒙、皮日休、范成大、唐寅等人,也在此留下许多咏梅佳作。苏沪一带不但种梅、爱梅,而且自古就有春天探梅赏梅的习俗。在吴县环太湖地区逐渐形成了以光福邓尉“香雪海”、洞庭西山“鸡笼梅雪”等为代表的赏梅佳境。
在西山,种梅历史始于汉唐,盛于南宋,当时宋高宗南渡,大批北方难民来西山落户。由于梅树易种易管,收入稳定,人们多以种梅为生。千百年来,梅林几度起落,但种植遍及西山,可谓是“望衡千余家,种梅如种谷”。每年早春时节,一进入西山岛,沿途湖畔山岗,漫山遍野的梅花竞相开放,雪白一片,人入林中,如同进入花的海洋,“入山无处不花枝,远近高低路不知”。
西山林屋梅海,环山数千亩,面积之大,占地面积有300亩;梅树种类之多,有上百种;最主要的分为两种:果梅和花梅。果梅就是我们平常所见的白色梅花,叫江梅。是林屋梅海的骨架子,种植的数量达到了总数的八成左右,只有这白色的梅花才能开花结果,因此将其称为“果梅”。它的果实也就是梅子,直接吃的话味道极其酸涩,一般都将其制作成各种蜜饯食品,如:脆梅和话梅。而花梅,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各色梅花,花期一过,就慢慢开始凋谢。
近年来,为了将丰富的梅文化资源推向市场,承袭发展江南早春探梅赏梅的习俗,在每年的2月左右,梅花盛开之时,这里都会举办盛大的“中国苏州太湖梅花节”活动。届时,登临林屋山,放眼山下万亩梅海,白浪翻滚,暗香浮动,凝若积雪,蔚为壮观。“林屋梅海”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赏梅基地,以及梅文化研究活动基地。
在林屋山的西南方,为高耸的缥渺峰,每当夕阳西下,高大的山峰,遮挡夕阳的余辉,使晚景早早来临。此时,在此处远观太湖,烟波渺茫,水天一色;近看山下,掩映在绿树林中的山村,家家户户的烟囱里升起的炊烟,随风飘拂,如云如雾;暮蔼沉沉,笼罩整个山谷。这就是西山著名胜景之一的“林屋晚烟”。“林屋晚烟”四字刻于民国初年。
据李弥大《道隐国记》载:“……岩观之前,大梅数十本,中为亭曰‘驾浮’,可以旷望,将凌空而蹑虚也……”南宋的驾浮亭早已湮灭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而今,一座更为恢宏的驾浮阁已矗立于林屋山顶。成为林屋洞景点的标志性建筑。
驾浮阁,占地约2亩,高达24米,矗立于高台之上,明三暗五层,呈八角形状,楼阁红栏赤柱,琉璃作顶,重檐攒尖,翘角飞檐,尤显气宇轩昂。阁上高悬的横匾所书“驾浮”二字,为苏轼字体,字迹端庄平正,遒劲有力。
驾浮阁与国内其他著名楼阁相比,具有其独特之处。它不是建在地上,而是矗立在12根基柱之上,为真正的空中楼阁。建阁之初在平整山顶时,发现薄土之下竟是大片太湖石林。为保留这片难得的太湖石林,特意在湖石周围竖起12根巨柱,将广达300平方米的整块太湖石林包在楼阁之内,再在石柱上建起驾浮阁。此乃国内外楼阁史上的一绝,恐怕举世无双了吧。
登上驾浮阁,有“驾天马驰骋万里,似浮云遨游天地”之意境,既可眺望东西二山湖光山色,又可俯视山下万亩梅海,实为登高览胜、观花赏梅的最佳处。
在每年来看梅花可以分为三步,称为“三部曲”,即探梅、赏梅以及咏梅。每年初春第一次来是为了探梅,因为每年的气温有所不同,梅花开得有早有晚,所以要来看看梅花有没有开,开了多少。第二次来,因为时间掌握得差不多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赏梅。第三次,由于看到梅花开了,经历了严寒的冬天,所以以前的文人雅士看到这些景致写下了许多赞赏梅花的诗篇,称为“咏梅”。北宋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毛泽东的《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园内最有名的一株梅树,就属在梅园大门那里的那棵皱瓣绿萼梅了。最可人之处就是一个“早”字。它是整个梅园里开得最早的一株梅花。它的花萼是水绿色,树冠呈圆馒形,饱满丰腴,最适合清晨和黄昏观赏。
梅园在近几年的发展之中,不断引进新的赏梅种类,开渠引流,培植养护,才能欣赏到如此规模和色彩缤纷的多姿梅海。由于是在一些老树上嫁接,因此能看到一棵梅树上有多个花色的花苞。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