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板声里寻古韵 水袖翻飞传新声 昆曲艺术大家王芳 手眼身法步传非遗

发布:2025-04-30 05:55    来源:长三角时讯
近日,在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槟榔路校区报告厅内,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悄然拉开帷幕。檀板轻敲,如珠落玉盘;笛声悠扬,似清风拂面,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王芳老师携“昆腔悠远 苏韵流芳”主题讲座走进校园,为近千名师生带来了一场穿越六百年时光的艺术之旅,让古老的水磨调在校园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艺术大家亲临,开启非遗文化之门
王芳老师,这位两度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艺术家,在昆曲和苏剧领域造诣深厚。她以“讲演结合”的独特形式,瞬间吸引了在场师生的目光。讲座伊始,王芳老师便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为同学们讲述昆曲和苏剧的发展历程。从六百年前昆曲的起源,到如今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和苏剧承载着江南地区的文化记忆和艺术精髓,宛如两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流淌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
在讲述过程中,王芳老师还巧妙地融入了许多历史典故和名人轶事。她提到,昆曲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众多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纷纷参与到剧本创作和表演中。汤显祖的《牡丹亭》、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经典剧目,不仅在舞台上大放异彩,更成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文人雅士齐聚一堂、共赏昆曲的繁华时代。
 
经典剧目展演,领略艺术独特魅力
为了让同学们更直观地感受昆曲和苏剧的魅力,王芳老师带领团队现场表演了经典剧目。首先登场的是苏剧《十五贯·测字》。舞台上,丑角娄阿鼠单脚独立,双手蜷缩胸前,眼珠滴溜转动,将这个狡黠、贪婪的小丑刻画得入木三分。而女老生饰演的况钟则沉稳大气、机敏过人,与娄阿鼠形成了鲜明的形象对照。两人精彩的对手戏,将正义与邪恶的交锋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同学们看得目不转睛,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
紧接着,昆曲经典折子戏《牡丹亭·游园》精彩上演。杜丽娘一出场,便惊艳了全场。她的水袖似春云舒卷,轻盈飘逸;指尖如兰瓣轻摇,婀娜多姿。随着悠扬的曲调,杜丽娘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闺中心事,化作满台流动的诗画。明明舞台上空无一物,但在同学们的眼中,却仿佛看到了满园芳菲,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这种以虚写实、以形传神的艺术表现手法,正是昆曲的独特魅力所在。
 
沉浸式教学,触摸古老艺术温度
除了精彩的表演,王芳老师还采用了“手眼身法步”的沉浸式教学方法,让同学们亲身体验昆曲的魅力。她邀请同学上台,从最基本的站姿、手势教起。老师们握着学生的手腕细细调整,反复比对,耐心地纠正每一个动作。同学们学得十分认真,虽然动作还有些生疏,但眼神中却充满了对昆曲的热爱和向往。
在学习兰花指的过程中,同学们遇到了不少困难。有的同学手指僵硬,怎么也摆不出优美的兰花形状;有的同学动作不够自然,显得有些笨拙。但老师们并没有丝毫的不耐烦,而是一遍又一遍地示范,鼓励同学们大胆尝试。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同学们逐渐掌握了兰花指的要领,手指变得柔软而灵动,仿佛真的变成了一朵朵盛开的兰花。
 
互动高潮迭起,传承火种悄燃
互动环节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同学们争相上台,积极参与到各种互动活动中。有的同学模仿演员的表演,惟妙惟肖,引得大家哈哈大笑;有的同学则向老师请教更多关于昆曲的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有同学好奇地问王芳老师:“学习昆曲是不是很难?”王芳老师微笑着回答:“学习昆曲确实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但只要你热爱它,就一定能够坚持下去。昆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有责任将它传承下去。”
在互动过程中,同学们不仅学到了昆曲的表演技巧,更深刻体会到了昆曲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昆曲中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词,都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通过学习昆曲,同学们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文化的大门,领略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校方高度重视,共筑传承之基
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一直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先后获得“江苏省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教育部“全国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称号。此次活动,由苏州市委宣传部等四家市级单位主办,属于优秀传统戏剧(昆曲、苏剧)未成年人美育工程,同时也是星湾学校跨学科系列课程《遇见苏州之遇见园林中的画境》和《星湾大讲堂·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之一。
学校党委书记谢剑雄代表学校致辞,他对王芳老师及团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谢书记表示,昆曲和苏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苏州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学校希望通过举办这样的活动,让同学们近距离接触和了解非遗文化,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同时,学校将继续加强艺术教育,为同学们提供更多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让非遗文化在校园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谢剑雄书记现场填词一首《满庭芳·曲韵兰馨》:“水磨腔圆,海棠初绽,画堂莺啭新声。红牙按拍,素手引云旌。一霎霓裳影转,依稀见、梦境分明。凝眸处,绿肥红瘦,春色正盈盈。含情。当此际,梨园旧谱,玉笛新盟。漫赢得、梅边三叠清名。最是江南韵致,都付与、月殿风亭。星湾醉,清芬大雅,余响绕雕楹。”并向王芳老师赠送墨宝“曲韵兰馨”,表达对艺术大师的崇敬和对文化传承的深切企盼。
 
星湾学子感悟,传承责无旁贷
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纷纷写下自己的观后感,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昆曲和苏剧的热爱以及对文化传承的深刻认识。
仉婧妍同学在观后感中写道:“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昆曲艺术里,爬楼梯的步态、身段、永远关紧的膝盖,都极尽美感;打哈欠和表现醉态时,从头到手指尖都是满满的戏……不同人物相同动作的表演又各有千秋。旦行中,孕妇(如李三娘)走路应全脚掌贴地,是沉稳的已婚女性;未出阁的小姐(如杜丽娘)表达好感,头和眼神已转过去,手指尖却还在延伸,向前探,含蓄而灵动……昆曲以极高的艺术性著称,而艺术最令人感动的,恰恰是其中流露的‘地气’,这或许正是‘底蕴’的由来。”她从昆曲的表演细节中,感受到了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昆曲独特的艺术魅力。
丁文烨同学则表达了对昆曲和苏剧传承的责任感:“六百年辉煌历史,数辈人动情歌吟。是苏剧短促而富有节奏的唱腔,也是昆曲温婉而饱含深情的曲调,‘百戏之祖’永远值得期待。台上既有声情并茂介绍昆曲的艺术家,也有努力钻研的新接班人。字正腔圆的吐词,表现出他们扎实的基础;灵动丰富的神情,充盈着他们对文化的自信。如此灿烂的昆曲,唯有传承能让她永不消逝;如此动人的苏剧,更需要我们年轻的血液为她注入新的活力。”他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要用自己的行动为昆曲和苏剧的发展贡献力量。
孙泽庭同学从讲座中领悟到了传承的真谛:“王老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配合优美的动作,向我们传递了许多专业的戏剧知识。老师们的精湛表演,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独特意蕴,传承不是简单的技艺复刻,更是一种精神文明的不朽延续,而真正的美从不喧嚣,它只是静默地流淌在时光褶皱里,等待被点亮的时刻。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可以少一分浮躁,多一分宁静,以不迫的态度面对漫漫人生路!”他明白了传承不仅仅是对技艺的学习,更是对一种精神文明的延续,要在传承中汲取力量,以更加沉稳的心态面对生活。
黄炫翕同学对活动中的互动环节印象深刻:“昆曲大咖王老师和她的团队走进校园,为我们带来了昆曲与苏剧的讲座。讲座中,她用朴实的语言介绍了戏曲的魅力,并带我们欣赏了《十五贯》《牡丹亭》。我深感传统艺术的韵味,王老师和演员们还亲授几种经典动作,如学兰花指,但我的手指总像倔强的树枝,怎么都摆不出老师那朵优美的兰花。整个活动令我对昆曲和苏剧产生了浓厚兴趣,心中充满敬意,也让我明白了传承文化的重要意义。”他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了传统艺术的魅力,也更加坚定了传承文化的决心。
程诺同学在观后感中表达了对传统戏曲的赞美和对传承责任的担当:“有幸聆听昆曲、苏剧艺术讲座并现场欣赏昆曲片段。《十五贯》里况钟与娄阿鼠的对手戏扣人心弦,演员借细腻表演展现正义与邪恶的交锋。《牡丹亭》则满是浪漫诗意,婉转的唱腔和柔美的身段,将杜丽娘的情思娓娓道来。通过艺术家王老师灵动的讲述和教学,昆曲演员们丰富高超的表演和幕后老师们演奏的婉转音乐,我领略到传统戏曲独特的魅力,深感传承弘扬它们,我辈责无旁贷。”他认识到,传承和弘扬传统戏曲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责任,要积极行动起来,让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非遗传承之路,任重而道远
一个小时的活动看似短暂,却在同学们的心中播下了传承非遗文化的种子。昆曲和苏剧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然而,在当今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传统戏曲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观众群体的老龄化、传承人才的短缺等。
此次昆曲、苏剧进校园活动,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通过将非遗文化引入校园,让年轻一代近距离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传承意识。同时,学校也可以通过开展相关的课程和活动,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培养后备人才,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非遗文化能够走进校园,走进人们的生活。政府、学校、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古老的昆曲和苏剧在时代的浪潮中继续传承下去,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非遗文化的传承之路将越走越宽广,六百年的水磨调“曲韵兰馨”将永远在中华大地上飘荡,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生动写照。让我们携手共进,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书写出更加辉煌灿烂的文化篇章。
(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供稿)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