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古韵润心田 非遗薪火传校园

发布:2025-10-13 19:43    来源:长三角时讯
金秋时节,凉意渐浓,校园的教室里却涌动着文化的暖意。近日,少年宫精心策划的“紫砂泥冰箱贴制作”非遗课程走进辖区小学,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沉浸式的传统文化体验。这场以紫砂为媒、以技艺为桥的课堂,让孩子们暂时放下课本,在指尖与泥土的交融中,感受非遗技艺的千年温度,在心中悄然播下文化传承的种子。
“同学们看过来,我手中这捧紫砂泥,可不是寻常的泥土。”课堂上,有着十年紫砂技艺教学经验的少年宫张老师,举起分别装着紫泥、红泥、绿泥的托盘,声音温和却充满感染力,“它有个诗意的名字叫‘五色土’,是江苏宜兴特有的珍贵原料,每一粒泥砂都经历了大自然千百年的沉淀与孕育。”说着,张老师将不同色泽的紫砂泥分发给孩子们,让大家亲手触摸感受 —— 紫泥细腻如脂,捏在手中温润丝滑;红泥带着细微砂粒,却不显粗糙,反而多了几分质感;绿泥色泽清新,触感软糯。孩子们好奇地凑近鼻尖轻嗅,还不时与同桌交换泥料比对,眼中满是对这门传统技艺的好奇与向往。在触摸与聆听中,“紫砂文化”不再是课本上抽象的文字,而是变得可感、可触,渐渐在孩子们心中清晰起来。
制作环节一开启,原本安静的教室瞬间变成了充满创意的“非遗工坊”。本次课程以“卡通形象” 为创作主题,贴合孩子们的兴趣。张老师首先拿起擀面杖和紫砂泥,现场演示制作步骤:她先将泥料揉成均匀的圆球,再用擀面杖轻轻擀压,一边擀一边讲解“力度要均匀,泥片厚度保持在0.5厘米左右,这样冰箱贴既结实又轻便”;接着,她用圆形模具压出卡通形象的头部轮廓,再用小刻刀细致修整边缘,随后取少量泥料捏出耳朵、眼睛等部件,用牙签轻轻固定在主体上。短短十分钟,一块普通的紫砂泥便变成了一只憨态可掬的小熊雏形。
看着老师娴熟的操作,孩子们早已按捺不住兴奋,纷纷拿起自己的泥料动手尝试。有的孩子专注地将紫泥压成玉桂狗的圆耳朵,指尖轻轻捏出弧度,生怕破坏了形状;有的小心翼翼地用刻刀在红泥上刻出凯蒂猫的蝴蝶结,连纹路都力求精致;还有的孩子别出心裁,在青蛙造型的腹部贴上一块圆滚滚的泥团,笑着说“要给青蛙做个‘小肚腩’”。指尖翻飞间,原本毫无章法的紫砂泥渐渐有了鲜活的模样——有眯着眼睛的兔子、举着棒棒糖的小猪,还有戴着帽子的小恐龙。制作过程中,孩子们遇到难题也不慌张:有人忘记怎么固定泥片,便举手向老师请教;有人觉得自己捏的耳朵不对称,便和同桌互相探讨调整方法。课堂里没有喧闹,只有此起彼伏的“老师,您看这样可以吗”“我帮你修修边缘吧”,满是专注与欢喜的氛围。
当一个个带着童趣的紫砂冰箱贴在手中成型时,孩子们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有的孩子捧着自己的作品左看右看,轻轻吹掉表面的浮尘;有的将作品贴在脸颊旁,感受泥土残留的手心余温,脸上满是亲手创作的成就感;还有的孩子主动向老师展示作品,骄傲地介绍自己设计的卡通形象故事。这看似简单的揉捏、塑形过程,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与空间创造力,更让“非遗”二字彻底“活”了起来——它不再是博物馆里遥远的展品,也不是书本上陌生的名词,而是能亲手触碰、用心创造的文化印记。在不知不觉中,文化认同的种子悄悄扎根在孩子们心底。
下课铃声响起时,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捧着尚带温度的紫砂作品走出教室。午后的阳光洒在他们带着笑意的脸上,也照亮了作品上灵动的卡通形象——紫泥做的小熊、红泥捏的凯蒂猫、绿泥塑的青蛙,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这些小小的冰箱贴,或许技法尚显稚嫩,细节不够完美,却承载着孩子们对非遗文化最纯粹的认知与热爱。而这堂短短九十分钟的非遗课,就像一颗小小的火种,在孩子们心中悄然点燃了文化自信的火苗。未来,这火苗或许会慢慢生长,成为守护传统、传承非遗薪火的参天大树,让紫砂古韵在新一代的手中,继续温润更多人的心田。 (苏州三元实小供稿)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