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江山入画图

发布:2025-03-14 19:37    来源:长三角时讯
文/顾国培
多年前参观北京中华世纪坛,这是国家为迎接新千年而建的重要工程,记录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其中用文字记载了7000多条重大历史事件,用浮雕镌刻了56个民族的象征图饰,用青铜铸造了40尊中华文化名人,并将中华文化用数据存储的方式永久封存,印象深刻的是年轻的讲解员用充满想象力而又自豪的语言说到,有了这些封存的数据,就算有一天地球毁灭,未来星球的生物也将通过这些数据,了解在这个蔚蓝星球上曾有中国和中华文化。
讲解员的话引起了我的思考。恐龙大概只有动物的本能,它们毁灭前没有留下任何文化印迹,所以今天人类只能通过化石来探索和想象侏罗纪时代的景象。而人类凭着极强的适应能力和思考能力,经过长期的进化,拥有了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极为发达的文化叙事能力,对!正是文化的存在,让人类的发展拥有了一种历史纵深感。没有文化,人类的生存活动和创造就失去了传承的载体,人类可能也就与恐龙一样,只有生物活着的基本属性,而没有高级生物的创造力和思考力表达。不难想见,没有文化的存在,人类世界也将是汪洋大海、一片苍白。
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这四大人类古代文明的起点,分别衍生于两河、尼罗河、印度河和黄河流域。水是生命的起点,水本身是没有生命的,但水孕育生命,而时间也像水一样流逝,这些孕育生命的河流依然奔涌流淌,唯有诞生于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成为四大古文明唯一绵延至今不曾断绝的人类文明。中华民族这一骄傲族群,在文化和文明的接续传承中,演绎了跌宕起伏而又风云激荡的历史风云,创造了博大精深而又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涌现出才华横溢而又个性鲜明的中华英才。李白在《春夜宴桃李园序》中浩叹:“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俯仰天地,万寸光阴,如果没有文化的传承,就如人生的漫漫黑夜,无所凭依。
而让中华文化流传至今的载体,我觉得不外乎有二:一是文字,二是图画。一般认为,文字更能说清历史发展与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且可以加入撰写者的主观色彩,让文化叙事更为生动,而图画则显得直观,能够让人一目了然。两者各有优点,图画也有着自身的显著优势。从起源来说,文字也是从图画发展起来的,甲骨文首先就是一种象形文字,是古人基于对日月山川鸟兽树石的形状进行的记录,后来才形成了发达的文字系统,此其一;其二,真要是有一天世界毁灭,未来生物并没有相同的文字系统,不会看到文字就能弄懂文化。就像现在地球上这么多国家,也是各有各的语言系统,这也是导致族群观点性格不同乃至时有冲突的原因之一。而大家对于画面的感觉则是相通的,所见即所感,这大概可以视为画面在文化传承方面优于文字的一个方面。其三,图画可以助力文字的发挥,两者可以相得益彰。最有名的就是范仲淹未去岳阳楼,只看到了岳阳楼图却写成了《岳阳楼记》,苏东坡看到了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而把大小孤山入诗,这大概可以说是最早的看图作文了。
中华绘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承载。绘画不仅是一个艺术门类,更具有一种教化功能。通过图画,展示山河壮丽和民生百态,进而舒展历史风云,教化黎民百姓,成为绘画这一艺术门类的独特作用。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我认为此言得之!绘画与文字一样,也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成一家之言、万象之书的重要艺术门类,画的过程与技法、画的内容与功用,集中体现了中华儿女的审美观念和修身养性的道德规范,集中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思想追求乃至中华文化的历史变迁,简言之,绘画不为小技,殊为大法。
悠悠中华文化,绵延传承五千年,如果要选一组代表性的图画来说明,我首选北宋的两幅名画:《千里江山图》和《清明上河图》。北宋给人国力孱弱的印象,却堪称中华文化的高峰。纵观中华封建历史,没有哪个朝代能够如此文化昌盛,那是士大夫文化孕育兴起并群星璀璨的年代。由唐入宋的50多年里,经过了后人称为“五代十国”的历史阶段,朝代的更迭必然意味着战争和杀戮、流离和失所,诗意的概括下掩盖了怎样的兵荒马乱?所以,宋朝的重文传统肇始于宋太祖宋太宗,赵氏两兄弟一人“陈桥兵变”,一人“烛影斧声”,得到了武力的红利也严防武力的反噬,抑武重文成为他们的执政选择,发展至在位时间最长、性格温懦的宋仁宗朝,天时地利人和,达到了封建文化的高峰,而到了宋徽宗更是亲自下场,“能书擅画,名重当朝”,书法创立“瘦金体”,绘画开创“工笔画”,成为了文艺皇帝的古今一人。《千里江山图》和《清明上河图》,就诞生在宋徽宗时期,而且就诞生在宋徽宗身边。
作为中国古代十大名画之首的《千里江山图》,尽展中华大地的山河壮丽、富丽妖娆。《千里江山图》之所以壮阔宏伟,我认为有这样几个方面:首先它是一篇长卷,长度近12米,竖起来有几层楼那么高了,可以想见其气势,全画以连绵的山势为主体,既有幽岩深谷、高峰平坡,又有流溪飞泉、渔船舟夫,“咫尺有千里之趣”。其次是色彩的富丽堂皇,用的是北宋宫廷最热衷的青绿山水,青绿之色自有一股皇家气派,难怪2008年奥运会开幕以及2013年春晚的《只此青绿》,开篇即惊艳,这样的颜色是中式的,所以也是世界的,千年之后还在引领时代风潮。第三是全画的视角非常独特,既不是俯视,更不是仰视,我想更多的是一种傲视,这里的傲,是一种对拥有大好河山的骄傲之情,你看主峰高耸入云傲视群雄,群峰逶迤绵延环绕,像极了帝王与群臣,江山与社稷的关系,堪称宋朝的“航拍中国”,难怪宋徽宗看了之后也被震撼到了。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画作的作者王希孟。王希孟是个少年天才,8岁以画闻名,12岁召入宫廷,“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宋徽宗自己是个艺术的宗师,看出来王希孟的天纵才情,亲自教授绘画技法。有了宋徽宗这样的顶级名师手把手地指导,王希孟在18岁的时候,终于创作完成了12米长卷《千里江山图》。18岁,所有的人生机能都是最好的时候,所以能把他看到的、想到的都入画;18岁,他没有取舍的动机,只有奋进的姿态,尽全力画一幅画以报答皇帝老师的知遇之恩和教授之功。完成这一幅画后不两年,他就去世了。仿佛他人生的使命,就是为了画这一幅画而来,而他生命的长度,就凭着这一幅画而永恒了。这幅画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元代著名书法家,也是此画的收藏者之一溥光在卷后题跋中赞道:“古今丹青小景,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陈丹青评价说:“《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山水画史的一场意外,一份孤立的文献。”
光有河山,不够生动。河山是载体,人民才是主角。比王希孟年长十余岁,与王希孟同为宫廷画师的张择端,在绘画这件事上要比王希孟稳健得多。他早有画名,亦有很多代表作,但最具价值和最富盛名的,还是在他40岁左右时创作并呈给宋徽宗的《清明上河图》。它采用全景式的构图和散点透视的方法组织画面,以近5米的长卷,以800余人、近百牲畜、百余座桥,近200棵树木、20多艘船的丰富内容,通过郊野风光、汴河两岸、街市商贸三个篇章,生动描绘了12世纪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繁华。构图之精,内容之丰,人物表现之生动,均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但真正让这幅画入选十大传世名画,还是因为它的现实意义。
《清明上河图》既是一幅北宋风俗长卷,也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史诗。清明,不是说清明节,而是清明之世、繁华之时。历经仁宗多朝的繁荣,宋徽宗时期,政权已经岌岌可危,辽、金、西夏接二连三地入侵,各地农民不断起义,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危机四伏,不久之后就是“靖康之变”,徽钦两宗被北方的金朝所掳,成了亡国之君。在这个时候创作《清明上河图》,并不是粉饰太平,而是以“汴京盛时伟观”的画面,唤起人们的上进心。这个时候,画卷就比文字要直观得多,却也委婉得多。说直观,是因为旧事繁华就在昨日,历历在目;说委婉,是因为忠言毕竟逆耳,搞不好就会有杀身之祸,而画画就好多了。虽然北宋最后亡了,但这并不妨碍《清明上河图》的艺术和现实价值,张择端画尽了人间烟火,世间美好,如果让我选一个朝代去穿越,我想就选宋朝、就选汴京,不要汉唐的厮杀,不求大唐的华丽,也不理明朝的那些事,更不喜满清的文字狱,就要回到宋朝,去西街沽一壶酒,看一会画,不愠不火,岁月静好。汴京的繁华和汴河的日常,当成为古今执政者的理想国。
如果说《千里江山图》是锦绣山河的颂唱,那么《清明上河图》就是世俗繁华的史诗。为什么都是宋朝的?因为秦汉是封建一统的起点和探索阶段,出现的面孔要么是太肃杀,世界还在打打杀杀中,要么还是太懵懂,一切都在建章立制中,真正的绘画等艺术起于隋唐。唐朝虽是封建社会第一个堪称完全盛世的朝代,“贞观之治”也比“文景之治”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都要上一个档次,但盛世的到来突如其来,好像没有准备,一切显得猝不及防,盛世充满了过犹不及的富丽堂皇,以胖为美的丰腴和艳丽浮奢的舞姿让盛世显得有点用力过猛了,大唐威仪可能更多的是皇室贵族的专利,多了“王谢堂前”的高慢,少了“寻常人家”的日常。明朝更像是异族侵入前的休整和回光返照。唯有大宋,厌倦了杀伐征战,远去了鼓角争鸣,整体的国家气质是仁宗的,整体的艺术水准是徽宗的,边疆的战事是以和为贵,于民的政策是休养生息,社会的节奏不紧不慢,而其实是中华文化和艺术水准的高原高峰。
除了江山社稷,以及百姓生活,人还是要有追求的,由山水而人文,由物质生命而精神价值,所以,还有一幅名画不得不提,那就是元朝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黄公望的一生简直就是人生励志的典范。他是常熟人,原名陆坚,因其聪慧被浙江的黄氏所收养,“黄公望子久矣!”所以取名黄公望,字子久。黄家经济阔绰,对黄公望悉心培养,黄诗词歌赋无一不精,不出意外将是学而优则仕的又一例证。然而一切貌似按部就班很顺利的时候,命运跟他开起了玩笑,首先是元朝一度废除了科举取士的政策,让满腹才华的黄公望报国无门,后来终于当上小书吏,又因为上司贪腐被牵连入狱!没当成父母官,反沦为监下囚,一般规律来说,黄公望的人生成功无望了。
但黄公望没有气馁,出狱之后,他看淡功名利禄,而寄情山水之间,五十岁再从头,他找到了自己的特长,开始修炼自己,开始游历山水,开始主攻画画。这就是黄公望的人生哲学,老天不会给你关上所有的门,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会找到那扇为你打开着的窗。画画就是黄公望的人生之窗,画画让他寻得了人生解脱之法,前半生追求的功名利禄而不得,反而失去了人生的大自在,四处游历醉心修行让他的心灵沉静下来。特别是拜赵孟頫为师之后,让他的画画技艺日益精进,他最终成为“元四家”之首,而其他三位在他默默无闻之时已经名满时代。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自己的节奏,我们不必着急赶路,成功一定会适时出现。
“山色阴晴好,林光早晚各。景固四时佳,于秋更勿略。”人生八十岁,黄公望开始创作《富春山居图》。他用七年时间,日夜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他运用炉火纯青的笔墨技法,将千丘万壑于笔端出奇,把重峦迭嶂在墨中渲染,把富春山水的秀丽挥洒得淋漓尽致,《富春山居图》可谓水旷、山远、林幽、石秀的全息式山水画卷,是黄公望水墨山水的扛鼎之作,也是我国历代山水巨制中的佼佼者,入列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此图浓缩了黄公望的毕生美学追求,是黄公望深情与富春江山水的对话与交融,富春江成就了黄公望,黄公望则不负富春江,富春山水成为一代文化学人的精神意象,也是中国文人苦心励志的心灵传奇。百年后的绘画大家沈周、董其昌都惊为神作,到了收藏家吴洪裕手里,更是爱不释手,临死前要焚烧此画陪葬,幸好被家人抢出来,断为两幅:一为《无用师卷》、一为《剩山图》。名画尚存,幸甚至哉!
从磅礴大地壮丽河山,到百姓生活烟火人家,再到文人气质人文精神,中华文化的内核和表征用这样三幅名画来表达,其实已经足够。可作为苏州人,我还是有一点私心,觉得还有一幅画,一定不能视而不见,那就是同样来自宫廷画师的作品,清代徐扬的《姑苏繁华图》。苏州,被红楼梦的曹雪芹誉为“最是红尘中一二等繁华富贵之地”,其实是中华富庶的代表之地。明清时期的苏州就是江南著名的大都会,这幅一开始名为《盛世滋生图》的作品,承袭了《清明上河图》的笔意,以长卷形式和散点透视技法,反映了当时苏州“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市井风情。画面自灵岩山起,由山下的木渎镇东行,过横山,渡石湖,入姑苏城,再自葑门出阊门外,转入山塘街,至虎丘山止。徐扬将此作进献给乾隆皇帝,自书跋语说:“有感国家治化昌明,超轶三代……幅员之广,生齿之繁,亘古未有”,是为“图写太平”,歌颂“帝治光昌”,虽然略显谄媚,但画是画得真好,把苏州的郊野之美、市井生活之貌生动描绘了,江南的苏州比之于中原的开封,从景致到繁华,那自然是更上一层楼了。如果说《清明上河图》是画家笔下的烟火人间,那么《姑苏繁华图》是中国社会的小康图景。看了这幅图,也就不难理解热爱文艺的乾隆帝为什么一直爱下江南了。
中华有名图,盛世更重光。这四幅旷世名画,历经千年还都各自安好,《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均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姑苏繁华图》藏于辽宁省博物馆,一分为二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剩山图》则存于浙江省博物馆。
某夜入梦,梦见很多很多年后,地球走到了其漫长生命的尽头,一群未来星球的高级生物在解码人类社会,他们惊叹于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其中多幅画作让他们啧啧称奇,画中有千里河山,有黎民百姓,有士人精神,有富贵繁华……千里江山入画图,百代绵延仍青绿!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