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忧后乐范仲淹

发布:2024-12-29 14:49    来源:长三角时讯
文 / 顾国培
说起北宋名臣范仲淹,最有名也给人印象最深的当然是那句千古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任何事情都不是无缘无故的,能引发范仲淹发出这句千古浩叹的,首先源自于他饱读诗书后的学士才情、学人风范,北宋可以说是历代封建王朝讲究君臣节义的巅峰,皇帝是真命天子,代表上天管理天下,为天下百姓谋福祉,臣子之职来源于天子之授,自当效命天子,以天下苍生幸福为己任,为皇帝分忧,从这个意义上说,虽然范仲淹说的天下实则指天子、皇帝,但是其心系百姓的情怀和胸襟值得千古传颂。同时,范仲淹抒发的这句话,其实也与他跌宕起伏的宦海沉浮密不可分。范仲淹从政之后三次被贬,第一次是因为得罪太后,第二次是因为得罪皇帝,第三次是因为得罪宰相,三次都是因为秉公直言,仗义执言,三次被贬出京,先后被贬蒲州、睦州、知州,好友分别赠言:“此行极光”、“此行愈光”、“此行尤光”,从能够直达天庭到异乡任职,这样的打击足可以让人心生怨言,但是范仲淹说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其君。”这是怎样一种高士风范?在朝为官则处理好政务服务好百姓为君分忧,远离朝廷心里没有半点不快,还日夜担忧皇帝的江山社稷。这样的忧乐情怀,让我们值得走进这位北宋名臣。
范仲淹具备了命运多舛、读书发愤、一朝成名的名士成长的典型路径。说命运多舛,是因为他两岁丧父,母亲改嫁,那些寄人篱下的岁月,其间艰辛不足为外人道,但想来亦能感同身受。《宋史?范仲淹传》评价他:“少有志操。”描述他求学之艰道:“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他的这股苦学的劲头,直接催生了一个成语:断齑画粥,与凿壁偷光、囊萤夜雪一道,成为艰苦求学、发愤读书的代名词。宋?释文莹《湘山野录》载:“范仲淹少贫,读书长白山僧舍,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两块,断齑数十茎啖之,如此者三年。” 就是每天煮一盆粥,等粥凝结,用刀把它切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蘸着酱菜醋盐吃,读书之艰苦可见一斑。在应天府求学数年寒窗生涯后,范仲淹已博通儒家经典的要义,更培养了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宋人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记载:“范文正公微时,尝诣灵祠,求祷曰:‘他时得位相乎?’不许。复祷之曰:‘不然,愿为良医。’亦不许。既而叹曰:‘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为相和行医,这两个看似不关的职业,在范仲淹看来却有其共同点,那就是治国救人、惠及百姓。他认为大丈夫读书,为的是惠及天下百姓,在上时应为良相,在下时可做良医。无论为相还是为医,都可以实现或治国或救人的抱负。1015年,26岁的范仲淹以“朱说”之名参加科举考试,进士及第,由一介“寒儒”成为进士,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和高光时刻,开启了他作为范文正公的仕途一生。宋人姜遵评价范仲淹:“年虽少,奇士也。他日不惟为显官,当立盛名于世。”
进士及第的范仲淹,仕途之路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顺遂。北宋官场也是险恶万分,没有高官的提携,满腹才华的范仲淹只被授予安徽广德县城掌管狱讼的九品小官。起点也重要也不重要,说重要是可以更快地成长,更便捷地获取各种资源,进而赢得职场的领先优势;说不重要是因为起点并不是决定因素,决定一个人最终成就的是他的志趣、才华和韧劲。先站定、再站高,先升值、再升职,先成长、再成熟,是有道理的,是符合人生成长规律的。有些人起点很高,但因为能力配不上位置,最后摔得很惨,“眼看他起高楼,眼看到宴宾客,眼看到楼塌了”,描述得就是那种德不配位的职场状态。范仲淹当然不是这样“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小人物,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政治英才!面对官场上的不公,范仲淹并没有被打倒,反而挺起精神,努力工作,1017年,范仲淹因治狱廉平、刚正不阿,升为文林郎、集庆军节度推官,1021年,范仲淹在泰州担任盐仓监,见海堤年久失修,便越职上书建议,重修捍海堰,造福当地百姓,1027年,范仲淹在应天府宁陵县为母守丧期间,遇到了他人生中第一个贵人,就是与他一样富有文名,吟出那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千古名句的晏殊。晏殊时任南京留守、知应天府,本身才华横溢的他听闻范仲淹的才名,邀请他到府学任职,执掌应天书院教席。应天书院,就像现在的清华北大,在重文轻武的北宋,当然是非常好的一个平台,为范仲淹积累声名,进入朝廷中心打下了基础。
晏殊既是范仲淹的仕途贵人,也堪称他的人生导师。他和范仲淹具有很强的同质性,正是这样的相似性,让他们惺惺相惜,携手前行,开创了盛极一时的“庆历新政”,共同成就了匡世济民的大事业,成为北宋政坛一抹耀眼亮色。晏殊5岁时就能创作有“神童”之称,在殿试时受真宗赏识,赐同进士出身,这与范仲淹的“少有志操”、苦读成才异曲同工。被贬地方时兴办教育,并延请范仲淹讲学助范进军中枢,庆历二年时官拜宰相后,又与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一道经营“庆历新政”,晏殊知人善任,乐于奖掖人才,当世名士如范仲淹、孔道辅、欧阳修等,皆出其门,又能识富弼于寒素之中,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范仲淹也是博爱善施,士大夫大多出自其门下,他的学生中涌现了一代大儒张载,理学大家“二程”和文学家周敦颐,一代文豪欧阳修等等巨星级别的人物,群星璀璨程度不让晏殊。晏殊兴办教育,欧阳修曾说:“自五代以来,天下学废,兴自公始。”范仲淹后来兴办在苏州兴办府学,苏州文脉绵延至今,应该说就是受到了晏殊的影响。在中央时兴办实事利天下,在地方时兴办教育利百姓——这是晏殊与范仲淹的第二个共同点。他们之间第三个共同点,是不仅是政声卓著的政治家,更是文风卓越的文学家。晏殊被称为“宰相词人”,词风典雅流丽,开创北宋婉约词风,“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等佳句广为流传,而范仲淹也是富有文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其大气的文学意境和开阔胸襟,让天下文人延用至今。
在晏殊的延请下,范仲淹主持应天学府的教务工作,他勤勉督学、以身示教,每当谈论天下大事,辄奋不顾身、慷慨陈词。当时士大夫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品德的节操,即由范仲淹倡导开始,书院学风亦为之焕然一新,在晏殊与他的共同经营、以身示范下,应天府书院(又称“睢阳书院”)与白鹿洞、石鼓、岳麓一道,并称宋初四大书院,范仲淹声誉日隆,终于以自己的努力赢得了朝廷的关注,1028年,范仲淹向朝廷上《万言书》,奏请改革吏治,十二月,宋仁宗召范仲淹入京。在朝廷期间,范仲淹不畏权贵,秉公直言,上书主持朝政的刘太后,要求其还政于仁宗,得罪太后,第一次被贬出京。仁宗亲政后,范仲淹被召回京,任谏官之职,力劝仁宗感念太后之恩,避免政治纷争。后来,范仲淹因不满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向仁宗进献《百官图》,弹劾宰相,吕夷简奋起反击说范仲淹“越职言事、勾结朋党、离间君臣”,范仲淹再次被贬出京。朋党政治是北宋官场的鲜明特征,也是各自攻讦政治对手的最佳借口。他的这种直言切谏的作风,让他始终在政治风云的激荡中沉浮不定,好友梅尧臣作《灵乌赋》劝他少管闲事,学做报喜的鸟,不要做像乌鸦一样遭人唾骂的鸟。范仲淹慨然回复:“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应该说,这样秉公直言的为官品质,在凶险万分、明哲保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官场,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谏言时弊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敢于直言的精神,但毕竟只是务虚之言,范仲淹不是务虚派,而是实干家。在担任右司谏的时候,江淮和京东遭遇旱灾和蝗灾,范仲淹居于庙堂心忧百姓,直接劝谏,仁宗委派他前去赈灾,这给了范仲淹小试身手的机会。到江淮后,范仲淹开展了“救灾三部曲”:先开放粮仓赈济百姓,又禁止不合礼制的民间祭祀,还上奏朝廷免除灾民的部分赋税,灾情得以缓解。范仲淹的施政贯穿了一条主线,那就是:心忧百姓、造福苍生。他曾有小诗《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包含着对辛勤劳作者的无限同情和关怀,这种悲悯情怀,既来自于他饱读圣贤书后的修养自觉,更来源于他少时多舛的情感共鸣,这也让他的地方行政之路饱含民生情怀,他先后出任睦州、苏州、饶州、润州、越州等12个州的知州,每到一处,他都是竭尽全力,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在泰州监盐仓时掌管盐税,范仲淹发现当地原有的海堤早已在海潮的冲击下损坏,“久废不治”,以致田地、盐池歉收,百姓生活难以为继,他率领数万民工重修捍海堤堰,孰料开工不久,雨雪纷飞、海潮迭起,范仲淹不为所动,克服困难,坚持施工,两年后长约150里的海堤顺利完工。任苏州知州时,苏州久雨成灾,田不得耕,民不得食,他察访河道,分析水患成因,提出了“修围、浚河、置闸,三者如鼎足,缺一不可”的疏浚方略,把积水导入江河湖海,经过整治,苏州东南面的积水流入松江,西北面的积水流入长江,水患得以消除,农业生产得到保障,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两地百姓都将修筑的圩堤称为“范公堤”。1035年,范仲淹因在苏州治水有功被调回京师,升任吏部员外郎、知开封府,他在天子脚下也大力整顿吏治,开封府“肃然称治”,时称“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文臣难求,武将难得,文武双全,那更是难上加难,而范仲淹不仅是文臣,还是武将。毛泽东就评价范仲淹为中国历史上“文武双全”的知识分子,朱熹更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纸上大夫子,马上大将军!范仲淹虽以科举入仕,却时常博览兵书、关注边防,这源于大时代背景下应时而生的危机意识,也是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现实需要。北宋边关形势严峻,西夏入侵边境,范仲淹与韩琦一同经略西北边防,审时度势,制定一整套积极防御的作战策略,修筑城防,提拔狄青、种世衡等将才,操练将士,并且亲率出征,仁宗评价:“既然范仲淹出手了,朕也就放心了。”大败后的西夏人感叹“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宋代边关的风云变幻,让素以文臣风采示人的范仲淹平添了几许英雄气概。年过半百、两鬓斑白的范仲淹看着征雁南来北往,深夜无眠,填下著名的《渔家傲 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他心痛于将士们的牺牲,又思念着远方的故土,词意雄浑郁勃、不减唐声,开创了边塞词先河,为北宋豪放词一派作出了有益探索,苏轼、辛弃疾等都是他后来的“粉丝”了。
仁宗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被召回京,因战功卓著升为参知政事,就是副宰相。他从北宋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现实出发,范仲淹向仁宗皇帝提出十条新政:“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答手诏条陈十事》,即所谓的“庆历新政”,这是他勃发从政历练之力,全面辅佐皇上的倾囊之力,也堪称他个人职业生涯的最高峰。范仲淹敏锐地发现冗官滥吏已成王朝积弊,于是改革从大力整顿吏治开始。他对贪官毫不客气,将其名字从名录上“一笔勾销”,同僚富弼劝他:“您这一笔勾销容易,但被罢免的人恐怕全家都要哭了。”范仲淹答:“一家人哭,总比一个地方的人哭好。”胸怀天下、心忧百姓之风俨然。除了整顿吏治之外,新政的内容还包括培养人才、发展经济等,这些改革措施和新政内容益于百姓、益于北宋王朝,可是却剑指朝中官员,于是这些既得利益者全部反对新政,甚至污蔑范仲淹结党营私。一年后,宋仁宗不得不废止了“庆历新政”,并将范仲淹等改革派贬出京城。时势造英雄,而不以成败论英雄,新政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缓解危机的作用,更成为后来王安石变法的先声,从这个意义上说,“庆历新政”还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一次改革尝试。
1046年,范仲淹的好友滕子京被贬湖南期间重修岳阳楼,写信请范仲淹写一篇推广软文,随信寄来一幅画《洞庭晚秋图》,上面画有岳阳楼。此时被贬在河南邓州的范仲淹,经历了官场的起起落落,心境早已波澜不惊。他虽未亲临岳阳楼,看图作文,写出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该记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意境,而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相结合,将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特别是抒发了身居江湖不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可以说立意高远,构思别致,词语精美,不但如画如诗,传写出八百里洞庭的浩淼气象,而且似歌似钟,抒发了先忧后乐的凛然气概,情辞双绝,千百年来广为传颂,堪称为岳阳楼文的压卷之作。此篇一出,天下楼记莫与争锋。坐落于碧波万顷的洞庭湖边上岳阳楼,登临其上观望湖景,确实会有股天水激荡、天地暗合的神奇能量,然而景色之非常者神州多矣,岳阳楼能够闻名天下且绵延千年,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正是《岳阳楼记》抒发的“先忧后乐”的精神,范仲淹用一己之力,将岳阳楼推上了千古仕人的朝圣地。朱熹曾赞《岳阳楼记》为“三百年来第一流”!文如其人,正是“第一流人物”才能写就的“第一流文章”!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从此,岳阳楼与武昌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鼎足而三,忝列江南三大名楼,均有文学名篇匹配与传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发出了千百年中华传统士人的理想呐喊,堪称千古浩叹!
值得一提的是范仲淹谥号“文正”,道德博闻曰文、靖共其位曰正,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这是中国古代文臣梦寐以求的至高荣誉,高山仰止,后世将他奉其为完人的代表。遥想当年,范仲淹曾以四句话赞美东汉著名隐士严子陵,而这恰好也是他自己最好的赞语,那就是——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