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面前 教育应该做什么?
年年岁岁花相似,今年春节大不同。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一场让人措手不及的灾难,让年味中弥漫着忧虑。
作为教育研究者,记得汶川大地震发生时,作为“教育党”的民进会员,我和冯骥才先生在第一时间赶往北川,帮助抢救羌族文化遗产。我们的团队在第一时间带着我们的童话音乐盒和治愈图画书去灾区,在八一帐篷学校和师生度过了那段痛苦而美丽的时光,北川也在灾后很快加盟了新教育的大家庭。我们为灾区的教育重建,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那么,这一次,在灾难面前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如何发挥专业的优势,通过我们的专业引领,帮助困守在家中的校长、教师、父母和孩子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呢?这些天来,我和团队的朋友一直在商量、讨论,边思考,边行动。新教育研究院新学校管理研究所推出了“云伴读”计划,带领校长、老师们读书,他们提出:疫情期,让校长、教师不“孤读”。新教育一道研学中心推出了“21天读写成长计划”。新生命教育研究所也正在酝酿认识疫情,珍惜生命的相关课程,很快上线。
这段时间由于学生不能按时开学而掀起的网上上课热潮,对于教育互联网企业来说是一个利好,官方与民间协力,也许能够为网络教育推波助澜,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一定程度上,我倡导的未来学习中心,是通过了这种特殊的情况,提前在部分程度上成为了现实。这些当然都很重要。
但是,我觉得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个教育者,我觉得,这个时候,更重要的是坚守教育的根本,反思教育的目的。比起落下几个月的功课更为重要的是,面对这一自然加人祸的灾难,我们要用什么来教育我们的孩子?我们能不能把灾难当做教材,把危机变成机遇,真正地重新构建我们的教育?
面对灾难之中种种不端表现甚至丑陋行径、违法行为,我们能不能把这次灾难看成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实践课堂?以这次灾难中全社会的表现为教材,让教师和学生乃至全社会好好讨论一下,在生命面前,个人、专家、政府、全社会的所为与应为。今天的孩子,就是未来的专家、政府官员和社会公民,我们大家在不同的社会角色下,究竟要如何对待生命,自己的、他人的、社会的,这涉及到生命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道德教育、公民责任等等,这些内容,是生而为人的根本内容,也融合了最鲜活的各类学科知识。对生活的反思与学习,让孩子乐学、好学,就是最好的功课。
专家告诉我们,防止疫情扩散最好的办法,除了戴口罩、勤洗手,就是尽可能少走动,呆在家中。这给我们重新关注家庭教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契机。真正的教育是从家庭开始的。父母的样子,就是孩子明天的样子。也许,这是多少年来从未有过的亲子共同生活,一家人聚集在家中的现象。如何利用好与孩子在一起的这段时光,亲子共读,亲子游戏,亲子交流?没有父母的成长就永远不会有孩子的发展。从现代学校制度产生以后的教育权“让渡”,在这次灾难中,父母在短时间内,已经从教育上提前实现了“王者归来”。父母们不妨利用这段难得的与孩子共处的日子,好好担当起教育的责任,而不是忙着看电视、玩手机、打游戏、刷微信。我们特别鼓励孩子和父母一起,以这次灾难为题,完成一次共同的作业,共同查资料,共同讨论,在灾难平息之后交出一份小小的研究报告。
教育,不仅仅发生在校园。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明白,我们的每一个行动都是在教育孩子,我们的每一个行动也是在改进甚至重塑自己。我们的模样,就是世界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