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青甘

发布:2025-08-30 07:02    来源:长三角时讯
文/顾国培
 
这个暑假,带娃体验了青甘大环线。
青甘大环线,顾名思义,就是环绕青海甘肃一圈的景点,这个是近些年比较火的旅游线路,横跨祁连山、黑河南北,囊括了两省省会兰州、西宁,青海段沿途有中国面积最大的高原内陆咸水湖青海湖、青海地区藏传佛教第一大寺塔尔寺,鼎鼎大名的天空之境茶卡盐湖,以及翡翠湖、察尔汗盐湖等各种湖,甘肃段则有久负盛名的敦煌莫高窟,以及鸣沙山月牙泉,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祁连大草原,张掖七彩丹霞,等等,不一而足。这条线,既有人类文化文明历史的悠远,又有中华山脉草原湖泊的壮美,大美青甘可以说是实至名归的。
汉语中关于美的描述有很多,但是人们在形容美时,要么是词不达意,要么是人云亦云,比如“大美”这个词,刚出现的时候是让人惊艳,并可以望文生义的,后面邯郸学步者多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是震撼人心的都称“大美”。笔者所在的江南城市和曾经工作过的水乡小镇,在宣传的时候也用“大美”,简直让人啼笑皆非。江南的美,大抵是一种含蓄的美、典雅的美、精致的美,小家碧玉的美,雨巷中撑着油纸伞的美,这样的美,用“大美”称之,虽无法说是谬误,但多少显得南辕北辙。后来又用“最美”替代,幸而有职业打假人存在,说广告宣传语不能用“最”一类的形容词,于是又改为“醉”美,我也是醉了,难道这里的景色只能醉后体会,或许让人沉醉其中?合乎规范了,却多少显得不走心。直到穿越了青甘大环线,我才明白,这里才配得上称为“大美”。
大美之一是线路之长远。我们这次是逆时针走的,第一天飞到兰州,第二天到西宁,然后翻山沿祁连山一路沿着河西走廊走,到敦煌后折返青海,穿越各种湖后到青海湖,这样走的好处是海拔逐步升高,到青海湖为最高的3196米,然后回西宁和兰州有个适应和休整。整个大环线车程大约是四千多公里,意味着每天都有五六百公里的车程,最长的一天八个小时在车上,是非常辛苦,人也是非常疲劳的。我一开始担心两个女儿会吃不消,谁知她们倒蛮适应,上车抓紧睡觉,下车尽情游玩,体力分配很是合理,精力比她们的妈妈还要旺盛,直让我感叹她们真的长大了。唯一的心疼点是早上喊她们起床真的很是残忍,有一次六点就要出发,我叫醒小女儿后坐在床沿,听她呢喃着说好困,翻个身又有均匀的呼声,真是非常不忍。
大美之二是历史之久远。甘肃的河西走廊,是妥妥的历史文化之路,又称古代丝绸之路。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之间是大片的戈壁荒漠,在来自太平洋季风的吹拂下,丰沛的山区降雨,使祁连山成为伸入西北的一座湿岛。这条荒漠戈壁之间的点点绿洲,是中原通达中亚、西亚的必经之路,也堪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黄金通道。这里的每一座城市都有无数的历史故事,诉说着中华文明的沧桑变迁。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成为凿空西域第一人,霍去病两破匈奴,彻底解除匈奴对汉朝的威胁,是河西走廊第一功臣,公元前111年,西汉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个行政管理区。武威,武功军威之意;张掖,张汉朝之臂腋,断匈奴之臂;酒泉,扼守河西走廊西北要冲,因城下有泉,泉水若酒,取名酒泉;敦煌,盛大辉煌。汉武帝以这样一种方式将他经略西部的梦想,留在河西走廊上。一路上我们听导游讲述这条路上的如烟往事,这些经历给了女儿最生动的历史启蒙,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无异于邮差。
大美之三是景色之深远。这条线路上依次铺陈了高山、草原、荒漠、湖泊,可以说除了海洋,所有的地理形态都得到了尽情和充分地展示。祁连山草原就像铺展在大地之上的千里碧毯,这里绿茵如画,牛马成群,戈壁沙漠是呈现在车窗外最多的景色,“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这里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有一次在旅途昏睡中被导游大声叫醒:“快看,海市蜃楼!”张掖七彩丹霞则尽展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那些因地壳运动显露出来的地貌变化,不加雕饰而自成风景。青海的各种盐湖,在阳光的照耀下幻化出五颜六色的颜色,让人有疑似置身希腊爱琴海的错觉。青海湖真的好大,车开了好久,青海湖还“倔强”的在窗外……所以,如果要感受祖国的大美河山,大而美,河与山,沙漠与戈壁,宏大而富有冲击力,我觉得青甘大环线,值得一游。
站在赵朴初题写的“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的标志处,生起一种吞吐古今的豪情。万里长城十三关,最有名的四个关:一个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大概是因为是长城的东端起点,又是山海交接,当然也是非常雄伟,有“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谓。还有两个,一个是玉门关,与当时的阳关一样,都是边塞诗的著名意象,前者有王之涣著名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后者则是同样著名的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玉门关和阳关,都是西域与中原的分界点,是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也是远行旅人对亲情的眷恋,关隘,这个时候淡化了征战的用途,而成了情感的寄托。另一个则是雁门关,因为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而声名远扬,当时萧远山就是在雁门关外被误杀,从此引发江湖几十年的腥风血雨,这个时候,关隘,就成了江湖恩怨情仇的象征,当然,也是金庸老人家借用现实的地理位置,来展现族群间的缠斗和融合。扯远了,与山海关遥相对应的,就是这嘉峪关,东西两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
嘉峪关太有名了,以至于所在的城市也以关名命名,如今已与汉初设立的河西四郡齐名,它是甘肃省地级市,是全国四个不设区县的地级市之一。嘉峪关关城修建于明代,公元1372年,明将冯胜,这个名字自带光环,逢考必胜,赶紧喊两个女儿在此合影,冯将军在追击残敌时,一眼相中这块宝地:南边祁连山雪峰连绵,像一道闪着银光的天然屏障;北边黑山嶙峋耸立,自带生人勿近的气场。两山之间,就挤出一条宽仅15公里左右的“黄金通道”,一座雄关的传奇就此开篇。嘉峪关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是防御的鼻祖: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壕沟……层层设卡,再配上密集的箭楼、敌楼、角楼,壁垒森严,当“天下第一雄关”的巍峨身影,穿透千年风沙映入眼帘,心跳便与历史的脉搏悄然共振,关内是繁华富庶的中原,关外是充满异域风情的西域乃至欧亚大陆,嘉峪关,就卡在这条河西走廊最窄的嗓子眼上,像一把巨大的铁锁,死死扼住东西方交流的命脉!古人称它“河西第一隘口”“边陲锁钥”,可谓实至名归。站在嘉峪关关城上眺望,湛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的戈壁,还有连绵不断山脉融为一体,遥想当年战场上的金戈铁马,历史的沧桑感与自然的壮美扑面而来,依然让人气血起伏。
有人说,人这一生,一定要去一次敦煌,看莫高窟的信仰,品月牙泉水的顽强,望玉门关的春风不度,听鸣沙山的风吟……敦煌,该是这条线路上最璀璨的明珠吧?哦不,应该是中华文明和文化史上最璀璨的明珠代表!“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东汉学者应邵将其字面之意解释为:“敦,大也;煌,盛也。”取盛大辉煌之意,寓繁荣昌盛之愿。一座敦煌莫高窟,半部中国艺术史,三危山上遍布的洞窟与佛像、经书与飞天、绘画与故事,成为佛教文化和中华文化的精神图腾。这里封存着3000余身彩塑、50000余平方米壁画……组成了人类美学终极圣殿,盛大瑰丽,神秘莫测,浩瀚无边!敦煌的美学价值至今还在影响世界,从2005年征服无数人眼球的《千手观音》开始,敦煌美学连续7次登上央视春晚,每次惊艳亮相都美出新境界!张大千在此面壁三载,临摹不辍,画技更加精进,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更是感叹:“整个西方的艺术圣殿,也抵不过敦煌的一面墙!”
天很热,去敦煌洞窟的接驳车一辆接一辆,队伍一排接一排,像极了朝圣之路。许是暑假的缘故,小孩也非常多,但是大家的秩序并没有乱,偶尔小孩的喧闹也被大人轻轻制止,或许大家觉得,来观摩这样的艺术杰作,心态和风度是必须要保持的。在排队的间隙,两个女儿一直问我,莫高窟是怎么形成的?他的价值到底在哪里?我说佛教东传,成为与中国本土道教分庭抗礼甚至大有超越之势的外来宗教,公元366年,也即南北朝时期前秦建元二年,一个叫乐僔的僧人游历至敦煌三危山,“忽见金光,伏有千佛,遂架空凿岩,造窟一龛”,开始了鸣沙山东麓断崖开凿石窟的历程,一代代继续,成就了莫高窟群窟灿烂的大观。除了经受外力的破坏,这些佛像壁画还在历经千年岁月的淘洗,很多手臂残缺、眼睛失去,这些人为的破坏让人扼腕,有的色彩褪去、颜色剥落,这个岁月的侵蚀让人揪心,人类的参观活动也会逐步影响壁画的寿命,所以多年前,敦煌就只对游客随机开放八个窟,在供人参观和更好保护之间寻求平衡,这个暑期更是只开放固定的四个窟,让人初步感受洞窟艺术的魅力。
与佛像与壁画相映成趣的,是藏经洞的卷帙浩繁。道士王圆箓在100多年前,发现了1600多年前的文化奇观,这个农民道士大抵也知其中珍贵,但他求告无门,据说甚至慈禧太后也曾收到经书和道士的求助信,但最后还是不了了之,英法美日窥伺文化珍宝最终得逞,具体是骗取还是盗取已无关紧要,人们埋怨这个打开天窗的道士是“历史的小丑”。很多人惋惜或痛恨于西方卷走了敦煌经书和壁画,余秋雨在《道士塔》一文中一句“我好恨”说明了所有,他选择原谅这个王道士,因为历史的选择就是最好的安排。人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好在我们还有将莫高窟当作生命守护的常书鸿,以及后来“吾心安处是敦煌”的樊锦诗,还有更多的敦煌志愿者。六七年前我到过敦煌,那时有个志愿者计划,当时带我们讲解的是一个叫罗伊尔的小伙子,讲的是真好,这样的志愿者就是现代敦煌学的传播者,我断言他必成大器,果然,如今的他已是上海讲述敦煌文化的名人了,这大概就是敦煌、敦煌学与年轻学人的双向奔赴吧?有了如此优秀的传承者,以及这么多热爱敦煌的人们,我敢再次断言:敦煌学必将回归中国。
在甘肃汲取了文化的养分,再到青海饱览自然的大美,这个安排很是完美。进入青海,首当其冲的就是各种盐湖。青甘线上四大盐湖,茶卡盐湖、大柴旦翡翠湖、察尔汗盐湖和东台吉乃尔湖,我们去了前面三个,应该说大致相当又各有特色。翡翠湖是由大大小小的数十个盐湖组成,有的墨绿,有的湛蓝,有的鹅黄,与江南的湖泊统一的绿水完全不一样,因为是沿途到达的第一个盐湖,两个孩子非常新奇,她们各种拍照,仿佛要把这难得一见的湖水装进相机里带走似的。察尔汗盐湖则是中国五矿所属的一个钾肥厂,应该还在生产吧,里面到处是工厂风格的建筑,和国有企业特有的文化标语,感觉就是生产之余开发了一个旅游景点,无心插柳柳成荫,景点的影响力超越了这个工厂的产值价值,一定是当初的决策者始料未及的吧?世事太多这样的意料之外,人们无法设定事情的走向,唯有坚守初心,做好自己。与翡翠湖大小湖泊组成不同,察尔汗盐湖是一大片一望无际的湖,如果说翡翠湖是佃农的耕作地,那么察尔汗就是富户的连片田。察尔汗盐湖的湖面是美丽的蓝绿色,站在盐湖边,有种一望无际的幽蓝之景,低头又能看到有着非常清晰纹理的盐层,回程的时候有个大型的盐雕,颇有气势,接驳车会停下10分钟,值得打卡。
最有名气的当然是茶卡盐湖,这是这条线上开发最早的盐湖,当然也是商业化程度最高的。其实商业化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很多商业化的开发,一方面意味着对游客需求的迎合,另一方面必然会牺牲一点原生态的体验。然后就是各种宣传,妻就很失望,说某音上看到的片子都比现实看到的美很多。其实这是营销的一种。我个人是不反对甚至是提倡旅游开发和营销宣传的,旅游本质上是一个产品,给顾客一种别样的体验,原生态固然是体验的一种,但更优质、更安全的体验必须是用心和有序地开发,所谓用户思维、客户体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至于宣传,就显得更为必要了,酒香也怕巷子深,将打造的旅游产品推广到千家万户,口口相传是一种,广而告之也是一种,要反对的是虚假宣传、过度宣传和欺诈性宣传。所以总体上,茶卡盐湖像个景区该有的样子,商业化并不能掩盖她本身的美,小火车和景区车带着人们穿梭其间,风云霞的命名也颇具匠心,特别是盐雕群很是壮观,很多拍照打卡的布置很走心,湖边映照钢琴的组合很唯美,吸引了很多旅拍的人,天空之境名不虚传。
整个旅途上体验感最好的,其实是青海湖。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也是中国最大的湖泊,其面积达4200多平方公里,比太湖面积还要大2000多平方公里,远处高山绵延,近处湖水碧蓝,水面水鸟翔集,一派山湖和谐景象。我们到的是二郎剑景区,景区内有一狭长的陆地一带深入青海湖,形状酷似一把长剑,因此得名。许是这是我们青甘环线接近尾声的景点,大家漫步湖边,享受清风的吹拂,远观湖面的微澜,有一种休憩的感觉。最好的心态是闲庭信步的一种从容,真正的美好是心如止水的一种静观,这样的心态和美好,我们在中国最美的湖泊感受到了。相较于孩子乘坐游艇的尖叫和刺激,我尤喜欢她们两个趴在湖畔捡拾石块,往湖里试图扔出水花的样子,这就是我们当年的童年岁月、两小无猜。我正看着她们的背影失神间,突然听到她们喊着爸爸快下来,你能否让小石块出没水里?这个是生活在水乡的我们小时候经常玩的游戏,我拗不过她们,跳下去捡起小石片,在湖里削出一片片水圈,两个女儿惊叹着说好厉害,让我教她们怎么扔,父女三人的笑声回荡在青海湖畔,伴随着这样的笑声,我们的旅途也进入了尾声。
车经西宁回到兰州,这两座城市,一个省会,一个首府,各有特色。说起西宁这个名字,我总觉得跟西安有点姊妹的名字,都寄托了对边境安宁的美好祝愿。从全国政区图上看,青海省像一只兔子,西宁就在兔眼的位置,东接河西走廊,南望青海南山,西连青海湖,北靠祁连山,是一块风水宝地。西宁的海拔比兰州高,但兰州要比西宁的发达程度高,兰州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而西宁则是真正的青藏高原了,正因为如此,西宁也是避暑胜地,城市品牌就是“中国夏都”。湟水流经西宁的方式与黄河流经兰州类似,都是自西向东穿城而过,不过湟水作为黄河支流,其气势与风度自不可与黄河同日而语。这也造就了两座城市不同的风格,兰州得黄河之利,宛若西部大都会,西宁则避拥黄河支流,人口也只兰州的一半,除了塔尔寺,也没有什么特别著名的景点,西宁人在这里过着波澜不惊的日子。
作为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兰州相较于西宁,多少显得有点不甘寂寞,当然也无法寂寞,寂寞不属于兰州。兰州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其本名叫作金城,固若金汤之城。汉武帝拿下河西走廊联通西域之后,必须守住兰州这个咽喉;十六国时期,兰州是凉国的东线门户;隋唐宋开阔河湟之地,兰州是战略中转站,尤其是宋朝,失去了河西走廊,不能再没有兰州,否则西夏军一旦突破兰州,整个陇西地区将无险可守;清廷康乾时代以控兰州保稳定,光绪朝更是成为左宗棠驻节最长、运筹帷幄的枢要之地,“左公柳”至今是兰州的标志;到了现代,兰州更是交通的枢纽,也许是新疆和西藏的地广人稀,有点不敢相信的是,兰州竟然是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所以很多铁路、公路,都以兰州为枢纽,陇海铁路、兰新铁路,兰新线、兰青线,等等。兰州,是一座生来就居于中心却并不显山露水和居功自傲的城市。
黄河流经之地,只要有河谷,就会激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兰州是黄河孕育的城市。黄河母亲像就在兰州,雕塑家说只属于兰州,这可以理解为艺术家的偏执,又何尝不是黄河对兰州的偏爱?兰州有这样的禀赋,她用大西北的苦水,浇出了中国最甜的瓜。余秋雨就说兰州给他印象最深的两种美食:牛肉面和白兰瓜,两者分别代表了浓厚和清甜。他说:“这便是兰州,对立的风味和谐着,给西北高原带来平抚,给长途旅人带来慰藉。”兰州除了美食,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读者》了。这本创刊与我出生同年的杂志,一度引领中华杂志风潮,巅峰时期月发行量超千万册,中国第一,世界第四。记得高中时,也是遍地报刊亭的时候,最醒目的位置挂的肯定是《读者》。表哥是《读者》的忠实拥趸,每期必买,我也是每期都要蹭看,可以说给了我最早的阅读启蒙。余秋雨对《读者》现象也有精到表述:“在龙尾山下,黄河之滨,几个无名有为之士,居然办出了世界有名的好杂志。”如果要我为兰州绘制几张名片,那就是:奔涌的黄河水,傲立的左公柳,泼辣的牛肉面,清甜的白兰瓜,以及忠实的读者群。
回程那天,我们还打卡了甘肃博物馆。近年来,博物馆成为了解各地和中华灿烂文化的最好载体,6月份没有打卡成功陕西历史博物馆,这次甘肃博物馆给我补上了遗憾。决定博物馆品次高下的,首先当然是藏品,藏品要是真品,且要有艺术价值,其次我认为非常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好的讲解,要把藏品的前世今生、历史发展、特点要义、艺术价值等,能够娓娓道来地说清楚。果如此,就能够让参观博物馆之行,转化为一种如沐春风的文化饕餮之旅。今年很幸运,我遇到了两个这样的讲解,一个是秦始皇帝陵的讲解,另一个就是这个甘肃博物馆的讲解。她讲丝绸之路,恢宏广阔,让人有身临其境的自豪感;她讲鼎、簋,铜灯与编钟,仿佛带我们进入了那个周礼分明、文化发达的时代;她讲精致的莲花托盏,萌萌的人头陶瓶,充满着对中华古代精湛艺术的自豪感;她讲石窟艺术,满怀对常书鸿等守护者的崇敬之情;特别是她讲铜奔马,说其实“马踏飞燕”更有韵味且恰如其分,细讲这个作品,讲到激动处她沉醉其中、眼泛热泪,让听众也跟着听得如痴如醉……我想这样充满文化意蕴和人文情怀的解说,一定能给小朋友幼小的心灵烙上中华文化的美丽印记,也许会为其中有缘的部分打开一扇研究传播中华文化的大门。
青甘之旅结束了,但大美青甘已在娃心里扎下了根。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