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盛生命——杨飞云近作展”在苏州博物馆盛大开幕
发布:2025-09-29 14:42 来源:长三角时讯

2025年9月22日上午,“丰盛生命——杨飞云近作展”在苏州博物馆本馆盛大开幕。此次展览由苏州博物馆联合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中央美术学院等机构共同主办,集中呈现这位中国写实油画领军人物近20年来的59幅代表性作品,展期将延续至12月14日。
作为中国写实画派的发起人之一,杨飞云的此次展览不仅是个人艺术生涯的一次重要回望,更是中国油画本土化探索历程的生动缩影。
生命历程的精神印记:从草原底色到历史沉思
杨飞云的艺术轨迹始终与生命体验保持着深刻的精神联结。1954年出生于内蒙古包头市郊区的他,将故乡视为“无法割舍的摇篮”,这片草原沃土滋养了他的灵魂、画风和性情。源自他在草原度过的童年时光,那里的蓝天、流云、阳光不仅成为视觉记忆,更塑造了他对色彩和光影的独特领悟力,使他有一种极强的对生命力量的捕捉敏感与能力。
17岁进入包头客车车辆段当钳工的经历,成为杨飞云艺术道路上的特殊养分。尽管从事着与艺术无关的机械工作,但候车室里形形色色的人物成为他最好的模特,“每天都会在候车室画得很晚”的坚持,让他积累了大量鲜活的人像写生经验。这段业余创作时光培养的观察能力,在他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后转化为专业优势。系统的学院训练让他从“业余走向专业”,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赤诚,正如他所说“干什么事儿,喜欢才是最重要的,只要喜欢就不觉得苦和累。”
此次展览展出的是杨飞云近年来创作的油画精品,清晰地透射出他创作历程的精神演进轨迹。2000年开始的风景写生系列,2007年转向的人物创作,在《扎尕那少年》《蒙古族女子》等作品中,通过亮丽的民族服饰与淳朴神情,捕捉到牧民“阳光、率真、淳朴的气质”;
而2017年重病康复后的创作转型更具标志性意义,《万壑松风》《武圣关羽》等肖像与历史画创作,标志着他从技法锤炼到精神自觉的重要升华。策展人红梅副教授指出,这种转变实现了“从神性仰望到天人合一的生命观照”,在新中国油画本土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从草原风情到历史沉思,杨飞云的创作始终以“写生见性”为宗旨,正如他所言:“写生是绘画的一种恩赐,它使我们变得虔诚、纯真和更加热爱生命。”
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院长,杨飞云在教学与创作中始终强调艺术与生命的关联。他“一辈子最喜欢的两件事情,一件是看文化圣地,一件就是下乡写生”,这种坚持让他的作品始终保持着与现实生活的鲜活联系。此次展览中不同时期作品的并置,完整呈现了一位艺术家如何将生命体验转化为艺术语言,从内蒙古草原的色彩记忆到对历史人物的精神诠释,构成了一部生动的个人艺术史。
东西合璧的美学创造:技法传承与文化转译
在杨飞云的艺术实践中,西方古典油画技法与东方美学精神的融合从未停止。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三代油画家,他既深入研习文艺复兴以来的油画传统,又始终坚守“油画语言民族化”的探索方向。
此次展览作品中有许多作品皆刻画出中国北方女孩的形象,大面积使用传统红色,人物佩戴的头巾和衣服上的扎染图案,都充满了东方美学意味,而严谨的造型与光影处理则显露出扎实的古典绘画功底。这幅获得第一届中国油画展优秀奖的作品,预示了他此后四十年的艺术方向:让油画这一舶来艺术承载中国人的审美特质。
杨飞云对西方古典技法的掌握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坚持古典油画的多层次叠加法与明暗对比技巧,在《美育之门》《黄宾虹》等肖像作品中,通过细腻的肌肤纹理刻画与精准的光影处理,赋予历史人物庄重而温暖的生命力。评论家邵大箴认为,其作品“巧妙运用对比与和谐的辩证关系,创造出既贴近现实又保有距离的艺术境界”。
在创作思想上,杨飞云始终践行“油画语言民族化”的探索。他坦言:“几十年来心无旁骛,就是想掌握有质量的油画语言,表现中国人的审美特质和当代情怀。”这种追求使其作品既保留了提香式的色彩辉煌,又融入了中国文人“澄怀观道”的哲思。
中国油画学会会长,中国美术学院前院长许江表示,油画最迷人的在于它的深沉和质感,尤其是它深褐色的色调,而杨飞云在众多向西方学习的艺术家中最为突出,正是因为他将这种色调融入了中国的环境,表现了中国人的气质。他能够捕捉到人物当下的精神气质,让作品穿越时空传递一种隽永的神情,呈现东方人特有的风味。
杨飞云的“油画中国化”探索绝非表面元素的拼贴,而是深入精神层面的文化转译。他认为:“油画的民族化,不仅仅体现在形式上,而且中国人画油画一定要在内涵上、精神上、审美上,承载当代中国精神、中国情怀和中国人的审美。”
这种理念在他不同时期的作品中一以贯之:早期农村题材作品中的泥土芬芳,中期人物画中东方女性的温婉气质,后期历史画中的文化自觉,共同构成了一个中国油画家的精神图谱。正如他在展厅中对学生所说:“如何进行绘画创作?只有用眼睛观察美,心灵感受美,才能画出来。美不是一种概念公式,而是能穿透心灵的一种东西。”
场域共生的展陈革命:材质对话与在地活化
苏州博物馆此次为杨飞云近作展打造的展陈空间,本身就是一件融合东西方美学精神的艺术作品。策展团队以“三无四有”为生态环保理念——无粉刷、无搭建、无污染,所有展陈物料都能够循环使用、永久使用、低碳环保,并特别强调在地性,这种理念与杨飞云作品中对生命本质的尊重形成了深刻的精神契合。
此次展览全面呈现了杨飞云艺术创造不断深耕的时间脉络,主要划分为三个部分:蓝色天鹅绒展墙代表天空是理想之厅,展出2000年起延续至今的国内外风景画写生,全国各地、欧洲各国等东西方景象的记录;绿色是大地之厅,2007年开启的人物画写生与画室研究,以“近观”视角捕捉普通人生命中的神性微光,从古典式的庄严过渡到对平凡生命的温情观照;红色是对艺术的热爱之厅,2017年重病康复后转向的中国历史画与古圣先贤肖像创作,更让齐白石、武圣关羽等形象成为东西方绘画体系对话的载体。
值得一提的事,此次展览的展签采用95%铜锡合金的青铜展签,10度夹角的位置摆放让观众可以在垂眼的视线范围内观看,更加人性化。
开幕当天举办了研讨会,吸引了美术界众多学者参与。围绕油画本土化、传统精神的当代表达等议题,专家们普遍认为,杨飞云的艺术实践与此次展览的创新探索,为中国油画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即日起至12月14日,观众可在苏州博物馆现代艺术厅,亲身感受这场融合古典精神与东方美学的艺术盛宴,体会写实油画在当代的丰盛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