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的 “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 在青花脉络里栽植文化自信

发布:2025-03-29 09:55    来源:长三角时讯
近日,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红领巾成长学院的孩子们走进苏州博物馆,参与“青花之美”主题课程,在文物的浸润中上好 “行走的思政课”,让千年青花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生动教材。
沉浸式课堂:解码青花里的文明密码
在苏州市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苏州博物馆,老师以馆藏的明宣德青花海水白龙盘为切入点,通过“青花的蓝从哪里来”“为什么说青花瓷是‘中西合璧’的典范”等问题,带领学生追溯青花瓷从唐代巩县窑到元明鼎盛时期的发展脉络。当孩子们触摸到青花瓷标本时,凹凸的纹路与斑驳的釉色让历史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手可触摸的文明温度。
体验式学习:在实践中传承匠心
“古人画错一笔,整个瓷坯就报废了。”在“青花临摹” 环节,苏博志愿者带领孩子们以馆藏瓷器珍品“青花折枝花果纹大盘”为蓝本,用蓝色彩笔在“瓷盘”上细细勾勒着花果纹样,深深体味着工匠们的高超技艺。“护宝小使者”环节,孩子们郑重地签下自己的姓名,许下“守护文物”的庄重承诺。
思政融合:播撒文化守护的种子
活动中,老师将《爱苏州文明倡议十条》融入教学全过程,以 “青花瓷的包容之美” 呼应倡议“礼让行人我先行”,引导学生从文物中提炼“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精神。四2中队的杨钰博同学感叹:“今天在苏州博物馆,我首次近距离了解了元代的青花瓷盘。听志愿者介绍,这些瓷器的蓝色颜料源自遥远的西域,工匠们需经过无数次练习,方能在瓷坯上绘制出完美的图案。当我轻抚那些经过修复的瓷片时,指尖传来的粗糙感让我顿悟:文物并非仅是陈列柜中的装饰品,它们承载着无数人一生的守护与故事。在参观的过程中,我牢记《爱苏州文明倡议十条》中的第三条——“文明旅游不刻画”,提醒自己在参观时仅用眼睛去记录。”四2中队的周亦骢同学说:“在苏州博物馆体验‘手绘青花瓷’时,我在练习过程中发现,即使是最简单的线条,也并不容易画好。我越是焦急,就越难以控制笔触。老师的话让我印象深刻,古人一旦画错一笔,整个瓷坯就可能报废。这句话如同小锤子般敲击着我的心——守护文物不仅仅是修复,更是每一代人的认真传承。我计划从现在开始,每天练习10分钟毛笔字,像古人对待瓷器一样对待每一次作业,培养自己的耐心。”
当孩子们的青花作品陈列在苏博教育空间时,蓝白相间的瓷盘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文化传承的见证。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以青花为媒,让文物“活”进思政课堂,让文明“种” 进学生心田,为新时代少年扣好“文化自信”的第一粒扣子。
馆校联动:构建思政教育新生态
作为2025年苏州市“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馆校思政育人项目,平江实验学校和苏州博物馆近年来持续深化“馆校共育”模式,通过 “苏博·平江——行走的思政课”这一品牌项目,将文物保护、文明实践、劳动教育有机结合。后续学校将组织学生参与“文明旅游劝导”“社区文物保护宣传”等实践活动,让“护宝小使者”们从学校走向社会,用实际行动诠释“爱苏州”的责任担当。
(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供稿)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