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区吴门桥福星社区迎来AI首秀

发布:2025-08-14 07:24    来源:长三角时讯
2025年暑期,12岁的流动儿童陈小雨轻触平板屏幕,一段融合水墨画风的AI动画跃然眼前:身着苏绣旗袍的虚拟姑苏小囡,穿行于弄堂巷陌,吴侬软语的旁白讲述着古城保护故事——这是她以“AI光影幻境”技术创作的AI作品。此刻,“小小AI魔法士”正与科技辅导员共同调试结业作品,欢呼声此起彼伏。这场贯穿暑期的“AI魔法学院·福星社区分院”课程,标志着“未来引擎·AI社区领航计划”完成首次送教实践,为教育普惠写下生动注脚。
创新普惠:当AI教育走进街巷深处
AI素养是未来公民的核心竞争力,前沿教育资源应该面向广大社会,走向社区的最深处。因此,姑苏区科学技术协会(区科技科普服务分中心)、姑苏区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协会、姑苏区青少年宫、苏州市善耕实验小学校调集优质科教资源,组建“科技辅导员志愿服务团队”,携手中国联通苏州分公司启动社区送教项目,将多模态AI应用类课程送达福星社区学生家门口。
项目瞄准暑期“教育空档期”,重点覆盖流动儿童、困境儿童、看护困难的青少年等群体。在福星社区这座老新村内,课程名额通过社群接龙秒速报满,其中不乏众多的新市民子女。“孩子父母在上班做生意,以前暑假孩子的看护和学习是个‘老大难’问题。”社区工作人员感慨,“现在他们到社区参加课程,成了‘AI魔法士’,昨天还教我修复老照片呢!”
魔法课堂:人工智能锻造未来引擎
课程设计暗藏匠心。《AI魔法学院课程手册》内容丰富,8节课程形成“认知—创作—整合”闭环:
破壁认知
“请用苏州话对AI说‘倷好’!”首节课上,教师设置方言挑战。当AI反复将“石路”识别为“石漏”,孩子们瞬间理解“数据训练”的意义。这种有趣的寓教于乐,将晦涩的算法原理转化为可感体验。
多元创作
“视觉之眼”课堂上,小王同学运用“五要素法”生成“会飞的机械虎丘塔”:主体明确(塔)、动作(悬浮)、场景(星空)、风格(赛博朋克)、细节(齿轮纹理)。而在“声波秘语”环节,琳琳同学用AI合成了远在家乡的祖母的声线,为自创童话配音时潸然泪下——技术在此刻成为情感载体。
跨学科整合
高潮出现在跨模块创作。孩子们分组抽取“非遗传承”“垃圾分类”等主题,经历全流程实践:用AI文本工具撰写剧本→分镜头脚本设计→固定人物参数生成角色→视频剪辑配乐。最终呈现的短片,既有社会人文、历史传承,又含古今中外、包罗万象,体现了AI技术在跨学科学习中的强大能量以及青少年在跨学科学习中的无限创造力。
温度内核:技术赋能更需人文导航
“AI是画笔,你们才是画家!”项目首席导师、江苏省科普领航员钱晨反复强调这一理念。因此,课程设置了多处人文锚点:在生成《母亲》主题AI音乐时,引导学生对比机器批量制作与自创旋律的情感差异。
通过“AI版权声明页”实践,要求标注素材来源。伦理辩论赛中,12岁小刘同学提出尖锐思考:“如果AI能写《枫桥夜泊》,寒山寺钟声还有诗意吗?”
这种平衡在评价体系中尤为凸显。四维三层动态评价模型将“人机协同观”列为核心维度,通过《AI协作反思日记》、“魔法创客展评会”等载体,让价值观塑造可视化。我们可以聚焦这么一份独特后台记录:学生调试“人物一致性”参数失败37次后,系统自动推送提示“试试参考图+特征锁定”,同时老师批注“坚持比完美更重要”——技术指导与人文激励在此交融。
协同网络:多方联动构建教育共同体
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人工智能教育更是一种需要集合技术、师资、课程、工具等多元要素的面向未来的“创新教育”。
  资源“活水”注入
善耕实小提供预装AI应用工具的平板和整套课程,青少年宫开发“AI魔法锦囊”数据库,区科协和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协会调集优质师资,中国联通苏州分公司保障专业快速的网络服务,多方协力解决所有技术卡点。
社区深度激活
福星社区烘托学习氛围,引社区居民踊跃“围观”。8月中旬的“AI魔法秀”课程活动遇上“社情民意联系日”,吸引众多居民加入旁听。年过七旬的吴伯在AI修复的老结婚照前久久驻足:“年轻时的模样一点点没走样,AI蛮灵格!”
精准扶智路径
针对需要特殊关爱的社区学生,志愿者实施“1+1陪伴制”:助教老师坐在学生旁边,“一对一”实现有效教学。因为,技术弥合的不只是数字鸿沟,更是心灵距离!
未来启航:从社区分院到创新生态
“真正的教育公平,是把未来送到每个孩子的指尖。”结课仪式上,作品集不断地循环展示——从首节课歪斜的AI涂鸦,到如今行云流水的动画创作,这份“魔法成长档案”或许比任何数据更具说服力。当最后一组孩子将手按在电子屏上,大幕浮现“驾驭AI魔法,提前锁定未来”的金色标语,整个社区中心、每一个孩子的童心,都被梦想的光芒点亮。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相信我们的“小小魔法士”定会将今天种下的兴趣、习得的技能运用起来,并不断激励自己和身边的小伙伴,探索人工智能的深度习用,逐步成长为玩转未来的时代新人!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