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历史上的两个震泽县

发布:2025-05-14 19:18    来源:长三角时讯
文/王伯明
 
苏州历史上,曾出现过年代不同,管辖区域不同的两个震泽县。
清代设立在吴江西部的震泽县
清代设立的震泽县:1726年(清雍正四年)—1912年(民国元年)。首次设立的震泽县地域范围,在苏州府吴江县的西部。因人口规模大、赋税收取不便,当时的府上将吴江县一分为二,划吴江县西部设震泽县,东境为吴江县。两县县衙同设松陵,南为吴江县治,北系震泽县治。震泽县下设平望、震泽两个巡检署,分驻平望镇、震泽镇。民国元年即公元1912年,震泽县被废除,县境重新划归吴江县。
《尚书》记载:震泽先民早已于5000年前就在此繁衍生息。春秋时期,震泽先属吴,后属越,战国时期归楚。秦代、东汉、三国时期均属乌程县,西晋时属东迁县。唐开元年间,定名震泽。宋绍兴年间,设震泽镇。因震泽地处吴江西部,历史悠久,又极负盛名,而县名取“震泽”亦显自然。
据《吴江县志》记载,清雍正四年(1726),划吴江偏西地置震泽县,震泽县领震泽、澄源下2个全乡及范隅上乡下、澄源上乡3个乡部分。吴江县共辖全都9,不全都7。震泽县共辖全都16,不全都7;全保1,不全保4;全图278,不全图17;全圩1512,不全圩3。1874年、1909年吴江、震泽两县多有调整。
清朝震泽县置186年,县令调整频繁。通常县衙设知县1员,正七品。县衙机构设置与分县前同。其他官员有县丞相1员,正八品,主管水利、粮务。典史1员,主管巡捕。光绪、宣统年间,震泽县县知有王青选、王树棻、张绍文、张东灜、赵昌言、张东灜、张大任、夏启祥、费鸿年、刘润珩、夏富咸、罗良鉴、张溎。
宣统元年(1909),奉属筹备自治。二年,推行区域自治,吴江、震泽两县共设16个镇。吴江县设9镇:震泽县设7镇(城区与吴江合):震泽镇、严墓镇、平溪镇、横扇镇、吴楼镇、梅堰镇、五都镇(即庙港镇)。
震泽区域人文底蕴深厚,历史积淀悠远。禹迹桥、慈云寺塔、师俭堂、思范桥,成为震泽古镇的标志。古镇现存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0处,其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处。这些深深的庭院、典雅的厅堂、古老的石桥,就像是震泽史册上依次排列的岁月章回。平望地处苏州、杭州南北通衢要道。早在宋时,平望即已“大商巨舶物货冲溢,耕桑食货熙攘盈繁”,为历代重镇。随大运河布局的平望老街、安德桥、安民桥、小九华寺、莺脰湖、莺湖十三桥,是回望平望历史,领悟千年文化的重要景点。
 据《吴江县志》记载,震泽县自雍正四年(1726)至民国元年(1912)的186年间,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道光三年(1823),光绪十五年(1889),四次因太湖水溢引发灾害。淫雨风潮,覆舟摧屋,田地尽淹,禾稻霉烂,百姓大饥。又因乾隆十年(1745),嘉庆十九年(1814),咸丰六年(1856),同治五年(1866),天遇大旱,东太湖涸,蝗蝻蔽天,流丐满道。嘉庆十九年(1814),久不雨,太湖涸,地生白毛。百姓见得湖中有石狮及翁仲、沉堞、桥井、碑路。砖文多太康□□七月等字。
自古以来,震泽地域就有“吴头越尾”之称,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据统计,自南宋绍兴四年(1134)至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的772年间,先后出过进士15人,举人33人。宋代儒林三贤王蘋、陈长方、杨邦弼,明代按察副使吴秀,清代王锡阐、杨嘉墀,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之一施则敬,著名金融家施肇曾,著名外交家施肇基,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嘉墀,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四次访问震泽。西汉初期的大学者、词赋家严忌,明末文学家叶绍袁,明末清初的贰臣金之俊,曾任湖南长沙知县的赵玉成,陆游、范成大、杨万里、萨都剌、顾炎武、吴敬梓、太虚法师历代名人的文化艺术作品,为平望的文化艺术增添了浓厚的色彩。
震泽地域以“蚕丝之乡”闻名于世。清代,辑里丝出口已达五千四百余担,产量占全国十五分之一。20世纪20年代,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蚕丝改进社在震泽建立。新中国成立初至90年代,震泽不断继承与发展“丝市”,创办缫丝厂、绢丝厂、丝织厂。2008年,震泽镇“慈云”“辑里”“太湖雪”“山水”“丝立方”引领的蚕丝被企业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2015年以来,全镇有蚕丝被中国驰名商标2件,省、市级名牌产品商标15件,丝绸系列产品销售收入达12亿元。
原震泽县域的七个乡镇,至今凭借区位优势和历史传承,大力发展制造业和旅游业,与此同时她也有了众多头衔:中国亚麻绢纺名镇、中国麻纺集群产业基地、全国环境优美镇、中国纺织服装商业20年杰出集群、中国幸福乡镇、中国蚕丝之乡、中国第六批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镇、中国商业名镇、中国特色小镇、中国美丽宜居小镇等。平望镇获得的国家级荣誉称号主要包括国家卫生镇、中国纺织织造名镇、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等。
在原震泽县县域内,还诞生了以亨通光缆等入驻的七都工业园。法人代表张建峰,以通信网络业务和能源互联业务为主,专注于通信网络和能源互联两大领域,集“设计、研发、制造、销售与服务”,通过全球化产业与营销网络布局,实现“产品研发制造”与“运营服务”双擎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通信网络和能源互联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
一根蚕丝成为震泽区域的发展主线,一条集农业观光、工业旅游、美食体验、生态休闲于一体和丰润灵动的绿色经济产业链已经形成。未来的震泽区域将更加宜游、宜业、宜居、宜文,她必将在现代化新城镇建设中奏出更加华美的乐章。
新中国初期以管辖太湖区域为主的震泽县
新中国初期设立的震泽县,由太湖办事处于1953年改建,1959年撤销,在置7年。震泽县管辖的地域以太湖半岛东、西山及各岛屿的整个太湖,包括东至蠡墅、南厍,南至大钱、小梅口,西至马山,北至荣巷、光福、横泾太湖沿线。震泽县政府设在东山镇人民街南木厅。
1953年5月1日,太湖办事处改建为震泽县,7月,将吴县横泾区和武进县马山区及光福区基龙乡所辖之冲山、漫山两村划归刚由太湖办事处改建的震泽县管辖。1954年6月,马山区划归无锡市,吴县枫桥区越溪乡划归震泽县横泾区管辖。1959年10月,震泽县辖区并入吴县。
解放初期,太湖地区的匪患极为严重,其中东山、西山等岛屿因其地理环境复杂,成为土匪隐匿出没的重要场所。土匪团伙中既有国民党溃兵,也有地方恶势力、流氓等。这些土匪与国民党溃兵勾结,形成多股势力,严重危害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他们收集武器,自立为王,各据一方,专干打家劫舍的勾当。这些匪徒以船为家,白天以拾荒、捉鱼为掩护,晚上伺机作案,手段残忍,气焰嚣张。
为彻底解决太湖地区的土匪问题,保护群众正常生产和生活,巩固新建立的人民政权,成立了苏南军区太湖剿匪指挥部,并行政上单独设立震泽县,所辖范围为太湖湖面、岛屿和沿湖的港口码头要地。
改建后的震泽县,包括东山镇,越溪镇,横泾镇,光福镇,太湖乡,渡村乡,浦庄乡等十个乡镇。横泾区下辖横泾、新众、新桥、木里、浦庄、渡村、新南、尧峰、采莲、石舍10乡,共103个行政村。东山区下辖东山镇及渡桥、后山、涧桥、镇西、湖湾、杨湾、三山、新潦8乡,共62个行政村。西山区下辖东河镇及横山、石公、东汇、建庭、辛湾、九洞、缥缈、光明、甪里、玄阳10乡,共67个行政村。湖中区下辖洞庭、义港、潭东、钱梅、冲山、湖中6乡,共26个行政村。湖西区下辖湖西、渲塘、南溪、竺溪、新闾5乡,共20个行政村。湖东区下辖南、渡席、三联、石湖、盛港5乡,共17个行政村。马山区仍辖云水、云居、桃坞、秦履4乡。包括涉及的太湖湖面、岛屿以及沿湖的港口码头要地,这些地区在行政上被单独划出设立震泽县。以加强太湖地区的剿匪工作和行政管理。1956至1958年,震泽县对6区47个乡镇作了两次调整。同年,1958年8-10月,成立人民公社,改乡为社。1959年,随着太湖剿匪任务的完成,震泽县于1959年10月撤销,并入了当时的吴县。
据吴县志记载的震泽县历任县长:倪大成、咸同德、翟秀生,历任副县长:程展平,谭信忠、丁守成,张振东、乔英。他们与驻军紧密合作,共同负责太湖地区,包括东山、西山周边诸岛,横扇、震泽等太湖地区的剿匪和社会治安维护工作。
为了肃清太湖地区的土匪,解放军成立了太湖剿匪指挥部,调集多支部队进行清剿。二十四团一营行动:二十四团一营针对经常出没在太湖一带的匪首张本团伙展开行动。深夜乘木船进入太湖,成功俘虏匪副官赵阿大,并在其带领下直捣匪巢,俘虏多名匪徒,缴获大量武器。解放军官兵战术灵活,对分散于山区、水网处的土匪进行围剿。以龚国良为首的最大一股土匪,被迫率部千人向我驻苏部队投降,经过艰苦卓绝地战斗,太湖地区的土匪势力得到了有效遏制和清除,为后续的水利工作提供了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震泽积极开展水上民船民主改革,发动广大贫苦渔民打击封建渔霸、反动帮会首领和潜伏在水上的反革命分子,搞清了渔民的政治状况,建立了水上户口制度,治安得到改善。同年,建立渔业互助组178户,在生产中互助互利。1954年建立初级渔业生产合作社,渔船、网具折价入股,开始改变渔民单船独户的生产方式。
1956年2月,震泽县湖东区乡渡习乡建立光明高级渔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10月,震泽县在东山陆巷村建立太湖人民公社,统一领导和管理太湖渔业生产。全县除太湖公社外,其他各公社农业、渔业相交。1959年农、渔业分离,各公社建立渔业大队。
根据当时形势需要,震泽县开展了兴修水利。主要围绕太湖的防洪、排涝及水资源管理展开。震泽县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与了太湖流域的综合治理工程。包括修建堤防、疏浚河道、建设水利枢纽等,极大地提高了太湖流域的防洪排涝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了农业生产的条件。保障了农业生产和社会稳定。
当时震泽县所属的10个乡镇,现今东山镇存保留,越溪乡、横泾镇改成了街道。光福乡、太湖乡合并为光福镇。渡村乡、浦庄乡合并为临湖镇,西山诸岛合并为金庭镇。其中临湖镇同木渎、胥口镇又合称吴中高新技术开发区。
20世纪50年代县址位于东山镇的震泽县区域,同样,古代名人辈出。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书法家范成大,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明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鏊,吴有性、蔡羽、陆治,清代名士柳商贤,弘治编修官员陈霁等。
多年来,原震泽县区域各乡镇改革开放,大力发展各项事业。越溪街道旺山村成功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横泾街道获环境保护部2010—2011年度国家级生态乡镇,光福镇2019年1月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环境优美镇、国家卫生镇。临湖镇获得国家卫生镇、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国家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入选了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江苏省“乡村振兴”示范镇。东山镇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环境优美镇、“中国碧螺春之乡”等美誉,金庭镇获得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风景名胜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等多项荣誉。
 
作者简介
王伯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喜欢走读、识记,以文字作些自然、人类和心理的写真。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