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 | 世界工艺之都 承天地之美意,历沧海而弥新

发布:2019-12-05 10:54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中国传统工艺在世界各民族的物质文化史上有着独特的美名。这一切,与中国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所形成的漫长的、绵延不绝的农耕文化有关。手工技艺围绕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进行,所有的品类在其最初的状态都与使用有关,好用、朴素、温情,具有与农业文明相适应的智慧(语自:杭间,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策展人)。

工艺之都实至名归

距离2014年11月28日,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5年,但是那一天依然值得苏州人铭记。那天,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批准,苏州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CCN(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成为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这是一个世界级的名片,意味着苏州作为著名的手工艺术和民间艺术之城,拥有了世界级的地位。

2012年9月苏州启动申报工作,在2013年11月底,申报的相关准备工作就已经基本就绪,至2014年3月中旬,苏州得到了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以及美国圣达菲、美国帕迪尤卡、韩国利川、日本金泽、中国杭州和意大利法布里阿诺等6个“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主题城市的正式支持信函。

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古建筑保护联盟执行主席汪长根说,苏州的手工艺历史久,门类多,在全国工艺美术11大类中,苏州10大类几乎包揽所有,有3000多个品种,像苏绣、核雕、制扇等很多项目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享有盛誉,成为“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是实至名归的。

此外,苏州市还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6项,居全国各类城市之首,其中民间手工艺类就有缂丝、宋锦和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等3项,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29项,列全国同类城市前茅,其中民间手工艺类有18项。

吴晓波在其出品的纪录片《这个国家的新匠人》中,为中国的手艺作者们用文字塑造了群像:中国从来不缺匠人,从管仲变法,四民分业,市农工商,“工匠”,就已经成为这个国家最重要的职业分工。两千年来,刀与火,光与影,在氤氲缭绕的时间里,工匠们继艺、传神,用双手打磨了这个世界最灿烂的文明。然而,当西方工业革命的硝烟骤起,工匠经济在铁蹄疾驰后的尘土间逐渐隐没。今天,中国还有没有匠人?让来路与去向重合,就是这个时代的新匠人。

这个时代从不辜负人,它只是磨炼我们,磨炼每一个试图改变命运的平凡。中国,也许是最古老的匠人之国,今天,匠人文化正在回归。新审美、新技艺、新链接,造就了中国当代的新匠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产业变革崭新的驱动力。在灯火阑珊处,他们醉心于若无人境的寂寞劳作,不觉已汇聚成庞然群体,将他们所赖以生存的城市变为百工之城,他们的故事和产品,成为城市最美好的一部分。

百工之城波澜壮阔

苏州,给人的印象总是风雅的,无论深宅小巷园林,还是小桥流水人家。你知道苏州的千年风雅,你也需要知道,苏州的风雅里面,有手工艺人骄傲的身影。

苏州的手工艺历史悠久,门类众多,都有着极端的精细,许多手艺名满天下,“苏工”、“苏作”这样的专有名词,便是专为苏州手工艺发明的,是加在苏州匠人们头上的冠冕。

手工艺的演进,是从乡村到城市生活的推进,而一座城市的手工艺,往往凝聚着这座城市生民的智慧。最初的匠人,就是光着膀子在窑洞里烧陶的工匠,是路边白发苍苍补了一辈子鞋的老人。无论是工艺大师,还是普通匠人,不忘初心,方可不负将来。

舟山,坐穹隆山下,临太湖之滨,是一个安宁的小村落。《香山小志》载:“山梓人,巧者居十之五六。又有雕工,专将竹根、竹节、黄杨、紫檀,以及象牙、牛角、桃核、橄榄核,刻山水人物、花卉鸟兽等玩品,精巧有致,雅俗称赏。”

舟山核雕,起初不过是村民们农闲时的消遣,聊以谋生的副业。而如今,核雕已成为全村的共业,村里散布着500多个核雕工作室。

离舟山村不远处,就有一地名为香山,就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必书的“香山帮”的发源地。史书曾有“江南木工巧匠皆出于香山”的记载,可见香山帮在古建史上的地位。在明清两朝,最有名者当属北京天安门城楼的设计者蒯祥,而数百年来,香山帮匠人的精湛技艺代代相传,从匠心独运的苏州古典园林到气势恢弘的北京皇家宫殿,留下了数量众多的传世之作,直到今天,其薪火之盛更胜从前,造园者不仅规模空前,更是工涉全球。

仍然不远,是两个声名更甚的专业小镇,一个是镇湖的刺绣,另一个是光福的玉雕。而刺绣和玉雕的匠人们早不满足于小小的镇子了,他们把工作室或门店开到了苏州城里。在苏州,从临顿路到园林路,从十全街到相王弄,沿街的店铺几乎全被和田玉的店面占据了。

苏州从事玉雕的有多少人?3万人。苏州从事手工艺业的有多少人?15万人。在全国工艺美术11大类中,苏州就拥有10大类共3000余个品种,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6项,居全国同类城市之首,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29项。苏州手工业者的手艺门类,纷繁庞杂,涉猎巨广,另有缂丝、金砖、制扇、盆景、剧装、制琴、红木、砖雕、铸造、裱画、制砚、漆艺等等,大师辈出,拥趸千万,百工之城,实至名归。

在苏州,一把苏扇、一方丝帕、一件宋锦织物,都是这个城市的代表。大大小小的工艺品、艺术品,不仅遗世独立、精妙华美,也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纵观苏州手工艺的历史发展,苏州在自身禀赋方面,几乎是一骑绝尘的。

苏州手工艺形成了一个众星拱月、蔚为壮观的手工艺文化生态群落,在中国手工艺发展史中占有半壁江山的重要地位。苏州的手工艺不仅历史悠久,种类多,关键还有名气大,像苏绣艺术品,经常登上国际舞台,成为赠送国际友人的礼物;像缂丝,远销日本;像在市场上已经难以找寻的罗织物,苏州依然有工厂和单位在保护、发展,不仅故宫维修窗棱要不远千里来购买,还销往亚洲各国。

作为目前中国发展较快的城市,苏州市发挥了自身的综合优势。能够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除了对传统工艺的保护,还有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软硬件建设,同时不断培养手工艺和民间艺术的传人、接班人。

承天地之美意,历沧海而弥新

匠心之所以得到赞美,是因为精湛的技艺需要日复一日的打磨和练习。匠人因希望和热爱而坚持,也为技艺的进步而振奋,而对匠人形之于物的赞美,正是对他们的坚持和进步的赞赏。

缂丝、瓷器、漆艺、雕刻,每一样手艺对比现代的工艺,都是需要更久更多的人力的投入和时间的酝酿。在如今,工业化的大规模生产代替了曾今手工的兢兢业业,而今后,乃至于更久的未来,将有更多的智能工业机器人大面积地取代绝大部分人工的工作,人多双手将被迫解放。手艺,要么被淘汰,湮没在时间里,要么艺术,历沧海而弥新。

而人类,则会形成一种反向的审美和珍惜,对这些个性化的、顽强对抗工业化进程的珍产投入更多的热情和喜爱,以彰显自己的个性、品味和阶层属性。

就如同竞技,汽车发明让我们一日千里,但我们却要跑得更快;飞机的发明让我们只上云霄,但我们却要跳得更高;轮船的发明让我们涉水如平地,但我们却要游得更快;一切的自动化智能化都让我们可以很懒,但我们却要变得更强。

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发展,让我们的一切欲望得到满足,但却失去了个性,失去了对生活的新鲜感,失去了对生活的阅读能力。所幸,还有这么多匠人在为我们呈现这么多不同的、非工业化的东西,让时间重新变回多姿多彩,让我们一代代永不忘记先民曾经的艰辛、追求和诗意。

手工艺品不同于工业产品,它是有温度、有情感、有历史积淀的东西。在华夏文明的长河中,手工艺灿若星河,无一不是那个时代主流阶层的意识形态载体,无一不与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手艺,是人类的天赋,也是承天地之美意。《天工开物》里说,“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物生于自然,人以巧工使之有用,既成全了天地的美意,也兑现了自己的生活。

我想,黄昏时漫步在雾霾里的孤独者手里的握玉,不是一种美好的占有,而是一种美好的陪伴。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