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江南 观世界

发布:2021-09-29 20:45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今年年初,“建成开放苏州博物馆西馆”被列入苏州市年度实事项目。千呼万唤始出来,经过8个多月的建设推进,“十个盒子”终于在9月底试开放了。作为第一批应邀探馆的媒体,我们得以“先”饱了一番眼福。

苏州博物馆西馆位于高新区长江路399号,建筑面积48365平方米,展陈面积13391平方米,于2018年3月正式动工建设,2020年被列入苏州市政府实事工程,2021年9月底起试运行。

“一点一点有了样子”

 

狮子山见证了苏州乐园往日的欢声笑语,也见证着苏州高新区的巨变。每个80、90后出生的苏州人或许都有一张与老苏州乐园的合影,20年间它承载了无数苏州人童年记忆。

经历了三年多的寒来暑往,一座新地标,于2021的金秋在这里绽放。

西馆自立项以来,就备受关注。在西馆施工现场,由苏博员工组成的西馆筹建小组已经在此驻扎了两年多时间,持续跟进着整个设计施工过程。

在他们的履迹里,在他们的眼睛里,一座全新的博物馆,一点一点有了样子……

苏州博物馆西馆,这座被苏博人戏称为“十个盒子”的建筑,由德国GMP建筑事务所设计。GMP在全球城市公共空间设计领域颇有建树,国家博物馆改扩建项目、巴西利亚国家体育场、苏州第二图书馆等均为其代表作,贯穿着持久、简约、实用的现代设计理念。

苏博西馆的设计传承了GMP团队的特色,建筑外立面和内部墙体选用葡萄牙灰石材,自然独特的纹理,扎实稳定的材质,使得场馆外观轻奢有度、气韵十足。而“十个盒子”建筑单体的组合与廊道交错,又与苏州水陆并行的街巷、江南错落有致的民居不谋而合。

来自德国的设计团队,小桥流水滋养出的江南文化;现代建筑追求的简洁明快,传统苏州园林的精致典雅;城市公共空间所需的通透感,文物陈列展示该有的藏露得宜。

旁观者已经很难想象,今日苏博西馆呈现出的这份和谐背后,其实经历了一番碰撞、对话、交融。在最初的阶段,国际和地域、传统与现代、人文关怀与文物保护的张力,为双方团队都提出了难题。

“为了保持建筑结构的完整表达,设计师主张室内少用装饰品与隔断,保留一览无余的空间视野,这其实与我们所习惯的苏式审美有分歧。”工程设备部主任王建介绍说,“在反复沟通后,我们保留了大厅的开阔风格,但在其他展示空间布置了艺术装置。”

无数次的反复修改中,折射出的这份坚持和彼此尊重,与西馆多元包容的建设风格和陈展理念交相辉映,共同写进了时间里,经受新的历史时期的考验。

梅雨季之前,工作人员在博物馆前面种了一排樱花树。未来,透过西馆的落地窗,将看到一片公园绿地与水体之间,樱花漫放如雪,与室内安静若素的文物珍宝相映成趣。

“十个盒子”里的平行世界

 

作为苏州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馆在定位上与本馆错位发展,在呈现姑苏文史、传承江南文化的同时,也积极开拓视野,引进国内外知名博物馆展览,并立足自身研究力量策划原创系列展览,力求在新的平台上为观众擘画世界通史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崭新图景。

借助全新场馆平台,苏州博物馆将秉持着“立江南,观世界”的办馆思路,致力于在学术研究、陈列展览、宣传教育、文创设计、观众服务等领域全方位接轨国际一流博物馆,力争打造全新“吸睛点”和“打卡地”的同时,将苏州博物馆建设成为代表江南文化特色与风格的,引领行业创新发展的一流综合性博物馆。

地上一层“纯粹江南:苏州历史陈列”为苏州地区首个通史性质陈列,以文物讲述苏州自旧石器时代至民国一万多年的发展历程,详细揭示“姑苏繁华”意象,追溯江南由“尚武”至“崇文”的民风嬗变。

地上二层“技忆苏州:苏作工艺馆”,回顾“百工之城”苏州自宋元直至当下手工业发展的脉络。

地上二层同时设置“国际合作馆”,开幕展览“古罗马:城市与帝国”,陈列大英博物馆古罗马文物。

地上三层“书画苏州:馆藏历代书画陈列”展出自宋迄近代书画精品58件/套。

地下一层探索体验馆,深耕博物馆亲子互动体验领域,打造国内首家“博物馆学校”。

为提升整体参观体验,西馆展厅全部铺设防火级木地板,展柜采用国内先进的低反射玻璃,营造了精致优雅的展厅环境。

 

纯粹江南——好的故事,有无限联想

 

什么是江南气质?是草鞋山先民手中抟动的陶土、吴越春秋的刀光剑影,还是魏晋名士思念的莼鲈味道、隋唐河海港口吞吐的商船,抑或宋元平江的城坊纵横、明清四家的山水气象?从蒙昧到文明,从尚武到崇文,太湖之滨的苏州,江南核心区域,这片土地共同经历的凡此种种,时光流转书写的城史人文,就在苏博西馆一层“纯粹江南——苏州历史陈列”展。

展览由苏州博物馆新组建的学术研究部策划,从“城、史、人”三个方面展现苏州万年文明史、二千五百年城市史,溯源苏州文脉传承和地域文化。

西馆苏州历史陈列,共计展出文物1200余件/套,精品文物150件。狮子山下,吴王余眛剑等重量级文物惊艳亮相,一批在库房封藏多年的出土文物也将集中展出,一点点揭开苏州地下宝藏世界的面纱,丰富城市文史版图。

蔚为大观的展览架构和文物体系背后,是大量的藏品梳理和研究整合工作。策展人介绍说,“近几十年的考古报告、新发掘的文物、新发现的遗址,我们都有参考。遴选文物有两个标准,一是能体现重大历史事件,二是文物本身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技”忆苏州,看不够的天工百艺

 

走过苏博本馆吴中风雅展厅,阳光透过格栅将阴影洒在白墙上,一间间展室幻化为苏州园林中的庭院深深,也将苏作工艺巅峰时刻一一定格。十五年过去,这里依然是苏州博物馆陈列中的不朽经典。

展线在高潮处戛然而止,出口处便是竹林深处的廊桥。由桥行至片石假山,脑海中还是展览的余味,眼前是新苏式的园林景致。苏州因何发展出如此高超的工艺水平?苏州手工艺怎样渗入苏州人的生活?现代社会中苏作工艺又将去往何方?一个个问题自然而然地萦绕在观众的心头。

为了呼应常展引申出的追问,近年来,苏州博物馆相继推出了“苏艺天工”大师系列、“蘇·宫——故宫博物院藏明清苏作文物展”及“苏韵流芳”青年手工艺展,尝试讲述苏作工艺故事的不同面向。而在即将开放的苏州博物馆西馆,则专门开辟了空间打造“技忆苏州——苏作工艺馆”,用约900件/套文物,讲述一个从宋元及至当下的苏作工艺故事。

“从古到今千余年来,苏州的文脉没有断裂,手工艺的发展脉络也一直在延续。”

宋元以来,物阜民丰、文化繁荣的苏州滋养出巧夺造化的苏作技艺。在文人品位的熏陶下,琢玉、雕金、镂木、刻竹、髹漆、装潢、针绣等技艺,无不精巧雅致、神乎其技,不仅成为江南文化的代表,更由江南及宫廷,由宫廷及海内,引导了“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的全国时尚风潮。“技忆苏州——苏作工艺馆”正是一个陈列千年工艺精品,讲述工艺起源流变的陈列展览。

与本馆展示不同,西馆在呈现苏州古代工艺精品的同时,也展现解放后苏作玉雕的重新崛起,以及仿真绣、乱针绣等苏绣工艺不断拥抱时代的产物。这批令人眼前一亮的展品,来自苏博近年来的收藏积累。

策展人介绍说,“苏州博物馆一直有‘为未来做收藏’的理念,注重入藏当代苏州工艺大师的代表作品。2020年,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并入苏州博物馆,更加丰富了馆藏工艺作品的时间层次和品类,为西馆展品遴选提供了更多选择空间。”

技艺在当下不断变革,文博工作者对手艺、手艺人的追溯也在不断深入。对这两种“传统”的当下阐释,贯穿了策展的各个环节。

展陈设计中,环境配色多使用天青色、藕粉色等传统江南文人色彩;景观设置时又对太湖石、屏风等江南意象做了符号化处理,使展区之间“隔而不断”,与现代风的建筑环境相适应。

策展人告诉我们:“营造苏式建筑氛围,并不只有照搬古建这一种方式。我们要做的,不是向观众灌输苏式风格,而是适应新时代观众需求,在对苏州园林要素不断简化中,体现能让当代人接纳和感到舒适的苏式美学。”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贝聿铭大师留给苏博人的美学启发,无论本馆还是西馆,“中而新,苏而新”的概念一直在传承中创新。

“罗马:城市与帝国”:以中国目光观世界

 

启蒙运动以来,以大英博物馆为代表的世界一流博物馆,逐步形成了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式陈列。

在同一座建筑中,时间和空间不停变换。观众穿梭在展馆之内,凝望一件件来自古埃及、古罗马和古代中国的文物,思绪打通了展厅的物理间隔,比较、对望、收获新的感悟,自由思考整个世界。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观众走出国门,一个遗憾也越来越明晰——不少外国博物馆有着‘中国馆’和‘中国厅’,里面陈列着最为精美的中国文物;回望国内博物馆,却没有专门的‘国际厅’。

随着苏博西馆的建设接近尾声,位于西馆二层的“国际合作馆”也将如期与观众见面。以此为契机,苏州博物馆希望未来能够探索国际交流新路径,让观众有机会不出国门便欣赏到缤纷的世界文物。

首期展览“罗马:城市与帝国”,即是苏博和大英博物馆合作推出,共同将“中国目光”和“国际视野”安放进展厅,打造“向中国观众呈现世界文明伟大时刻”的展览盛事。

狼孩,角斗士,斗兽场,马赛克……提及罗马,我们脑海中会浮现出很多经典意象。然而不同于深受罗马文明影响的欧洲观众,多数中国人对于古罗马的印象都是符号化和片段式的。

提及罗马帝国,“永恒之城”一直是重要象征之一,也是多数罗马展的核心主题。作为帝国权力的心脏,无论是城市中的古罗马斗兽场、戴克里先浴场、图拉真广场等恢弘的古罗马建筑,还是五贤帝、执政官、角斗士等真实生活在这里的历史人物,都是古罗马文化和精神的最佳缩影。

展览细致呈现了这些永远令人心驰神往的罗马城市意象。与此同时,双方策展团队也希望向公众科普:罗马文化不止体现在首都城市,它扩展在庞大帝国的广阔疆域,也吸收和辐射着亚非欧文明。

在英格兰、希腊、土耳其等帝国腹地出土的罗马风格文物,在帝国核心区域出土的波斯风格人像雕塑,罗马城中的金字塔形建筑……仔细观察展厅文物,观众可以从中发现不同地域文化交融的痕迹,它们展示了罗马审美的形塑过程。

罗马人的精神世界同样包罗万象,他们不断从希腊、埃及等文明的神话中汲取灵感,扩充诸神阵容。观众从这类展品中,可以一瞥古罗马的帝国气度,也可以研究其信仰谱系。

正如大英博物馆馆长哈特维希·费舍尔在展览序言中所说,“这些文物讲述了一个真正的关于世界文明的故事”,这不仅是大英博物馆的愿景,也是两家机构未来共同努力的目标。

书画苏州:馆藏历代书画精品诠释江南文脉

 

白露前后,早秋的风撩拨着片石假山投射在水面的倒影,波光粼粼的水面此时仿佛一块巨大的画布,整个人如同置身于“米氏云山”之中。米芾挥笔点墨,“江上诸山云气涨漫,冈岭出没,林树隐见”的江南景象跃然纸上。

仿米芾画意的主庭院、宋画斋,十二个主题轮换的“吴门书画”常展,载誉满满的“吴门四家”系列大展,清新雅致的画意文创……书画,早已不仅仅是苏州博物馆的特色大宗藏品,其独特的文人审美,不断滋养着这座博物馆在江南土地上生根生长,焕发活力。

西馆即将开放之际,苏州博物馆特别推出“书画苏州——馆藏历代书画特展”,精选58件/套书画及扇面作品。据策展人介绍,展览设计注重两条线索,第一是以通史为脉络体现书画的传承,第二是注重呈现苏州本地的文化传统。

本次特展按照历史脉络可分为五个板块,分别为:“古法古意——唐宋写经与宋元书画”、“南宗气韵——明代书画流派”、“传统正变——清代书画流派”、“西风东渐——近现代书画名家”和“怀袖雅物——折扇艺术掇英”。

展览起自注重法度的唐宋写经,兼及传世量稀少的宋元书画珍品;至明代,浙派、极具苏州地方特色的吴门画派、以董其昌为首的松江派、以徐渭为代表的晚明书法作品依次呈现,蔚为大观;及清代,四王、扬州八怪和海上画派的书画作品各具特色;延伸到近现代,则有张大千和苏州画家吴湖帆的部分作品。

其中,不乏影响中国书画史的重量级展品。镇馆之宝,元代《七君子图》,将时隔数年再度与观众见面。该卷汇集了赵天裕、柯九思、赵原、顾安、张绅、吴镇六位元代名家绘制的七幅墨竹图,可以说是存世作品中品相最佳的墨竹卷。

馆藏徐渭狂草《咏墨》《咏剑》,是其书风登峰造极时期的代表作。由于立轴纵高超过3米,此前受展厅规格限制从未展出,此次将在西馆首次合璧展出。

墨竹,援书入画;咏剑,尽情于书。睹物,思人。透过泛黄的纸面,神游古人的精神世界。

格外有趣的是,此次展出的唐寅《农训图》,画中景致还与苏博西馆有关。

策展人介绍,“研究人员根据画内山形和题诗判断,对象应该就是西馆背靠的狮子山。”命运般的巧合,让《农训图》和狮子山,跨越数百年,终有一场对话。

中国传统绘画讲究写意,神似重于形似。与今天的狮子山相比,画面也许有些夸张。但唐伯虎潇洒的笔法,还是留给我们无穷的想象,尽可在脑海中大胆猜测,将西馆的“十个盒子”置于画中。

探索体验馆:青少年的专属博物空间

 

探索体验馆,这个4500平方米的展厅,从规划设计起就是苏州博物馆西馆的明星展厅。这是一个聚焦3~12岁青少年的专属空间,是苏州博物馆“最年轻”的板块,集中彰显了西馆的朝气与活力。

这里是苏州博物馆博物馆为孩子们搭建的梦想乐园,也是为充满无限可能的小观众们提供的放飞想象、探索世界的博物学校。

里程碑式的探索体验馆到底蕴藏着哪些重大意义呢?策展团队介绍说,苏州博物馆西馆首次尝试在国内地方综合类博物馆内设置探索体验馆,这是苏州博物馆辐射长三角乃至全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张特色名片。

透过展览和教育,实现儿童与苏州这座城市之间的对话,打造一个可以让孩子们尽情探索、学习和挥洒想象力的专属空间。让孩子们通过不同文化的体验和对自由梦想的激发,向实现终身教育的目标迈进。

现代艺术特展:糸——已知·未知的互文

 

由吴洪亮先生策划的当代艺术展“糸——已知·未知的互文”(Infinity:The Sequence from Known to Unknown)作为西馆首展的当代艺术版块与大家见面。

本次展览以“糸”为名,从苏州的重要象征之一“丝”及比丝更微观的视角出发,聚集国内4位著名当代艺术家徐冰、施慧、曹斐、王之纲的共12件(组)作品。

这是一个以此时、此地为根而开始生长的展览,一头伸向远古,一头伸向未来。

过去将来时、将来过去式、现在进行时在展览中反复叠加。艺术、历史、科技缠绕在已知与未知的茧房里,期待着“破”而带来的惊喜。如同“糸”甲骨文的字形,一端象丝束的绪,一端象丝束的头,中间是丝绞,复杂而不无规律。

策展人吴洪亮,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苏州博物馆艺术顾问。吴洪亮是齐白石及20世纪美术史研究专家及具有影响力的策展人。

参展艺术家徐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被广泛认为是当今语言学和符号学方面重要的观念艺术家。作品展出于中国美术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纽约现代美术馆、古根海姆美术馆、大英博物馆、威尼斯双年展等艺术机构,并被广泛收藏。

参展艺术家施慧,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发起人。作品以棉、麻、植物、宣纸、纸浆等纤维材料为特征,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图式中,呈现出独特的视觉特征,体现出东方精神的文化底蕴。

参展艺术家曹斐,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曹斐是活跃于国际舞台的中国艺术家。她的作品融合社会评论、流行美学,参考超现实主义并运用纪录片拍摄手法,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疾速发展的变化。

参展艺术家王之纲,国内外知名的新媒体艺术家、策展人、多媒体视觉导演,演艺创新、多媒体交互领域先锋人物、国内原创影像的先驱。作品横跨戏剧舞台及大型演艺活动多媒体设计、展览陈列设计、公共景观艺术亮化设计、虚拟现实体验等多个领域。

展览试图通过四位艺术家的作品建立历史文脉与现实生活、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并峙与融合中建构的张力,而其中的活性就是通过可观、可感的作品带给观众的超体验。

世界的联系不取决于某事某地某人,因为网络已然形成。“糸”也许是连接两端的那个绳结、那个触动彼此认知的代码。苏州、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西馆,将成为此时此地开始的新的文化故事。

结语

 

一万年前,苏州从远古蒙昧中醒来。她风雨兼程,步履豪迈,走过茹毛饮血的石器时代,走过金戈铁马的春秋战国,见证了秦汉隋唐的天下一统,见证了宋元明清的锦绣繁华,饱经沧桑,历久而弥新,走进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崭新的伟大时代。

苏州如诗,是枫桥夜泊船,凌波过横塘;苏州如画,是姑苏台上月,人尽似神仙。且把吴钩看了,转瞬已是千年,但见水袖蹁跹,牙板轻拍,吴歙雅绝。天地悠悠,湖山点点,有一座城是苏州,是江南,既纯粹,又斑澜。烟波浩渺的太湖,是她的胸怀;奔流不息的长江,是她的血脉;山清水秀的江南,是她的舞台。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既古典,又现代,生机勃勃,方兴未艾。

一万年的回眸,一万年的等待,一万年的苏州,继往开来。

本段内容引用自“纯粹江南:苏州历史陈列”展的结语。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