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上的江苏声音

发布:2020-05-29 17:57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这几天,14亿人的目光聚焦首都北京。5月21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召开;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召开。5月22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两会时间正式开启。

今年的两会,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延期了两个多月,也是在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之际举行的一次盛会。今年的两会,又正值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意义更加重大,影响更加不凡。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的需要,大会缩短了会期、压减了部分会议、对媒体采访方式等进行了适当调整,新科技、新手段、“云访谈”“云直播”轮番上演,不少代表委员还化身“拍客”担任起临时“主播”,向大众传递第一手的新鲜资讯。两会是观察中国发展的重要窗口,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国家发展的“大图景”与千家万户的“小目标”在这里重叠。

今年,我们会听到哪些来自江苏的声音呢?他们带来了什么提案、建议?我们在有关报道中精选了几例以飨读者。

全国人大代表蓝绍敏:服务工作要精准到位

《经济日报》2020年5月21日的报道中,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

“疫情发生以来,国家和江苏省密集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举措。比如,国家层面先后出台5批23项税费优惠,以及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降准、降息、再贷款等重大政策。这些政策措施正在逐步释放出巨大红利,为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吸收外资形势严峻复杂,如何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蓝绍敏代表说。

今年一季度,苏州实际使用外资42.3亿美元,同比增长163.3%,创出历史最好成绩。苏州利用外资如何实现“逆势上扬”?蓝绍敏代表表示,重要原因在于毫不放松做好疫情防控,统筹兼顾做好经济工作,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开放再出发。

苏州在年初召开“开放再出发大会”,迈出了“思想再解放,开放再出发,目标再攀高”坚实步伐。受疫情影响,苏州还着力开展“云招商”。

蓝绍敏代表介绍,苏州着力构建制度设计“顶梁柱”,扭住重点项目“牛鼻子”。“形势越是复杂严峻,工作越要精准到位。要按照中央部署,精准发力‘六稳’‘六保’,加快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努力把发展的速度拉起来,把疫情的影响降到最低,走出昂扬向上的好态势。”

全国政协委员范小青:改作业不是家长的事

长期以来,小学生家长“陪作业”,已经成为普遍的必然的现状,大概没有哪个小学家长能够幸免。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范小青准备提出关于给小学生家长减负的提案,可谓是说出了大多数家长的心声。

近期中小学陆续复学,用网上流行的说法,就是“神兽”终于要“回笼”了。“目前我国的小学教育,不可谓抓得不紧不严。而在放学回家的时间段,小学生的学习就全部交给家长了。”

范小青在之前的调查中发现,除了完成课本知识方面的作业题,家长还要陪着孩子做其他许许多多的“作业”,比如手工课的作业,美术课的作业,有的甚至要求小学生做APP,有的要求拍小学生做家务的视频,那更是形式主义的表现。老师建的家长群,让每个家长都胆战心惊,群里有一通知,肯定是“陪作业”、甚至是“代作业”,因为有些“作业”,小学生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社会有分工,家长不是老师,家庭教育主要在孩子的修养、品格,道德以及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等方面,而不是具体教孩子怎么做作业。”范小青认为,更多的家长做不好老师该做的工作的,结果反而坏事——家长着急,难免打骂,孩子更加学不进,适得其反。有的干脆就由家长代做,学生根本没有用心学习,没有收获。

她还举出了家长“陪作业”的不良之处:首先,不能陪着孩子独立学习的习惯,产生依赖性,自主学习能力差。第二,家长不是老师,不一定懂得如何教学,效果不尽人意。第三,每天长时间“陪作业”,对下班回来身心疲惫的家长来说,是“不人道”的。第四,如今小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家长未必都能了解,比如文稿演示,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够完成的,这种“代做作业”的负担,让许多家长心力交瘁,苦不堪言。

“如果所有这些本应该学校完成的工作,都要由家长辅导完成,那么老师干什么?老师一定会说,在学校来不及完成。如果说老师在校来不及教,学生在校来不及学,那无疑就是顶层设计不合理,教育大纲出了问题。”范小青提出,给小学生家长减负,其实也是给小学生减负,更是让教育回归初心,回归根本。

“小学生的父母亲,三十多岁,正是工作压力最大,人生竞争最激烈的阶段,如果全部用来辅导孩子,这样的人生简直就是‘入坑’!”因此范小青建议:请专家论证,从教学大纲改起,给小学生减负,以所有作业基本在校完成为基准。对学校也要有严格规定,学校给家长的“陪作业”任务一定要适度和合理。回家作业家长签字,是看学生是否完成作业,而不是检查对错,批改作业是老师的事情。看起来时髦其实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教学,既增加家长负担,又影响孩子心灵,应该力避。

范小青委员的议案在网上引发了热烈的讨论,一度上了“热搜”。不少家长赞同范小青的观点。有一个家长认为:家长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本应该是完善教育的途径,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而不是学校教育的扩张。现代的家庭教育概念更多的是强调亲子间的相互影响,平等交流,而不是把家长变成兼职教师,这样反而会造成亲子关系紧张。大人很忙很累,原本跟孩子游戏一下也许还能调节一下心理,陪孩子写作业平添了一个任务,更烦躁,而孩子在父母眼皮子底下写作业也会变得很紧张,习惯性求助父母,也不利于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更关心成绩,家长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帮助孩子更好地独立自主,树立榜样,教导孩子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责任感和行为道德、价值观念之类的事。当然,父母是应该督促孩子完成作业的,但这跟要求家长必须陪着孩子写作业不是一回事儿。

 

全国政协委员吴智深:补齐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短板

当前,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如何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提升疫情监测预警能力、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救治体系成为今年两会关注的焦点。

全国政协委员、东南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吴智深认为,针对防控过程中智慧城市各系统缺乏协作机制、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响应速度较慢、城市基础设施感知工程尚不完善等问题,“我们应该利用好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发展新基建,做好顶层设计”。

今年两会,吴智深带来了《关于加快智慧城市公共安全防控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方案建议》。他建议,建立考虑平灾结合韧性监测体系,全面推动全面感知工程体系建设,从而进行智能分析与决策,为城市智能规划的应急方案、灾害救援、逃生避难路线设计及资源调配等应急管理提供依据。

此次战“疫”中,中医药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早期介入、全程参与,与西医联合会诊、协同救治,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病亡率,为中国疫情防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做出了重要贡献。

 

全国人大代表熊思东:加强应急管理人才培养

加强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是提高应急管理水平的关键环节。在过去,虽然有多所高校设置了应急管理专业方向,但它只是挂在公共事业管理、消防、安全工程等学科下面,并没有成为一个独立学科。直到今年2月,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武汉理工大学才获批设立我国首个应急管理本科专业。为此,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建议,加强应急管理人才的培养。

熊思东坦言:“我们希望在硕士、博士特别是本硕博一体化的培养方面,能够加大专业设置的力度,培养出更多的应急管理人才。在学制和教育教学方法方面,我们也希望改革教育的学制,改革教育教学的方法,使之变得更灵活、更有效。在培养模式方面,我们也希望能利用应急加医学、法学加医学等等这样一些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式,培养出复合型的人才。”

病毒无国界,应急管理专业人才要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要懂国际法,懂国际的运行规则,懂各个国家的风俗习惯。”熊思东说。

 

全国人大代表张近东:为新业态发展“赋能”

受疫情影响,一些新业态、新服务、新需求、新理念应运而生。当下,各行各业如何转变观念、顺应时代的步伐?

在消费领域,疫情倒逼消费数字化转型和产业数字化升级,信息消费、网络消费、平台消费、智能消费等新兴需求快速成长,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新动能显现出强大生命力,社交零售、直播带货等新兴消费增长势头强劲。全国人大代表、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称,强大的内需空间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对广大企业来讲,背靠40万亿规模的消费市场,只要想做,就有空间。

在他看来,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零售、智能供应链、智慧物流都在重塑着新消费环境和消费趋势,这也为企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仍然需要持续深化,无论是零售链条上的物流业、商业物业还是传统制造业,都需要在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全国人大代表戴元湖:研究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

就业结构的变化取决于产业结构的变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发展阶段密切相关。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普及,将对就业结构产生深刻影响。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厅长戴元湖带来了关于加强研究人工智能对劳动就业影响及对策的建议:抢抓契机,提前系统谋划。

戴元湖建议,统筹发展人工智能与促进就业增长,建立健全相应监测体系,加强劳动就业、用工规范、社会保障等方面顶层设计和政策储备,实现就业结构优化与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兜牢底线,防范失业风险。进一步健全就业工作应急机制,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完善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等就业援助制度。强化培训,提升技能素质,制定人工智能职业标准,健全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加快培养大批适应人工智能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