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写作的理论与实践:
发布:2022-07-29 15:39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人类已经进入“人人都是写作者”的“全民写作时代”。写作已经不再是部分人的职业和专长,而逐步成为每个公民适应社会变化和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在今天,每天都有数亿中国人在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上敲击文字,在媒体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讲述个人、家庭、职场、社会、国家乃至人类的故事。写作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私人化、平民化、普遍化、即时化、自主化、交互化等特点。
20年前,新教育在第一所实验学校启动了“师生共写随笔”和“培养卓越口才”等项目,正式开始了新教育写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20年后,在全民写作、互联网写作的时代洪流中,在国家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背景下,我们重申写作的价值,系统总结新教育写作的理论与实践,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什么是写作
1.写作的概念
“写作”是一个常常被误解的概念。
写作常常被认为是专业人士尤其是作家才能做的事情。这无疑是不全面的,因为它把丰富多元的写作主体窄化为很小的范围。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说,每一个人都是写作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认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更多是从语文学科教育的角度而言的。语文学科的写作是人们关注得最多的领域。当然,写作不局限于语文学科,越来越多的学科领域都在关注写作,只是不同学科视角关注写作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写作在日常生活、各行各业越来越普遍。写作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随意性写作,一种是相对正式的写作。前者大多是为了交流沟通,很多是即兴的,谈不上深思熟虑。后者是人根据特定目的,以语言文字为主要符号,通过一定的谋篇布局,反映客观事物、表达主观感情或观念、传递知识信息、创造新知、传承文化以及与他人交流沟通的高级精神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2.写作的历史
写作与阅读一样,也与人类的历史文化进程同步。如果说人类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人类的阅读史,那么人类的精神发展史同样也是人类的写作史。
写作的发展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先后经历了从口头写作、书面写作、互联网写作再到AI写作的不同阶段。
在文字书写符号出现以前,就已经产生了口语化的“写作”。人类早期的英雄史诗、民间故事等就是通过这样的“口语创作”和“口承文化”而记录、保存和流传下来的。这种口头创作的传统并没有因为后来的书面写作占据主流而消失,而是与文字写作并驾齐驱,相互影响,经历了同样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至今仍然在影响我们的写作与生活。新教育的“卓越口才行动”就是在这个领域独树一帜的探索,我们将在明年的年会上专门与大家进行深入的研讨。
写作与人类的传播史相伴随。在经历了以口语表达和交流为主要媒介的时代之后,人类进入了以文字书写、印刷文本为主导媒介的信息传播时代,文字写作与传播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也留下了十分丰富的写作文化遗产。人类历史上那些伟大的经典正是通过写作而流传至今。
进入信息化社会后,人类通过电信、电话、唱片、电影、广播、电视、电脑、手机等机器来传递信息。由于网络时代追求极速传播和大众接受,口语成为新媒体写作最频繁的语言,我们仿佛又在更高的阶梯上回到口语化写作的时代,随之而来的是写作理念、模式和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时代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越来越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
在人工智能化的今天, AI写作是继网络写作对传统写作发起的又一波新的冲击,也是更加严峻的挑战。随着技术进步,人工智能已从运算人工智能、感知人工智能逐渐过渡到认知人工智能阶段,与此同时,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也与日俱进,从而为AI写作奠定了技术基础。AI写作已经形成一种新的景观。从诗歌、小说到新闻、论文,AI写作都有许多成功的范例。随着众多AI写作软件上线,越来越多的具有强烈写作欲望的潜在作者得以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实现写作梦想,人类正在进入一个全民写作的新时代。当然,写作的精髓是独特的精神创造,而且每一个写作者永远是唯一的,在人工智能写作的时代,我们尤其应该记住这一点。
(二)写作与新教育写作
1.新教育写作的概念
新教育实验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写作,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进行了艰辛而可贵的探索。新教育十大行动的“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培养卓越口才”“建设数码社区”等都与写作密切相关,在学生写作、教师写作、学科写作、共同体写作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的大胆探索,突破了单一的学生写作或单纯以教师写作为内容的“教育写作”,开创了写作的全新生态。
什么是新教育写作?我们可以给出这样一个基本界定:新教育写作不单纯是一种写作方式,而是指向以写作为载体的生活方式、成长形态和创造方法。它努力传承写作的优秀文化传统,同时积极回应写作变革的时代召唤和国际走向,立足本土教育实践和自我发展的探索,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新教育核心主张为价值取向,以学生、教师、父母为三大主体,构建起新教育写作共同体,用语言文字和其他辅助媒介,记录精彩人生,讲述生命故事,抒发美好感情,编织幸福梦想,播撒文明种子,促进新教育共同体所有个体与群体的交流分享,彼此润泽,和谐共生,籍此探索一条推动全民写作,乃至人类文明进步的有效途径。
如果说新教育阅读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的话,那么新教育写作就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父母,为了写得精彩,就必须做得精彩、活得精彩,而精彩地写又能促使更加精彩地做。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慢慢养成习惯,阅读、思考、写作便成为日常生活方式,随之终身受益。让教育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会思考、勤表达、善沟通的人,成为更好的自己,这就是新教育写作对“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意义诠释。
2.新教育写作的探索历程
新教育实验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写作,在不同时期、不同层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我们将新教育写作的探索历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实践探索期。
2002年3月,新教育申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课题时,就明确把与写作密切相关的“师生共写随笔”和“培养卓越口才”作为主要实验项目之一,为此专门成立了项目研究组。同年6月,新教育的网络写作平台——教育在线网站正式开通。以教师写作为目标的“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正式“开张”。
教育在线网站以充满理想主义的教育情怀,点燃了许多校长和教师的教育激情,被誉为“中国教师的精神家园”“中国教师成长的网络师范学院”。
在实践探索期,我们吸纳了全国数以万计的教师关注并参与到新教育写作中来,这为新教育写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是理论建构期。
从2005年12月“北国之春——全国新教育实验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研讨会”的召开,到2017年11月《童喜喜说写手账》系列图书的出版,我们在新教育写作的理论建构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我们先后提出了新教育实验教师成长的“三专模式”、“晨诵、午读、暮省——新教育儿童生活方式”和书写生命故事等命题与主张。
在理论建构期,新教育写作最重要的代表性成果便是以“专业写作”为主要内容的“三专”理论以及以“生命叙事”理论为基础的教师成长理论。这两个理论的提出不仅为新教育写作奠定了基础,也有效指导着此后新教育写作的实践探索。
第三阶段是深入推进期。
从2018年7月的第十八届研讨会起,我们陆续将写作融入新科学教育、新人文教育,提出“以写作塑造更好的自己”,并推出了“新教育儿童写作课程”。
在深入推进期,我们将新教育写作理论向各个学科辐射,在具体实践中对新教育写作理论进行检验,并形成了若干具有新教育特色的写作课程与教材,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共同深化。
这两天,我们又以新教育写作为主题举行新教育实验第22次研讨会,进一步梳理总结、交流探讨。本次会议将成为新教育写作探索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从2002年到2022年,20年来新教育写作从生发、萌芽到长叶、抽枝,迎着朝露、向着太阳蓬勃生长,新教育写作的探索之路从脚下伸向了远方……
3.新教育写作的特点
新教育写作具有写作的一般特点,如主体性、创造性、反思性、教育性、综合性等,但同时又有其独特的品格。新教育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崇高使命,就决定了新教育写作着力体现一种幸福品质追求的完整性,即通过完整的、全面的写作,刻画精彩、幸福、完整的人生。在这一视域和语境下的新教育写作具有如下鲜明的特点:
第一、就写作源泉而言,新教育写作是“全景观写作”。离开了日常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写作便没有了源头活水。“全景观写作”是指通过日常化、多样化、长期化的写作全面生动反映教育生活。新教育写作强调日常性、生活性、精神性,要求忠实于自己的生活与心灵,不夸张、不虚假,注重生命体验。新教育写作提倡每日记录教育生活、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文字的世界里得以“再活一次”。真正的教育生活既富有诗意又充满挑战,彰显人的意义和价值。正如张菊荣所说:这种写作在形式是低端的,是人人可以为之的;而在精神上则是高贵的。新教育写作倡导无门槛写作,重要的是做起来,重要的是日不间断地做起来,让写作成为一种生活,让思考成为一种状态。新教育写作强调的是其精神价值和生命状态,“全景观写作”正是强调了新教育写作的生活性、坚持性与精神性。
第二、就写作主体而言,新教育写作是“全民化写作”。
新教育写作倡导“人人参与,个个都是写作者”,以学生、教师、父母为三大主体,构建新教育写作共同体,为写作走向全民化创造条件,奠定基础。在全民化写作中,新教育凸显写作者崇高的主体角色和地位,发挥写作者的主体作用,鼓励写作共同体的每个成员用文字见证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全民化写作在凸显写作者个体的主体性的同时,还倡导主体多元、互动交流,主张师生、亲子、生生、家校之间的共同写作,通过书信、便签、接龙、班报等交流教育生活、工作情况与生命感受,共同编织有温度有深度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通过教育写作成为更好的自己。新教育写作特别倡导共同体写作,认为共同写作的价值在于相互交流、相互鼓励,在于相互取暖、相互唤醒、相互激励,在新教育写作中呈现出充满活力的精神文化场。正如从书香校园走向书香社会一样,今后,新教育写作会逐步推广到教育领域之外,如机关、企事业单位等,走向全民写作。
第三、就写作心理而言,新教育写作是“全心性写作”。写作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心理活动,这是毋庸置疑的。新教育写作认为写作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是复杂多元的,包括无意识冲动、兴趣、情感、直觉、感知、记忆、想象、思维、言语等等,它们活跃在写作的全过程。其中,新教育格外强调情感与思维,重视写作的情感性与反思性,如果说情感是文章的血肉,那么思考则是写作的灵魂。正如没有情感的文章就没有生命一样,没有思考的写作也是苍白的写作,写作是最好的思维体操之一。新教育写作强调生命叙事,但是不满足于就事论事式地记录和罗列,而是通过充满感情、夹叙夹议的方式,讲述生命成长循环往复、螺旋攀登的曲折历程。新教育写作倡导审辩性思维,强调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地追问自己的教育和成长,自我审视、自我批判,不惧自己的成长困境;强调写作与思考的深度结合。深刻的反思并不否定表达的丰富与感性,更不意味着文字的干瘪无趣。新教育认为真正的教育生活是一种深刻的生命体验,写作就要深情地描述这些体验,让写作所呈现的文字富有一种真诚自然的美感。
第四、就写作领域而言,新教育写作是“全学科写作”。以前,写作似乎一直是语文学科的事,如今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它已经远远超出语文学科了。“以写促学”已经成为所有学科学习的一个重要路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建议,应该使写作成为所有课程学习内容的一部分,尤其在中学阶段,每门课程的老师都应该要求学生为所教的课程写作。新教育的学科写作主张,结合学科知识的学习,通过学科主导写作、学科内跨界写作(如听说绘写项目)、学科间主题(或项目)综合写作等等形式,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指导学生自觉运用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如日志、自传、小说、评论、脚本、新闻、信件、备忘录、调查报告、学科论文等,自由表达在学习各学科知识过程中的见闻与心得,全面提高学生的各科写作能力,实现各科读写能力的全面提升。
第五、就写作形式而言,新教育写作是“全体式写作”。古人讲的“体式”,指的是文章的体裁格式,由于文章体式各不相同,语言的修辞表达形式也很不一样,所以体式实际上还不局限于文体、文类,还包括与之相关的章句、辞采等修辞技巧,是写作的形式范畴。新教育写作在高度重视写作内容(客观现实、主观情思等)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写作文体、文类、修辞等形式,尤其重视写作形式的多样化,主张通过撰写教育日记、课堂实录、教育故事、教育案例分析、教育论文、教育报告、教育论著、教育书信、学习心得甚至便签、备忘录,也可以通过进行小说、诗歌、童话等创作,记录和反思日常生活、精神生活,分析和回顾教育和学习状况,这正是新教育积极倡导和构建的写作风貌。多年来,新教育写作在这些方面可以说是硕果累累。
第六,就写作手段而言,新教育写作是“全媒体写作”。新教育写作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互通的意义上来理解“全媒体”,认为全媒体写作就是全面采用口语、文字、音像、动画、网络、手机等新老媒体手段来进行的写作。新教育写作一方面不断完善传统媒体写作,另一方面又在一开始就十分重视网络写作。“教育在线”的博客写作曾催生了漫卷全国的教育阅读潮和写作潮。它使网络写作成为一种读者(主要是教师和家长)参与的积极生产行为,在积极培养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写作兴趣的同时,也激发他们的写作冲动,完成阅读与写作的良性循环,可以说借助网络推动全民写作的一次大型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