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逸兴遄飞 ——观浦东美术馆“时代逸飞”展

发布:2025-10-13 19:31    来源:长三角时讯
文/顾国培
 
国庆恰逢中秋,让这个十一假期显得格外悠长。假期长也有长的烦恼,远途的来不及做攻略,近的又选择困难症,最主要的是各个景点都是人山人海,对于那人头攒动的场景实在是心有余悸,最后决定就去上海citywalk,来一次充满松弛感的且走且行。去年十一也是去的上海,武康大楼拍照打卡的人一波接一波,拍的照片全是人。今年的十一又特别热,就想带着女儿看展,既可以躲避人流,又可以避开高温,可谓一举两得。一搜浦东美术馆有“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展,大女儿说老师正好也在安利此展,于是决定前往。
许是自己一直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许是对外国故事和作家背景都缺乏身临其境的感知,一直以来我对西方的文化都缺乏欣赏细胞,对国外的名著名家一直不怎么感冒,什么简爱茶花女,什么大仲马塞万提斯,对我来说远不如水浒传西游记和鲁迅吴承恩吸引力强。虽说艺术是相通的,但欣赏名著就像品尝美食,中国胃就是适应油炸烹煮,西餐的黄油面包和半生不熟,偶尔为之可以,长期品尝极易引起生理不适。名著和作家如此,音乐和绘画亦如是。所以在陪女儿看了几幅或敞胸露乳或碧眼孩童的西方画之后,只看到解说员吐沫横飞,就是找不到欣赏的点,就去了四楼的“时代逸飞——陈逸飞回顾展”,一看之下,方觉不虚此行。
陈逸飞给我的最深印象,是他的水乡题材油画《故乡的回忆——双桥》,被联合国哈默博士访华时作为礼物赠给邓小平,这是第一次知道知道陈逸飞这个油画家。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场景,外国人将一个中国画家以西方油画形式创作的中国元素的作品送给中国领导人,其间充满了各种双向奔赴。最受益的无疑是周庄,这座与同里、甪直等一众竞争江南水乡代表的小镇,也因为他的这幅双桥而走上前台,走向世界,成为中国水乡小镇的最典型代表,蜚声中外。后来,陈逸飞在拍摄《理发师》期间因劳累过度而英年早逝,那时候我住苏州乡下,没有有线电视,却能收到上海台,上海台一直长篇累牍地报道这位画家短暂而多彩的一生,以新闻播报、人物访谈,以及纪录片等形式向这位有着鲜明上海烙印和海派特色的艺术家致敬。艺术是上层建筑,物质丰盈的上海确实是中国艺术发展的高地,这里既有底蕴,也有氛围,对上海有突出贡献艺术家的珍视和缅怀,大概就是这种氛围的表现形式之一吧。一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优秀文艺氛围的城市,必定是对艺术家有着赤忱热爱的城市。
陈逸飞是浙江镇海人,就是现在的宁波北仑区,浙北与苏南一样,都是亲沪的,何况在他六个月的时候就随着父母迁到了上海,上海是他的成长地,也是他的血脉原乡,他的血液里就流淌着上海的基因和文化。他的母亲范雅芳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经常带着他去教堂做礼拜。在教堂里,少年陈逸飞看到了玻璃彩画的穹顶,管风琴等乐器,以及雕塑、油画等元素,在他幼小的心里扎下了西方的审美,为他后来的成长为油画家和中西文化的交流使者奠定了基础。他从小热爱绘画,利用母亲购回家的新鲜蔬果就行写生,经常翻阅父亲从单位借回的《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等画刊,流连于家附近的旧书店。小学时候就加入学校的美术小组,14岁时考入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预科,接受严格而全面的美术基本功训练,启蒙老师是中央美术学院色彩教学法的孟光。以优异成绩完成预科毕业后,他直接升入本校大学部油画专业,师从俞云阶。大学提前毕业,他就加入了新成立的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因画艺精湛常被派往上海市中心绘制墙面海报,这不仅锻炼提升了他创作大幅作品的能力,更让他在上海文艺界声名渐起。
由此我想到另一个善于创作大型油画作品的艺术家,他就是籍贯江苏高淳的艺术家高尔泰。与陈逸飞相比,这位肄业于江苏师范学院美术系的艺术家可谓命运多舛,毕业分配到兰州,后来更被发配到甘肃农场劳改。甘青大地条件艰苦,却拥有着壁画胜地敦煌,在如此艰苦堪称恶劣的条件下,高尔泰如饥似渴地吸收养分,发出了独具创意的美学观点,并凭借着绘画的技能被调回兰州从事大型宣传画创作,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以及对艺术与美的坚持,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与高尔泰顽强地与命运抗争不同,陈逸飞成长成才于温润的上海,所以他的奋斗点主要不是与命运的抗争,而是全身心地提升自己的绘画技能与水准,心无旁骛地提升自己的艺术造诣。这就是上海这座城市对艺术家的馈赠。后来高尔泰与陈逸飞都去了美国,且都成就斐然。高选择留下,而陈难忘上海对他的培养,在美国闯出一片天地之后,他还是毅然决然义无反顾地回到上海。在宣传片里,他深情表白了对上海这座滋养他、成就他的城市的热爱与眷恋。
油画本质上是西方的绘画艺术,包括俄罗斯,陈逸飞就深受俄罗斯文化的影响,偏爱托尔斯泰的作品,对十九世纪末俄国画家列维坦、列宾、谢洛夫、苏里柯夫、弗鲁贝尔以及二十世纪罗马尼亚画家科尔内留·巴巴的作品十分倾慕。所以陈逸飞的早期作品题材也都是红色主题见长,也是他所处的时代最呼唤的,人民群众最需要的,他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时代的需求,创作出了很多经典之作。无论是《红旗颂》《黄河颂》,还是《占领总统府》《开路先锋》,都充满了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浑厚表达。站在展览馆巨幅《黄河颂》油画前,我仿佛听见了战士引吭吹号的激越,也看见了黄河波浪奔腾向前的怒吼,油画与中国画特别是工笔画确实不一样,在展示大场面上自有一种大开大合、纵横捭阖的气势,通过大面积油彩的渲染,达到一种纵深和扩面的效果,让人心神为之震撼和激动,用这样一种艺术方式来表现中国的革命气概,真是太合适不过了。《占领总统府》那升起红旗的气势,以及一众红军战士奋勇向前的拼搏姿态,让人看了血脉贲张。苏联的油画艺术家,更多表现的是十月革命和导师列宁,唯有中国的油画艺术家,才能以这样的艺术方式,展示出磅礴的革命气概、红色江山、中国气派。从这一点上来说,要感谢陈逸飞。
光是大气磅礴,当然不是完整的陈逸飞。上海是最接轨国际的大都市,也是中国最精致细腻的城市。上海涵养了陈逸飞的艺术气质,这种气质里,既有大气磅礴的国际视野,也有小桥流水的婉约风情。在自费美国留学深造期间,除了近距离学习最高超油画技巧,在油画创作类型和主题的选择上,他首先选择了“音乐家”这个主题,音乐是没有差别的国际语言,他在纽约亨特学院攻读艺术硕士的时候,游历欧洲许多博物馆和美术馆,汲取艺术养分和绘画技法,创作了音乐家系列。站在《吹单簧管的女孩》、《弹吉他的少女》等作品前,我有点恍惚,这些作品太细腻了,让人观后有种超越现实的真实与美丽。在这个主题大获成功积累声名的基础上,他巧妙地选择了中国水乡这个可以说西方油画根本没有涉足过的领域。这就是陈逸飞的聪明过人之处,当然这也是他最熟悉的领域,他就是从水乡走出来的。无论是出生地浙北的乡村,还是他上学时沪上的农村,抑或是写生时苏南的水乡,都是他魂牵梦萦的地方,是他心底最温柔的乡愁。在美国的土地上,绘最中国的元素,我想陈逸飞的心里一定是满满的自豪感。他就是要用中国最美丽的水乡,惊艳最西方的观众。所以他的创作激情勃发,这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艺术家,还在美国搞起来水乡油彩画的展览!真有一种“自古英雄出少年”的豪迈。西方的艺术家是懂行的,他们十分欣赏这个来自中国上海的青年艺术家,一部《筑桥者》的纪录片记录了他在展览现场接受采访的风采,片中的他少年英俊,风度翩翩,面对镜头侃侃而谈,他用最西方的绘画技法,表达最东方的神韵,构筑起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好一个少年陈逸飞!
他的水乡题材的作品真是太惊艳了!那天我从巴黎特展草草收场转场到他的展览,浦东美术馆四楼的电梯出门,并不是他展览的开篇,而是展示他水乡作品的中段,也是最精华所在,也堪称机缘巧合和水乡缘分吧,当第一幅作品《浔阳遗韵》扑面而来的时候,我被震撼和惊艳到了,这幅作品是如此的熟悉,唤起了我少年的记忆。两个乐师侧向而坐,一个曼妙吹笛,一个轻弹琵琶,正面的女子则高挽发髻,典型的水乡贵妇装扮,手持团扇明眸倾听的样子,既是一种生动的互动,更是一种岁月的美好,这分明就是白居易笔下“浔阳江头夜送客,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诗意与龚自珍“凤泊鸾飘别有愁,三生花草梦苏州”的完美结合。我觉得陈逸飞的很多画作,都有着唐诗宋词的文化底色。这幅作品曾经一度成为苏州电视台的广告专片,辅之于“古韵今风、无限传递”的广告词,是当年苏州台的经典场面,伴着我度过了一个个乡下精神贫瘠的夜晚。之前一直不知道这就是陈逸飞的作品,今天才知,而且这幅画首创了中国油画百万拍卖的成交记录,文艺作品的感染力是穿越时空的,原来陈逸飞的作品早早就在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的审美。看到后面的五女箫笛演奏图,其美轮美奂的线条感和艳丽逼人的神态,真是栩栩如生,让人欲罢不能,面对如此的艺术高度,陈逸飞很谦虚:“我们的创作只是告诉人们,这个世界还有很多未发现的美。”
我认为,陈逸飞关于江南水乡的创作,是他油画作品的最典型代表。他颠覆了关于油画只能表现西方生活方式和场景的日常感知,在这里,油画不是简单的几只花瓶,抑或是常见的人体模特,更不是金发碧眼的模特,而是日常的小桥流水人家,这在西方油画世界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小桥流水,这太小气了,但陈逸飞做到了,无论是摇橹的船只,还是简单的几笔窗棂勾勒,无论是邻居大妈的传神景色,还是水乡的桥连着桥,东方水乡的神韵呼之欲出。西方人首先会问,这是威尼斯吗?很快又否定了这个疑问,威尼斯的水和桥多则多矣,却并没有这样的神韵和光彩,主要是没有这样有生活化的气息。江南的水乡,是生活着的江南。桥还是千年前的古桥,至今依然人来人往;水还是万年前的水,依然水波不兴。而摇橹的人,以及那光影间绽放的华彩,虽千万年而更加增添了人文的精致,历久而弥新。余以为陈逸飞关于江南的油画,就是赋予了这千万年景致以全新的生命,所以感动了当代的人们,所以也能在展览中获得更多的感同身受,所以也能让外国人访问中国,想要带件体现中国特色的文艺作品,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陈逸飞关于江南水乡的油画作品。这看似偶然,实则必然,这个时候的陈逸飞,已然化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显然,他会因他的作品而永生。
如果仅仅把陈逸飞作为知名油画家来看待,那显然是低估了他的艺术成就。在油画中国化的道路上一骑绝尘且独占鳌头的陈逸飞,本身就有着对更高阶艺术的追求。这个艺术,就是他所谓的视觉艺术。他认为,他所从事的事业就是关于视觉的事业,关于美的事业,关于文化之于美的事业。眼之所及即为美,所以才有了他对于电影事业,以及视觉杂志的开拓和坚持。他一生拍过四部电影,分别是《海上风华》《人约黄昏》《逃往上海》,以及未竟的《理发师》,这四部电影无一例外,都以上海为原型。我一直认为成功的电影首先是叙事的成功,很难想见一部连观众都看不懂的电影会有多少艺术成就在里面。而陈逸飞的电影不光是讲清了故事,故事里面更是充满了戏剧的张力,而且镜头也展现出一个画家对画面美的理解和追求。陈逸飞的电影既有生动的故事,又有生动的情节,更有生动的镜头,我甚至认为电影界对这些电影的艺术价值是低估的。以《海上风华》为例,就是一个成长在上海的艺术家对上海滩的极致理解,姣好的面容,曼妙的歌舞,大时代的变迁下,是一个个生命的真实。优雅、美丽、金钱、爱情、无奈、仇恨、释放……大上海本身就是一个命运的角斗场。《理发师》更是他穷尽一生心血的杰作,他也确实为了这部作品奉献了全部心力,在这部片子里,他把家国仇恨融入了海上风华,上海在他心目中一直是温润如玉的,在喋血的年代里却也腥风血雨,我猜想他拍摄这部片子也是很痛苦的,这毕竟与他心中的上海相去甚远,他呕心沥血,为上海遭遇的苦难送上挽歌,上海终将蝶变,而艺术家却沉浸其中不能自已……
不仅是艺术样式的多样,更是艺术镜头的多变,成就了多彩的陈逸飞。除了水乡,我还十分推崇陈逸飞将他的油画题材选题对准了西藏。西藏一直是宗教的叙事,在文化的分野中也一直是个独立的存在。一般的艺术家,都不愿或者不敢,轻易将自己的涉猎范围对准西藏。但陈逸飞并没有这样的禁忌。他不仅考察西藏,更加自己最得意的艺术门类——油画创作对准西藏,他关于西藏的油画创作,艺术水准也臻于化境。陈逸飞说:“伟大的作品,既要有时代性,也要有不朽性”,选择西藏入画,陈逸飞有创作不朽之作的雄心。西藏,在人们的印象中,是雪域和高原,是经幡和风旗,是酥油茶的陈香和高原红的脸庞,这些元素足够震撼也足够单调,画家却用他的颜料,铺陈出了多彩的西藏。陈逸飞笔下的西藏,也是那么的大开大合,那些景色、人物,以及细节,尽显岁月的痕迹。没有油画的西藏,是不完整的,陈逸飞为西藏补上了这一个艺术空白。我所在的城市一直是与西藏对口帮扶的,去西藏,是神圣的使命,也是忘我的奉献,很多援藏的干部,去的时候都有这样那样的负担,回来之后又有这个那个的后遗症。而陈逸飞画笔下的西藏,不带任何世俗的杂念和色彩,大美西藏是如此纯粹,直教人生死相许。最近的援藏干部与我同龄,感佩他的选择的同时也为他的健康担忧,但他去西藏后所发的朋友圈,让我对他的选择多了些理解和认同。他发的最多的是他与当地孩童的合影,孩童高原红的肤色下是与高原一样爽朗的笑容,那是西藏的未来。我认为这些照片,与陈逸飞的油画一样,都足以让人对未知的未来充满乐观的期待。
《时代逸飞》的展览,最引人入胜当然是他的作品。作品之外,他的一些关于艺术创作或者人生思考的哲思同样让人印象深刻。陈逸飞喜欢水,他说:“我欣赏水,人的生命、人的生活应该像流水,虽然他有高峰低谷,撞上中流顽石会溅起无数水花,但它很快又继续向前涌流。”这段关于水的描述,与他的好友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关于水的描述异曲同工:“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俱夺,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位。”“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不得不说,秋雨先生确实是事物描述的专家和中国当代最杰出的散文大家,水在他笔下是如此的多情和可爱,而水确实是温润的,就像上海,也像人生。余秋雨在很多场合以及他的作品中,都在为陈逸飞的艺术作品的时代价值鼓与呼。两位海上文化名人,虽然所涉艺术门类不尽相同,但都代表了较高层阶的艺术水准,都堪称上海这座文艺城市的时代高度。余秋雨也曾饱受各种流言困扰,他都淡然处之。陈逸飞也以水自比,他说:“在作品上,我有些英雄主义,对待人生,我会像水一样平和。”我想,这就是陈逸飞作为上海男人的最柔情告白。
在陈逸飞离开他深爱的上海,以及他深爱的这个世界20周年的时刻,上海浦东美术馆举办的这个专题展览规格是很高的。这个展览放在了浦东美术馆,这是陈逸飞参与的开发的热土,具有别样的意义,这也是展览的高地,让平凡如我者,都能实地感受陈逸飞的文化情怀。这个展览的顾问是靳尚谊和范迪安,国家级的配置决定了这个展览的艺术水准。总策展人冯远更是身兼艺术和行政双料权威,彰显陈逸飞的艺术高度的同时,也表明了官方认可度,冯远写的前言,深沉而感人。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儿子陈天也是执行策展人之一,我在宣传片看到,陈的妻子宋美英给儿子介绍其父当年的经历,母亲介绍得极动情,儿子倾听得极认真,还不时进行询问,从外貌到神态,再加上这做事的认真劲头和艺术水准,让人一看一就知道,这,就是陈逸飞的儿子。观展完毕,与女儿会和,尤心绪难平,大概只有唐王勃之《滕王阁序》之词章,能一抒我心中块垒:“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抄录与此,纪念这位“逸兴遄飞”的海上名人。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