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成败话曹操

发布:2024-07-14 08:49    来源:长三角时讯
文 / 顾国培
曹操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同时也是一个极富争议性的人物。东汉三国时期著名的人物评论家许劭的一句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成为千百年来形容曹操最广为人知而脍炙人口的经典论断。当时的曹操还没有位极人臣,许又是当时知名的政论家,谁能够得到许的赞誉,谁就能够身价倍增,这个评价也是曹操软磨硬泡求许给出的,其中既有善于治理的肯定,又有雄才大略的定性,让曹操比较满意,大悦而去。然而正是这奸雄两字,让后世对曹操的印象留下了bug。因为曹操实在太知名又太有争议性了,同时代人与他争霸的,要讨伐他、诋毁他,那些跟着他打天下的人,要趋附他、赞美他,后世人则出于自身的目的,也要对他进行臧否褒贬。曹操自身也是个矛盾体,他志向远大,杀伐果断,在天下大乱群豪并起的汉末,运筹演谋,鞭挞宇内,建立不世之功勋;他敏感多疑,残酷暴虐,乱世用重典,挟天子以令诸侯,杀了不少逆己的名士和无辜的百姓,洒下无数之血泪;他又能武能文,才华横溢,在南征北战的同时创作吟咏,诗歌自成一派,散文通脱有力,悲凉慷慨,气魄雄豪,引领建安之风流。他未生活在真正意义上的三国,但他开创了三国时代,某种意义上他就是三国的象征。他事了拂衣去,却并未深藏功与名,将江山交给后人,是非成败和千秋功罪,也任由后世评说。
 
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安徽亳州人,祖父曹腾、父亲曹嵩都是宦官,那是一个宦官可以娶妾养子并可用养子袭爵传封的时代,曹父做到了大司农、大鸿胪,并世袭了费亭侯。曹操出生在这样一个有钱有势,但并非名儒宿宦的家庭,让他既衣食无忧,也不受礼法观念的束缚,他颖悟机警、随机应变,平时行为放浪不羁,颇似游侠,常常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时人觉得他顽劣成性,没有出息,也有人觉得他与众不同,必成大器。比如汝南王俊,认为安定天下的人,必然是曹操;比如颍川李瓒,认为曹操必成大器,让儿子一定要投靠曹操,才能在乱世中保全性命;比如睢阳桥玄,认为曹操有不同于天下名士的风采,有经邦济世可安天下之才,甚至把妻儿都托付给了他……汉末讲究清议、注重口碑,众多名士为曹操激扬名誉、跻身士林、步入仕途并大展宏图起到了很大作用。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曹操都属于成功人士。在他所处的时代,他是成功的官宦,位极人臣,死后更被遥尊为帝王,历史上的人设是一代雄主,再不济也是一代枭雄。陈寿《三国志》就定义曹操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司马光《资治通鉴》认为曹操“有大功于天下”。同时代人对曹操的评价也比较有说服力,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比了曹操袁绍“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充分肯定曹操的才能,“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东吴的孙权也评价曹操:“至于御将,古今少有。”
然而各种戏剧、戏说,都非常不屑地以他小名“阿瞒”称之,充满了一种轻蔑之情,就算承认是个英雄人物,前面还要冠以一个“奸”字,奸雄。不禁要问,曹操招谁惹谁了?他一生未称帝,没有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没有杯酒释兵权,没有河水中挖出一只神兽,尽心尽力辅佐汉室,而保皇室未被倾覆,却得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坏名声。最后统一三国的也是承继曹魏衣钵的司马氏,如果历史是胜利者书写,也应该为曹操正名,然而并没有。罪魁祸首应该是那本流传甚广、忝居四大名著的《三国演义》,此书以汉室为正统,刘蜀虽弱,但以皇叔称之,出场桃园三结义先声夺人,奠定了全书正反派的大基调,蜀中文臣武将均以正面形象出现,连带孙刘联盟的吴国也成了正义化身,而以曹操为代表的一众魏将则一律面目可憎,这样的扬蜀抑魏未免有点太过分,连大学者胡适都看不下去:“《三国演义》作为历史小说名著,谬处在于过推蜀汉君臣而过抑曹孟德。”曹操南征北战,举的就是维护汉室统治的正义之旗;杀伐果断之余礼贤下士,要的就是敬贤爱才的名声;至死未称帝,在乎的也是历史的评价。少时各种名士的赞誉,同时代人的正面评价,可能都让他颇为得意吧,可要是知道后世评价如此不堪,肯定要暴跳如雷了。人无完人,曹操有可爱的一面,亦有可恨的一面,只有走进战火纷飞的东汉末年,才能了解戎马一生的多面曹操,品评一代枭雄的是非成败。
曹操一生的最大功业,是匡扶乱世、平定宇内。曹操所处的东汉末年,大汉帝国风雨飘摇,朝中权贵尸位素餐,宦官外戚纷争不断,乱世呼唤英雄,时代需要豪杰,曹操横空出世。作为典型的“官二代”,曹操以“举孝廉”入仕,历经洛阳北部尉、顿丘令、议郎,张角的黄巾军起义给了他建功立业的机会,他向朝廷请缨出战,灵帝拜他为骑都尉,与黄巾军作战,因战功被封为济南国相,后因得罪朝中权贵而辞官回老家赋闲,他写了一段话表明心迹:“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后又出山任典军校尉,此时袁绍为中军校尉。董卓进洛阳,废少帝刘辩,立刘协为汉献帝,残暴不仁,祸乱京师,曹操愿与之为伍,奔逃出城,在陈留起兵。董卓被四面征讨,被迫西迁长安。唯曹操西向发兵追击,董卓被杀后,曹操定鼎兖州,羽翼渐丰,后来听从谋士建议,迎接献帝定都许昌,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之路,迈上了一统天下的征战生涯。后来的数十年间,曹操南征北战,先后收降战将张绣,剿灭称帝者袁术,荡平猛将吕布,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真正成为北方霸主。先后降服刘表、张鲁、公孙瓒等,打败乌桓,降服辽东,彻底结束了东汉末年黄河流域军阀纷争的局面。雄哉魏太祖,天下扫狼烟!正当曹操志得意满率常胜之师挥师南征欲一统天下时,遇到了孙刘联盟的坚强抵抗,赤壁之战被火烧连营!后来又镇西北、下淮南,会西南、战汉中,守樊城、战荆州,三国之势渐成。唐朝纵横家赵蕤评价:“运筹演谋,鞭挞宇内,北破袁绍,南虏刘琮,东举公孙康,西夷张鲁,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志绩未究,中世而殒。”壮哉曹孟德!
曹操最大的优点,是网罗人才、为他所用。得人才者得天下,冷兵器时代,人才就是骁勇善战的武将和多谋善断的文臣。曹操就是一个善于辨才识才用才的高手,他集当时天下英才而用之,知人善用、唯才是举,用当其才、才尽其用,成为他开创霸业的最强基石。曹操在《短歌行》中自比“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周公,就是学那种“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气度,以及对天下人才虚怀若谷的态度。他颁布著名的《求贤令》,打破他所受益的“举孝廉”制度,改“以德取士”为“唯才是举”!在那个讲究门第和德行的时代,这真可谓彻底改革、振聋发聩。于是他得到了天下第一谋士荀彧,荀彧给了他三方面建议:一是打造徐州为根据地,“巩固基地以控制天下,进可制胜,退可固守”;二是奉迎献帝迁都许县,“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三是招纳人才打天下。曹操尽皆采纳,后来也感叹道:“天下之定,彧之功也。”还有在平定北方时随军的谋士郭嘉,几乎每到战斗关键时刻都能给出最合理的建议,让他战无不胜,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可能就不会有赤壁那场最关键的失败。谋士许攸的到来,他来不及穿鞋就出来迎接,帮他赢得了官渡之战这场奠定大局的胜利。除了这些多谋的高参,还有那些如云的武将,夏侯淳、夏侯渊,曹仁、曹洪,这些人一开始的跟随他打天下,他还拔于禁、乐进于行陈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加上张郃,都是战功赫赫,天下无敌,被后世称为“五子良将”。曹操知人善任,赏罚分明,被他“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最有名的就是关羽,他爱其大将之才,即使关羽多有负他,他都爱才不悔,关羽兵败被杀后他痛哭流涕,厚葬关羽,爱才惜才之心,由此可见一斑。
曹操最大的罪业,是暴虐成性、枉杀无辜。近代小说理论家黄摩西这样评价曹操:“魏武雄才大略,草创英雄中,亦当占上座。虽好用权谋,然从古英雄,岂有全不用权谋而成事者?”其中既有为曹操暴虐开脱的成分,也说出了曹操好用权谋的一面。当年他逃出洛阳夜投故人吕伯奢,仅出于怀疑就将吕上下一家老小全部杀光,过后便发表了那句著名的言论:“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这话虽然多少有点夸张演义的成分,但也从一个角度彰显了曹操秉性多疑、自私残忍的性格。因为害怕别人趁他熟睡之时暗杀他,他多次跟近旁侍卫讲自己会梦中杀人,怕人不相信,他就在一次睡觉时故意把被子掉落,近旁侍卫拿起来盖在他身上,他跳起来拔剑就把侍卫给杀了,然后继续睡下。睡醒之后惊问左右怎么回事,厚葬那冤死的侍卫之后,告诫大家在他睡觉的时候不要近前,杜绝了梦中被人暗杀的可能性。主簿杨修恃才放旷,多次看穿曹操的小心思,曹操想要撤军又不明说,念了个暗号鸡肋,杨修就说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是退军的意思,曹操恼他多才又屡屡犯上不敬,找个理由把他给杀了。他先后赐死大儒孔融、崔琰,也都是这个路数。曹操犯有头风病,疼起来很要命,名医华佗告诉他根治需要开颅手术,曹操一听这不是要了老夫的命吗?随即将华佗这个名医推出去斩了。伏皇后害怕曹操暴虐,暗暗写信给父亲有机会除掉曹操,曹操十多年后搜出此信,当着献帝的面赐死伏皇后,并将伏氏满门抄斩。在大小攻城战役中,曹操对守城最坚决的,攻下城之后就下令屠城,为此无辜百姓死伤无数。他还发明了一条军中戒令,被围后投降者一律斩杀之,这固然是攻心之策,但也暴露了曹操暴虐成性的性情。曹操前后戎马征战数十年,杀死的战俘不计其数,真可谓一将功成万骨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他早年自己写的诗,却又亲身实践之。
曹操最大的成就,是千古文章、建安风骨。曹操对名士的敬仰根植于少时,早在洛阳时,他就经常向当时京城的大学者、大名士蔡邕请教。作为一名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能在治国理政和行军打仗之余吟诗作赋,如此才情卓绝,古今罕有。曹操是个高产作家,明代曾有人将其作品辑卷,体裁之多,数量之众,雄视古今,震烁时代,从流传至今二十余首的诗歌来说,格调苍茫高古,语言典雅凝重,风格自成一派,歌以咏志。《嵩里行》《苦寒行》《却东西门行》内容深刻,意境雄浑,笔力汪洋恣肆,开建安五言诗之端绪,《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则抒发了他的政治理想,表现了他不凡的胸襟、气魄和豪情。面对“神龟虽寿,犹有竟时”的无奈,他发出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浩叹!他认为人生在世,既要拥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浪漫情怀,也要体会“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的温馨时刻,更要激荡“志在千里、壮心不已”的壮志豪情,尽情拥抱“日月之行,星汉灿烂”的无边向往!曹操诗歌,既有天下兴亡和百姓悠悠,也是振奋精神、变革现实的精神号角,共时代而不朽。除诗歌外,曹操流传至今的散文有150余篇,风格苍茫挺拔,清峻通脱,无拘无束,别具一格,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那篇《让县自明本志令》,洋洋洒洒千余字,概述其从政之路和心路历程,颇具自传性质。文章开门见山,不枝不蔓,同时又自然洒脱,潇洒不羁。曹操一世之雄,文章自有英雄气概,他讲事实言简意赅,抒胸臆又无比豪迈:“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当真是慨当以慷,魏武帝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著名的“风骨”命题,“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认为曹操的文章高度契合了这样一种理想的风格,开创了魏晋风骨的典范。
曹操最大的小心机,是身为汉臣、霸业终成。曹操虽然成就了王图霸业,却一生未称帝,保全了自己作为汉臣的名节,这是有原因的:一方面,他拥立汉室,使自己站在了道德制高点上,征讨各方都能师出有名,这也是荀彧给他最大的和关键的建议,使他拥有了征讨四方的正义性。东汉虽然已经名存实亡,但毕竟统治中国数百年,受忠君爱国思想影响,当时世人眼中汉室仍然是正统的代表,若是谁公然反对汉室,就是篡位夺权,就会成为众矢之的,袁术称帝就是一个血淋淋的例子。荀彧之所以愿意辅佐曹操,除了曹有一定的实力之外,更重要的是曹操一开始有匡扶汉室的初心,所以建安十七年,曹操想拥有更高地位和更大权力,想着“晋爵国公、加封九锡”的时候,尚书令荀彧是明确反对的:“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曹荀的缘分到此就走到了尽头,究其原因,根本在于两者的初心和人设不同,曹操是胸怀天下的英雄,荀彧则是传统儒者的典范,一个是不拘传统的政治家,一个是忠君爱国的知识分子,两者的差距和矛盾在特定的节点必然爆发而不可调和。另一方面,随着兵败赤壁,天下三分的形势已经明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是聪明如曹操者所为,加之已经五十多岁,虽然“英雄暮年,壮心不已”,但力不从心也是不争的事实。做了魏王,并为自己的儿子曹丕接受献帝禅让创造了条件,就没有必要冒着风险去留下篡位的恶名。人死之前的遗言大多都是对身后大事的交代,而曹操遗令数百言,嘱咐妻妾学编绣鞋,分配香料,唯独对如何处理曹氏与东汉王室的关系只字未提,有人认为曹操“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临死之前终于说了几句人情味的话,其微意却被司马光敏锐看穿,曹操虽然“蓄无君之心久矣”,但他也在意名节,但“禅代之事,自是子孙所为,吾未尝教为之。是实以天下遗子孙,而身享汉臣之名”。他去世仅仅几个月,曹丕就逼迫汉献帝将皇位“禅让”给他,并追尊他为武帝,从历史名声来讲,曹操于节无亏。太狡猾了,曹丞相!
曹操最大的幸福,是妻妾儿郎、养怡之福。杜牧名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就是利用曹操喜好女色的特点来比兴,曹植的《铜雀台赋》中“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也是借此来激怒周瑜。其实古代帝王奉行妻妾制,像曹操这样地位显赫的人,妻妾成群是不足为怪的。他戎马一生,在征战中娶妻纳妾,有姓氏的妻妾达十五人之多,一生生育了二十五个儿子、六个女儿。他少年情深,颇多浪漫,恋上蔡邕之女蔡文姬,可惜因为岁数相差太大,及已有妻室的缘故,没好意思跟蔡邕开口提亲,后来蔡文姬嫁给他人后被匈奴掳去,已官至丞相的曹操大怒,马上写信要求用金钱换蔡归汉,否则中原铁骑将横扫匈奴,如此有情有义,当真是爱江山也爱美人。其他的故事就不怎么美丽了,张绣投降曹操,可是曹操当晚就非礼了他年轻貌美的婶娘,张绣不堪其辱突袭曹营,在这场著名的宛城之战中,曹操虽然死里逃生,但长子曹昂和忠诚的侍卫队长典韦皆战死,成为曹操一生的痛。曹操之子也颇多豪杰之士,曹丕被立为魏太子,代汉称帝,政治表现中规中矩,也承继了曹操善于为文的特点。曹彰最具将才,在乌桓之战中立下战功,汉中之战刘备派养子刘封出战时,曹操就得意地要派黄须儿即曹彰出战,由此可见对曹彰战力的认可。在曹操所有的儿子中,曹植最富才情,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曾赞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才高八斗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最后成为建安文学集大成者和最高峰的代表人物,被称为“建安之杰”。曹操曾经一度想立曹植为太子,但废长立幼是取祸之源,最终作罢。曹植也一直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文人从政并非易事,一直被曹丕以及继位的曹睿压制,在汲汲无欢中离世。可以说,曹操的家庭教育是成功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依稀在大江的另一头,一代雄杰曹操正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他在感叹什么呢?感叹赤壁东风不与?感叹文姬青春不在?还是感叹王图霸业谈笑中,是非成败转头空?感叹自己终将和江上的白发渔樵一样,渐隐于历史的无边秋月春风之中。

阅读排行